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颂诗的起源与流变——三代诗歌主流的逻辑推演与实证研究

作 者: 韩高年
导 师: 赵逵夫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逻辑推演 源与流 颂诗 实证研究 早期诗歌 仪式叙述 祭祀文化 《大夏》 巫术文化 礼乐文化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567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早期诗歌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口传时期,后来由于文字的广泛使用,才变成了以文本为主要存在形态的样式。在这个过程中,文字的广泛使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也使中国诗歌的传播方式及其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探讨中国早期诗歌的口传时期是一个很有学术意义的课题,前人在这方面鲜有涉及。我认为中国早期诗歌的口传时期里,颂诗是其主要的样式。而早期诗歌的文化背景又是以原始宗教的变迁为其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因的。早期原始宗教文化,经历了史前巫术文化,夏商祭祀文化,和西周礼乐文化的类型演变。三种文化的深层,是特定的宗教思想,而其表层,则是一套程式化的仪式文化。仪式的核心就是“颂”——仪式叙述。仪式一般在明堂中进行,所以同明堂行政制度关系密切。颂诗正是这仪式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不同的文化类型下,“仪式叙述”的内容及其中包含的宗教意识、观念,还有其表现形式并不相同。就以上三个文化类型来说,在巫术文化中,“仪式叙述”的内容主要是祝辞;在祭祀文化中,仪式叙述的内容主要是颂神歌和行政宪令;而在礼乐文化中,其内容主要是礼乐歌辞。 本文分两部分共八章探讨颂诗的起源与流变问题。 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是在回顾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颂诗为用于神圣仪式的、歌乐舞相配合的言语唱诵的结论。同时还梳理了颂诗产生和流变的仪式文化背景,指出歌乐舞一体的颂诗,作为早期诗歌主流,其传播方式为口头唱诵的事实,揭示出其口头诗学方面特征。并简要地描述了颂诗及颂诗的主体在夏、商、西周的演变过程,及它们在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章,分别以实证的方法辑考三代的颂诗文本,考察了夏、商、西周时期颂诗由萌芽到发展,最终走向成熟和分化的全过程。在夏代之前,有《葛天氏之乐》、《韶》等颂乐,夏代则有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大夏》之颂,经我考察,《大夏》在乐舞上继承了《韶》,而其歌辞文本则在《尚书·禹贡》中。商代文化较夏更进一步,故商代之“名颂”《大濩》无论在乐舞方面,还是在歌辞方面都更趋精致。今传《商颂》五首(春秋时尚存十二首)即《大濩》在不同时期之文本。借助甲骨卜辞,还发现了商代颁布农时的“月令辞”,和商人明世系、教国子的“表谱刻辞”,它们也是在颂诗仪式上唱诵的内容之一。到了周代,祭祀文化式微,理性精神使人们不再想信鬼神,仪式文化高度礼制化,成为现实世界的种种统治规范。颂诗依附于不同的礼仪,逐步分化。颂诗不再象先前那样具有神圣和禁忌的特点,先前作为仪式主体的巫史的地位为贵族文人所代替,颂诗也逐渐与乐舞脱离,并吸取民歌的特点而演化为雅。而仪式叙述中的其它成分则分别演化为散文的历史、神圣的铭辞等新的文体。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两章中,还研究了颂诗所形成的诗学传统对战国诗歌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对屈原和荀子的影响。对屈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颂诗中慎终追远的文化心理在《离骚》等作品中的复活,以及《九歌》、《天问》等作品对颂诗形式和内容的继承。对于荀子的创作而言,《成相辞》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颂诗的遗影,它实际上就是作为大传统的颂诗向小传统演变的活的“化石”。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6
绪论  6-9
第一章 颂诗研究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9-23
  第一节 颂诗本义诸说考辨  9-15
  第二节 颂诗演变研究的得与失  15-19
  第三节 颂为“仪式叙述”说的提出  19-23
第二章 颂诗生成及流变的仪式文化背景  23-36
  第一节 前“轴心时代”的信仰与生活模式  24-28
    一、 前轴心时代的思想与信仰与社会生活图景的简单描述  24-27
