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建安七子述论

作 者: 王鹏廷
导 师: 徐公持
学 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建安七子 家世经历 思想观念 创作成就 时代风格 群体风格 个人风格 汉音魏响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810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建安七子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在文学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们生活在汉魏之交,正值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到“区宇方辑”的社会剧变时代;这个时代在思想文化上表现出经学意识形态衰微、道家思想抬头、士人自我意识逐步觉醒、文学精神渐趋复苏的特点。七子大都出身于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染,而随着社会政治由衰乱趋于辑安,他们的生活也经历了一个由四处飘泊到基本安定的过程。这样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和人生经历自然影响他们的创作,是形成他们作品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七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和人生都有自己的见解,这也与他们的人生抉择和创作特点有内在联系。 “建安七子”作为一个作家群体活跃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并为人广泛认可,有其必然性。首先,他们创作并留下了丰富的作品。这些作品涉及多种题材和体裁,有文学性较强的,有实用性较强的,有理论性较强的,还有子书和史传类著述等;其情况不一而足,而在题材的开拓和文体的发展以及表现手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次,就他们文学性较强的作品而论,七人的创作在精神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不少相通相同的地方,此所谓“共同风格”。其中包括由他们生活的时代特点决定的为整个时代文人创作共有的“时代风格”和由他们相似的人生经历、身份地位等决定的共属于他们这一群体的“群体风格”。最后,七子的创作还“各自成家”,具有与他们各自独特的出身、经历、个性、气质、才学等相通的“个人风格”。风格是作家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考察七子的创作实绩和文学风格是认识、评价他们的文学史地位的基础。 七子既处于汉魏之交的社会剧变时代,他们的创作在风格和地位上就有过渡性质。从大的方面看,他们的文风是从两汉以上到魏晋以下的过渡;从小的方面看,他们的文风是从曹操以上到曹丕曹植以下的过渡。对于两汉文学而言,七子的创作在题材体裁及风格上有所继承,但更重要的是拓展;对于魏晋乃至南北朝文学来说,七子的创作在题材体栽及风格上有多方面的开先作用。这体现在七子的创作题材体裁的多样化、情感内容的个性化和艺术表现的精美化等方面。总之,建安七子创作的文学史地位表现在从“汉音”到“魏响”的过渡上。

全文目录


导言  6-10
上编  10-80
  第一章 七子生活时代的社会政治特点与思想文化特点  10-22
    第一节 社会政治特点  10-17
    第二节 思想文化特点  17-22
  第二章 七子的家世与社会经历  22-44
    第一节 七子的家世与青少年时代  22-27
    第二节 七子的社会经历与创作活动  27-44
  第三章 七子的社会政治观、人生观及其与汉魏思想文化发展的关联  44-68
    第一节 七子的社会政治理想  44-51
    第二节 徐干等对汉末社会现实的分析批判  51-54
    第三节 徐干等的人生修养论  54-59
    第四节 阮踽、应场的文质论  59-60
    第五节 七子言行与汉魏思想文化发展的关联  60-68
  第四章 七子作品考辨  68-80
下编  80-155
  第五章 七子创作实绩略述  80-106
    第一节 七子的诗创作  81-87
    第二节 七子的赋创作  87-93
    第三节 七子的文创作  93-106
  第六章 七子文学风格论析(上):共同风格——兼与三曹文风比较  106-130
    第一节 七子文学创作的精神内容特色  106-116
    第二节 七子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特色  116-130
  第七章 七子文学风格论析(下):个人风格及其比较  130-155
    第一节 孔融:“气扬采飞”  130-133
    第二节 “公干气胜,仲宣情胜”  133-142
    第三节 陈琳与应瑒  142-148
    第四节 阮瑀与徐干  148-155
结语 从“汉音”到“魏响”:建安七子的文学史地位  155-165
主要参考书目  165-168
后记  168-169

相似论文

  1. 社会转型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422.62
  2. 我国动画技术发展过程的问题研究,J218.7
  3. 建安七子悲剧意识研究,I206.2
  4. 建安七子散文研究,I207.6
  5. 大学生运动员专业文化素质的培养研究,G807.4
  6. 论宋代陶瓷的禅宗美学境界,J527
  7. 白居易感伤诗研究,I207.22
  8. 试论中国当代架上绘画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J205
  9. 从《历史与阶级意识》到《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B08
  10. 苏轼论体文研究,I206.2
  11. 于谦文学研究,I206.2
  12. 吴门代表画家沈周、文徵明,J209.2
  13. 从评剧的起源和发展中分析近代冀东人的思想观念,J825
  14. 齐鲁文化与魏晋名士,I206.2
  15. 精益供应链理论在我国服装行业中的应用研究,F426.86;F224
  16. 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地位,I206.2
  17. 创作中对“个人风格”的反思,J205
  18. 中国漆器定制机制研究,J527
  19. 论山水画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J212
  20. 元代后期西域少数民族诗人及其诗歌创作,I207.22
  21.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思想观念研究,D412.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