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排斥视角的城市更新与弱势群体

作 者: 徐建
导 师: 彭希哲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
关键词: 城市更新 社会排斥 弱势群体 社会空间极化 政策范式
分类号: D66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075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城市更新,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一般来说,包括拆除旧屋和安置居民两个部分。快速推进的城市更新在促进城市面貌改变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对旧住区的弱势群体带来巨大的影响。这是本研究的缘起。本研究利用目前社会政策学科中新兴的社会排斥理论对当代中国城市更新实践与政策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梳理,其成果不仅对指导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能丰富社会排斥理论和相关的政策理论。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城市更新政策对弱势群体造成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的微观和宏观表现是什么?在这些影响产生的过程中,政府、市场、个人等多元主体的运作机制是什么?如何从政策范式演变的角度看待城市更新与社会排斥?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现如下:(1)梳理了上海城市更新的历史演变。将上海的城市更新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总结,分别是解放前、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之后,不同阶段的城市更新有不同的特征,这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具体制度。(2)分析了现行的拆迁补偿政策。发现:对公益拆迁和商业拆迁没有明确的界定;缺乏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机制;补偿标准提升,安置逐渐以异地安置为主;强制拆迁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救济制度缺乏。(3)以JQ新城安置基地为例,微观地分析了城市更新给旧住区居民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迁居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下岗失业人员数量众多,是典型的弱势群体:新居住地劳动力市场无法大容量接纳动迁居民,形成了事实上的就业排斥;新居住地基本服务匮乏,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动迁居民的机动性受到排斥;居民的社会资本减少。(4)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城市更新对城市整体的影响。通过引入社会空间概念,发现在城市更新有导致社会空间极化的危险,可能会形成集中的城市贫困带,进而导致弱势群体空间失配,整体性地遭受社会排斥,无法公平地享用城市资源。(5)探究了城市更新政策过程中的多元主体运作机制。对城市政府、地方政府、市场力量和弱势群体自身等多个主体进行了剖析,研究了他们的运作机制,掌握了弱势群体遭受社会排斥的具体原因。笔者认为,社会排斥作为一个具有动态性、多维度性等多种特征的分析工具,对于理解城市更新这一复杂的政策实践,有着较好的适用性,能够厘清其中的具体机制。通过社会排斥视角的解读,可以发现,城市更新作为中国城市实现后发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虽然具有“发展”意义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但对其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尤其是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巨大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政府应该寻求更加注重公平的发展政策,以住房转换为契机,提升弱势群体的能力和福利,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

