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股骨近端几何力学参数与髋部骨折及股骨近端骨髓MRS、R2~*值和骨质疏松相关性的探讨

作 者: 袁东
导 师: 余卫
学 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专 业: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关键词: 髋部骨折危险性 股骨近端强度分析(HSA) DXA 骨密度 几何学 骨质疏松 双能X线 磁共振波谱成像 骨髓 有效横向驰豫率,核磁共振成像
分类号: R445.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9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第一部分女性股骨近端几何力学参数与髋部骨折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女性股骨近端几何力学参数随年龄及骨密度的变化及其对骨强度的影响和预测髋部骨折危险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共收集髋部骨折的女性73人,年龄45~84岁,平均68.7±9.2岁;对照组女性625人,年龄45~85岁,平均66.6±9.3岁。进行双能X线股骨近端骨密度测量,骨折组选取骨折对侧股骨近端,对照组选取右侧股骨近端进行测量。在分析骨密度的同时,由HSA(Hip strength analysis)软件在DXA扫描图像基础上得出股骨近端几何力学参数,包括股骨颈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股骨颈横截面转动惯量(Cross-sectional moment of inertia,CSMI)、股骨颈宽度(Femoral neck width,FNW)、髋轴长(Hip axis length,HAL)、股骨颈干角(Neck shaft angle,NSA)及股骨颈强度指数(Femur strength index,FSI)。结果CSA、CSMI及FSI与年龄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63,P<0.01;r=-0.277,P<0.01;r=-0.087,P<0.05),CSA、CSMI及FSI在骨质疏松组低于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FNW大于骨量正常组。CSA、CSMI及FSI在骨折组低于对照组,FNW在骨折组高于对照组,HAL在骨折组高于对照组,NSA在骨折组低于对照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FSI、CSMI联合T分数预测髋部骨折危险性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T分数的ROC曲线下面积(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4,0.682,P<0.01)。结论在老龄化过程中,股骨近端骨强度的减低不仅与骨量损失有关,而且与其几何力学因素相关。T分数联合CSMI及FSI可以提高对髋部骨折危险性预测的效能。第二部分女性股骨近端磁共振波谱成像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1H MRS不同测量指标与DXA所测骨密度的相关性及其对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共收集112例女性志愿者(32~79岁,平均62.1±10.4岁)分别进行以下检查:右股骨近端双能X线(DXA)骨密度测量;右股骨近端常规扫描斜冠状位T1WI、T2WI及斜矢状位T1WI。采用单体素PRESS(Point resolved spectroscopy)序列在斜冠状位平面上分别采集股骨颈、转子间及大转子1H波谱,相应谱线采用SAGE 7.0软件分析并计算相关MRS定量指标,包括脂水比(Lipid/water ratio,LWR),脂肪含量(Fat fraction,FF),脂峰线宽(Line width,LW),不饱和指数(Unsatuaration index,UI)。每例受检者上述检查项目均在一日内完成。结果股骨颈及转子间LWR及FF均与年龄呈低度正相关(LWR:股骨颈r=0.297,转子间r=0.393,P<0.01;FF:股骨颈r=0.358,转子间r=0.378,P<0.01)。在经骨密度校正后,相关性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LWR:股骨颈r=0.205,转子间r=0.233,P<0.05;FF:股骨颈r=0.235,转子间r=0.253,P<0.05)。本研究显示股骨颈、股骨转子间及大转子LWR及FF均与骨密度呈中到低度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LWR:-0.482,-0.401,-0.419,P<0.01;FF:-0.462,-0.333,P<0.01;-0.207,P<0.05)。在经年龄校正后,股骨近端LWR与骨密度相关性仍然存在,三个部位相关系数分别为(-0.397,-0.341,-0.344,P<0.01)。股骨颈及转子间FF与骨密度相关性经年龄校正后仍存在负相关(r分别为-0.415,P<0.01;-0.313,P=0.01),股骨大转子FF在经年龄校正后与骨密度未见相关性(r=-0.177,P=0.063)。本研究显示绝经后组LWR及FF较绝经前组增高。股骨颈及转子间LWR和FF在骨量正常组低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组,而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别。大转子LWR只在骨量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骨量正常与骨质减少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别。FF在大转子区域与骨量变化未见相关性。股骨颈及转子间脂峰LW与年龄呈低度负相关(r分别为-0.302和-0.255,p<0.01),但是当将BMD引入相关分析后,两者相关性则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股骨颈LW:r=-0.033,p=0.730,转子间LW:r=-0.031,p=0.748)。脂峰LW在绝经前组要高于绝经后组。股骨近端三个测量部位的脂峰LW均与BMD呈中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股骨颈r=0.550,P<0.01;转子间r=0.417,P<0.01;大转子r=0.409,P<0.01),当控制年龄因素后,相关性仍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分别为股骨颈r=0.448,P<0.01:转子间r=0.350,P<0.01;大转子r=0.396,P<0.01)。本研究显示股骨颈及转子间UI随年龄增大呈现下降趋势(r分别为-0.374和-0.334,p<0.01),经BMD校正后相关性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股骨颈r=-0.258,P=0.005;转子间r=-0.215,P=0.025)。股骨颈及转子间UI与骨密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281,0.308,p<0.05),经年龄校正后,相关性依然存在(股骨颈r=0.203,P=0.021;转子间r=0.211;P=0.014)。大转子UI与年龄和BMD未见相关性。股骨颈及转子间UI在绝经前组高于绝经后组。股骨颈和转子间UI在骨量正常组要高于骨质疏松组,在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低组及骨量减低组与骨质疏松组间UI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大转子区域UI三个组间未见差别。右股骨近端三个测量部位LWR、FF及脂峰LW诊断骨质疏松ROC曲线下面积大小为0.728~0.846,股骨颈LWR、FF及脂峰LW诊断骨质疏松ROC曲线下面积高于转子间和大转子。结论股骨近端骨髓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加,股骨近端脂肪含量随骨密度减低而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脂峰LW与年龄相关性不大,而与骨密度呈正相关。股骨近端骨髓中不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并随骨密度减低而降低。LWR、FF及LW可以作为无创性评估骨密度的磁共振指标。第三部分女性股骨近端R2*值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右股骨近端R2*测值与DXA所测骨密度的相关性及其对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共收集112例女性志愿者(32~79岁,平均62.1±10.4岁)分别进行以下检查:右股骨近端双能X线(DXA)骨密度测量;右股骨近端常规扫描斜冠状位T1WI、T2WI及斜矢状位T1WI,并扫描斜冠状位MEGRE(Multi-echo gradient echo sequence)序列。利用R2*测量软件在最大斜冠状位平面上分别测量股骨颈、转子间及大转子R2*值。结果股骨颈、转子间及大转子R2*值与年龄呈中到低度负相关(r分别为-0.521,-0.285,-0.399,p<0.01),当引入骨密度作为协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股骨颈及转子间R2*与年龄相关性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大转子R2*值与年龄仍呈低度负相关,相关系数减小(r=-0.199,p=0.030)。股骨近端三个测量部位R2*值与DXA所测骨密度呈中到高度正相关(股骨颈r=0.701,P<0.01;转子间r=0.492,P<0.01;大转子r=0.550,P<0.01),经年龄因素校正后,相关性依然有统计学意义(股骨颈r=0.572,p<0.01,转子间r=0.424,p<0.01,大转子r=0.453,p<0.01)。在绝经前组股骨近端三个测量部位的R2*值均高于绝经后组。在不同骨量组间的协方差分析中,股骨近端三个测量部位间的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股骨颈R2*值判定骨质疏松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转子间为0.767,大转子为0.851。结论右股骨近端R2*值随骨密度下降有逐渐减低的趋势,与年龄相关性意义不大。右股骨近端R2*值可以作为无创性判定骨质疏松的指标,股骨颈R2*值判定骨质疏松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