    二、 大传统与小传统及其演变  27-28
  第二节 仪式文化与颂诗的关系  28-36
    一、 仪式与诗歌在心理层面上的契合  28-29
    二、 仪式文化变迁与颂诗主体身份的历史演变  29-32
    三、 明堂制度与仪式叙述  32-36
第三章 颂诗生成、演进的诗学背景  36-47
  第一节 对诗史研究的两点设想  36-38
    一、 早期诗歌演进的两大分野  36-37
    二、 中国诗歌“口传时期”的概念  37-38
  第二节 先秦“诗”之观念的重估及诗史上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38-47
    一、 谣、歌,谣谚,歌颂内涵辨析  38-39
    二、 先秦“诗”的本义及其与“颂”的关联  39-42
    三、 先秦“诗”的形态与功能  42-45
    四、 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45-47
第四章 颂诗的早期形态  47-80
  第一节 夏代以前乐舞考  47-48
  第二节 夏代礼仪与夏代乐舞  48-53
    一、 夏代礼仪及其性质  48-51
    二、 夏代礼仪中的乐舞  51-53
  第三节 歌颂大禹功绩的颂诗  53-74
    一、 名目、作时及制作者考  54-56
    二、 禅让的本质与《大夏》创作的政治背景  56-57
    三、 文献所载《大夏》的表演  57-59
    四、 《大夏》遗声考  59-62
    五、 《大夏》即《九夏》考  62-65
    六、 夏代韵文与《大夏》  65-67
    七、 《禹贡》中的韵语与《大夏》的关系  67-74
  第四节 夏代颁布农时的仪式叙述辞:《夏小正》  74-80
    一、 “夏时”辨疑  75-76
    二、 作为仪式叙述的《夏小正》  76-80
第五章 颂诗的演进  80-104
  第一节 颂诗演进链条上的《商颂》  80-89
    一、 《大濩》对《大夏》声教传统的继承  80-81
    二、 《商颂》即《大濩》考  81-89
  第二节 今存《商颂》五首为商代《大濩》不同时期之颂诗文本  89-97
    一、 商汤颂诗:《那》与《烈祖》  89-93
    二、 武丁颂诗及殷民族文化心理  93-97
  第三节 卜辞中的“仪式叙述辞”及其意义  97-104
    一、 占卜仪式和颂诗的关系  97-99
    二、 殷代占卜中的舞容  99-101
    三、 “繇”为仪式诵辞考  101-102
    四、 “表谱刻辞”中的古宪书与“世”、“系”辞  102-104
第六章 周初颂诗的“礼制”化(略)  104
第七章 春秋时期颂诗的衰落与“仪式叙述”的分化(略)  104
第八章 颂诗传统对战国诗歌的影响(略)  104-105
主要参考文献  105-108
后 记  108

相似论文

  1. 我国当代总体城市设计实证研究,TU984
  2.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G623.5
  3. 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G633.6
  4. 教育对犯罪程度的效应分析,D917
  5. 掺铒光纤放大器中泵浦激光器驱动源的研究应用,TN248
  6.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G647.2
  7. 统计方法在我国外语测试领域应用的调查研究,H319
  8. 高中英语词汇情境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G633.41
  9. 高中英语学困生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G633.41
  10. B2C市场中价格和价格离散的实证研究,F724.6
  11. 《平抛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的实证研究,G633.7
  12. 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F832.2
  13. 组织学习对战略变革的影响,F224
  14. 电子商务技术扩散水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F224
  15. 我国纺织产业升级中的智力资本作用与影响研究,F224
  16. 杨宪益的译者主体性研究,H315.9
  17. 高职英语听力电影教学实证研究,H319
  18. 旅游发展对民族社区乡土特征影响的实证研究,F224;C955
  19. BOT项目特许经营者选择标准研究,F224
  20.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F224
  2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F424;F224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