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

作 者: 朱惠国
导 师: 齐森华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思想研究 现代词学 词学研究 常州派 词学观 西方哲学思想 张惠言 社会活动家 王国维 基本转换
分类号: I207.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41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最近的二百多年,词的创作呈现一种超稳定状态,但词学思想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转换的过程大体可分三阶段:一、传统词学的辉煌期。以张惠言、周济、谭献为代表的常州派词论家创建了一套中国词学史上最严密又相对系统的词学理论。这是传统词学的最后辉煌。这时期乾嘉学派的烦琐学风开始暴露弊端,宋学被重新提起,以后形成重“经世致用”思潮,常州派产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里,同时常州派的创始人与主要成员又与经学关系密切,有的本身就是著名的经学大家,如张惠言、宋翔凤等。本时期的词学受经学的影响极大。二、传统词学的蜕变期。王国维、梁启超的词学观是传统词学的延续,但已开始蜕变,更多地融入了时代色彩,表现出中西文化既冲突又互补的一面。两人的词学研究表现出词学从传统到现代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梁启超的词学观基本是一种社会批评的方法,这与传统的诗教有关,与他社会活动家与政治家及学者三位一体的特殊身份有关,也与当时强调文学社会功能的文学倾向有关。在词学研究方法上,他推崇培根,强调实证,将传统的方法引导到科学的路上。王国维的词学研究既继承传统,如采用词话的形式,不强调系统,却又明显受到西方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的影响。他是中国词学由传统到现代转换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三、现代词学的确立期。“五四”新文化思潮使中国文坛发生质变。尽管词学创作固守着传统,但词学研究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研究的基本格局发生了变化。词学研究呈现出三种基本走向:固守传统的词学家,尽管他们的词学研究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从词学发展的角度看,毕竟是支流;“新文化”阵营的人兼治词学,如胡适,他将传统的词学放到新文化视野中考察,并注重以实证方法治词;传统词学的升华,完成传统到现代的基本转换,如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他们所代表的现代词人标志着现代主流词学的正式形成。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7
英文摘要  7-9
前言  9-12
上编: 经学的渗透与传统词学的辉煌  12-136
  第一章 嘉道间学术的大体走向与词学的演化  13-23
    第一节 乾嘉汉学的衰落与学派的裂变  13-17
    第二节 常州词派产生前的词学演化方向  17-21
    第三节 本时期经学与词学的交叉和部分重合  21-23
  第二章 “常州学派”与“常州词派”  23-36
    第一节 常州学派的文学渊源  23-27
    第二节 张惠言与常州学派主要成员及庄氏家族的关系  27-32
    第三节 常州学派对常州词派的影响  32-36
  第三章 张惠言与常州词派  36-49
    第一节 张惠言的词学理论  36-46
      一、 意内言外谓之词  36-39
      二、 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诵之  39-43
      三、 塞其下流,归乎正声  43-46
    第二节 “常州词派”的意义与评价  46-49
  第四章 常州词派初创时期的词学思想  49-77
    第一节 董士锡对张惠言词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9-56
      一、 重情--董士锡对张惠言词学思想的矫正  50-52
      二、 比兴--董士锡对张惠言词学思想的继承  52-54
      三、 主清--董士锡对张惠言词学思想的发展  54-56
    第二节 宋翔凤的经学和词学  56-61
    第三节 周济:常州词派理论的真正奠基人  61-77
      一、 周济词籍论著考略  61-66
      二、 周济的词学思想  66-77
  第五章 “常州词派”理论的完善  77-121
    第一节 谭献对常州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77-92
      一、 谭献与常州学派  77-86
      二、 谭献与常州词派  86-92
    第二节 陈廷焯对常州词派的贡献  92-106
      一、 陈廷焯的词学思想  92-103
      二、 如何评价陈廷焯在晚清词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103-106
    第三节 本时期其他词学家的理论贡献  106-121
      一、 焦循的经学和词学  107-113
      二、 蒋敦复“有厚入有间”的词学观  113-116
      三、 谢章铤“质”“情”并重的词学观  116-121
  第六章 “常”、“浙”两派的融合  121-136
    第一节 “常”、“浙”理论的共源性  121-124
    第二节 “常”、“浙”互补的现实性  124-131
    第三节 以“常”为主,融合“浙”派  131-136
下编 中西文化冲突与现代词学的确立  136-221
  第七章 传统诗教与社会批评方法结合的典范--梁启超  137-149
    第一节 梁启超与他的词学研究  137-140
    第二节 梁启超词论的基本内容  140-146
    第三节 梁启超词学思想对建立现代词学的意义和贡献  146-149
  第八章 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王国维及其《人间词话》  149-163
    第一节 “境界说”:王国维词学思想的核心  149-154
    第二节 与“境界”相关的几个概念  154-159
    第三节 王国维对词学现代化转换的意义  159-163
  第九章 传统词学的延续  163-178
    第一节 况周颐与《蕙风词话》  163-173
      一、 “拙”、“重”、“大”--《蕙风词话》的核心精神  163-169
      二、 词心与寄托--《蕙风词话》的理论创新  169-173
    第二节 郑文焯及其词学观  173-178
  第十章 “新文化”思潮与词学的重新整合  178-200
    第一节 “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178-181
    第二节 词学研究格局的重新整合与词学家的三种走向  181-183
    第三节 胡适的词学观及其评价  183-200
      一、 文学革命与胡适的词学观  183-186
      二、 词的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  186-190
      三、 关于寄托和咏物  190-193
      四、 胡适的词学史观  193-197
      五、 胡适词学观的实际影响及其评价  197-200
  第十一章 词学传播媒介的变化与现代词学的确立  200-221
    第一节 现代传播媒介对词学研究的影响  200-203
    第二节 新型词学刊物及其对词学家的影响  203-211
    第三节 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对现代词学的贡献  211-221
      一、 龙榆生对现代词学的贡献  211-215
      二、 夏承焘对现代词学的贡献  215-218
      三、 唐圭璋对现代词学的贡献  218-221
结语  221-222
主要参考文献  222-225

相似论文

  1. 偶开天眼觑红尘,B83-092
  2. 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I206.5
  3. 清末三大词学家论花间词,I207.23
  4. 王国维“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I206.2
  5. 论王国维的《红楼梦》研究,I207.411
  6.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悲剧思想探究,I207.411
  7. 论王国维的悲剧美学思想,I01
  8. 王国维美学思想之“现代性”刍议,B83
  9. 走向个体启蒙:王国维教育哲学思想研究,G40-09
  10. 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B83
  11. 王国维与叔本华人生解脱说之比较研究,I01
  12. 日本“京都学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学术交流空间研究,K207.8
  13. 王国维的“境界说”研究,I206.5
  14. 王国维悲剧思想研究,B252
  15. 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B83-09
  16. 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B83-09
  17. 传统与早年王国维,I206.5
  18. 跨越性别的艺术创造,J812
  19. 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B83
  20. 元杂剧文本结构研究,I207.37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