全文目录


缩略词表  4-7
中文摘要  7-11
英文摘要  11-16
前言  16-20
  参考文献  18-20
第一部分 女性股骨近端几何力学参数与髋部骨折的相关性研究  20-54
  一、目的  20
  二、材料与方法  20-23
  三、结果  23-39
  四、讨论  39-48
  五、结论  48-49
  参考文献  49-54
第二部分 女性股骨近端磁共振波谱成像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54-100
  一、目的  54
  二、材料与方法  54-60
  三、结果  60-89
  四、讨论  89-96
  五、结论  96-97
  参考文献  97-100
第三部分 女性股骨近端R2*值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100-117
  一、目的  100
  二、材料与方法  100-104
  三、结果  104-111
  四、讨论  111-114
  五、结论  114-115
  参考文献  115-117
全文小结  117-118
综述  118-146
  参考文献  137-146
致谢  146-147
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147

相似论文

  1.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与中医肾虚证的相关性研究,R259
  2. 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脂联素与动脉钙化相关性研究,R580
  3.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4. 鸡RANKL活性区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体制备,S831
  5. 新型非病毒基因转染体系的构建及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重组中的应用,R346
  6.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定向分化的研究,R329
  7. 茶黄素与TGF-β3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地影响,R329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9. 第三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同种异体移植受体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R392
  10.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研究,R575.2
  11. 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治疗老年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的疗效比较,R687.3
  12.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疗效对比,R687.3
  1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出血的影响,R743.34
  14. 慢病毒介导hVEGF-16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后肢缺血实验研究,R329
  15. 心梗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研究,R542.22
  16. 兔脂肪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能力的比较,R329
  17.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对机械应力刺激的反应,R329
  1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营养效应对一氧化碳致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影响,R329
  19. BMP2和VEGF165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R329
  20. 心肌梗死区VEGF、SDF-1对造血干细胞归巢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研究,R542.22
  21. 缺氧预处理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区SDF-1/CXCR4轴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R542.2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诊断学 > 影像诊断学 > 核磁共振成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