全文目录


摘要  11-13
Abstract  13-15
第一章 绪论  15-25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5-18
    一、城市发展必然要求进行城市更新  15-16
    二、上海近20年来的城市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6-17
    三、城市更新面临诸多问题  17-18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8-20
    一、研究问题  18-19
    二、概念界定  19-20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20-25
    一、研究思路  20-21
    二、研究方法  21-23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23
    四、研究意图再论  23-25
第二章 城市更新与社会排斥研究的理论进展  25-53
  第一节 城市更新的理论  25-43
    一、定义及分类  25-28
    二、理论演进  28-31
    三、城市更新的模型  31-36
    四、城市更新的实践——以美国“城市更新”运动为例  36-40
    五、对西方城市更新理论演变的总结  40-41
    六、国内城市更新研究现状与评述  41-43
  第二节 社会排斥理论  43-53
    一、理论背景与渊源  43-44
    二、社会排斥的内涵  44-47
    三、社会排斥的维度与测量  47-50
    四、导致社会排斥的因素  50
    五、国内社会排斥研究状况与评述  50-53
第三章 上海城市更新的历史与政策变迁  53-81
  第一节 解放前旧住区的形成与城市更新的实践  53-57
    一、上海旧住区的形成和发展  53-56
    二、解放前城市更新的政策与实践  56-57
  第二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上海城市更新政策与实践  57-68
    一、解放初期上海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状况  57
    二、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变化  57-58
    三、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旧城改造实践  58-65
    四、典型案例——曹杨新村与藩瓜弄  65-68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城市更新实践  68-75
    一、1978年至1990年上海城市更新政策与实践  68-70
    二、1991-2000年上海城市更新政策与实践  70-73
    三、2000年之后的城市更新政策与实践  73-75
  第四节 现存旧居住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75-81
    一、旧住区房屋的数量及基本形态  75-78
    二、社会排斥的高风险人群——旧住区居民概况  78-79
    三、“类贫民窟”——被排斥的空间  79-81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更新政策分析  81-99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房屋拆迁政策概况  81-84
  第二节 拆迁补偿制度分析  84-99
    一、房屋拆迁性质的规定  84-87
    二、公众参与状况分析  87-90
    三、补偿安置政策的分析  90-94
    四、强制拆迁制度  94-95
    五、救济制度分析  95-99
第五章 城市更新政策的微观效应分析——以JQ新城安置基地为例  99-146
  第一节 概况  99-102
    一、GC镇概况  99-100
    二、JQ新城概况  100-101
    三、签约率、入住率现状  101-102
  第二节 JQ新城动迁居民的基本特征  102-110
    一、动迁居民的人口、社会经济特征  102-109
    二、对JQ新城动迁居民的总体判断  109-110
  第三节 新居住空间内的境遇分析  110-146
    一、劳动力市场参与状况考察  110-121
    二、基本公共服务状况考察  121-130
    三、机动性状况考察  130-138
    四、社会资本状况考察  138-146
第六章 城市更新政策的宏观效应分析——社会空间极化的风险  146-169
  第一节 社会空间与社会空间极化  146-153
    一、从空间到社会空间  146-149
    二、社会空间的内涵  149
    三、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流派与经典模式  149-152
    四、社会空间极化  152-153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社会空间的演变  153-159
    一、上海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动  153-156
    二、旧城区改造对城市社会空间变化的影响  156-159
  第三节 社会空间极化与社会排斥  159-169
    一、上海社会性住宅的空间分布  159-161
    二、中低收入阶层聚居区的空间置换  161-163
    三、内城绅士化与环外环线贫困带——空间极化的可能趋势  163-165
    四、空间失配  165-169
第七章 政策过程中的多元主体——社会排斥的动力机制分析  169-185
  第一节 城市政府  169-175
    一、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压力  169-170
    二、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冲动  170-172
    三、对城市更新的片面理解  172-173
    四、城市规划  173-175
  第二节 地方政府  175-178
    一、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差异  176-177
    二、乡镇基层政府的能力不足  177
    三、对本地人的保护  177-178
  第三节 市场力量  178-180
    一、利润最大化逻辑主导的市场力量  178-179
    二、“搭便车”——市场力量的另一种诠释  179-180
  第四节 个体选择  180-185
    一、家庭生命周期中的动迁选择  180-183
    二、福利依赖者  183-185
第八章 政策评估、讨论与结论:政策范式演变与社会排斥  185-205
  第一节 社会排斥框架内的政策评估  185-188
    一、政策评估的概念模型设立  185-187
    二、评估结果  187-188
  第二节 中国发展政策范式的演变  188-196
    一、政策范式的概念与内涵  188-189
    二、中国发展政策范式的演变:从“赶超”到“以人为本”  189-193
    三、中国社会政策范式的演变:从再分配型到发展型社会政策  193-196
  第三节 城市更新政策范式与政策再评价  196-202
    一、城市更新的政策范式变迁  196-198
    二、城市更新与社会排斥的产生——一个社会政策学的讨论  198-202
  第四节 主要发现与结论  202-205
第九章 政策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  205-216
  第一节 政策建议  205-213
    一、进一步完善城市更新立法  205-207
    二、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弱势群体生活质量  207
    三、创新财政转移支付,实行区域间利益补偿  207-208
    四、加强基层政府的能力建设,保证社会管理的有效开展  208
    五、加强就业培训,推进劳动力市场的社会融合  208-209
    六、严格落实规划,完善动迁安置住宅的选址  209-210
    七、阶层混居的可能性探讨  210-213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213-216
    一、研究不足  213-214
    二、研究展望  214-216
参考文献  216-236
发表论文情况  236-237
后记  237-239

相似论文

  1.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新探,G521
  2. 城市贫困居民社会救助研究,D632.1
  3. 当前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研究,D61
  4. 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669.69
  5. 产业类历史建筑再利用中空间匹配问题研究,TU984.114
  6. 论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B82
  7. 城市更新项目交通承载力评估,U491
  8. 对弱势群体生存况味的人性化书写,I207.42
  9. 受教育权的平等性研究,D922.16
  10.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D422.6
  11. 我国流动人口中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D920.0
  12. 中国电视媒介“弱势群体歧视”现象的伦理分析,G206
  13.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再生问题研究,TU984.114
  14.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保护研究,D422.6
  15. 在涉诉弱势群体执行案件中引入行政救助机制的研究,D632.1
  16. 自由职业者的社会支持研究,D669.2
  17.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成因与扶助对策,G717.38
  18. 基于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城市贫困空间问题研究,C912.81
  19. 环境弱势群体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X321
  20. 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契合性研究,TU984.114
  21. 弱势群体暴力犯罪防控研究,D917.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