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延续的痛苦——身体社会学视域中的农村教育研究

作 者: 陈坚
导 师: 袁桂林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痛苦 农村教育 身体社会学 内卷化
分类号: G52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882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新中国成立60华诞之际,在新中国教育取得显著成就的大背景下,本文以农村教育场域中身体的痛苦为主题,揭示了痛苦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律动,不是为了彰显“另类”,其根本旨归是正视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创中国教育发展新局面贡献一份力量,毕竟农村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已经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本文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段痛苦的经历及一个平静村庄的教育事件为线索,揭示了农村教育场域中“痛苦”的存在,挖掘了对“痛苦”这一主题进行研究的理论资源,并将身体痛苦和教育及社会的公共议题相联系起来,将身体的独特体验与社会发展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各种关系连接起来,试图揭示身体的痛苦对农村教育及社会的最深刻隐喻。痛苦之所以延续,归因于文化、权力及身体技术的存在及内卷化发展。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不仅明晰了身体痛苦与文化、权力及社会之间的复杂纠葛,还原和再现了一个个真实的痛苦,还进一步指出,其实内卷化机制一直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但没有被打破,反而以变异的方式隐藏的栖息在现代社会之中,导致了当今社会农村教育场域中痛苦的发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宗旨是带给人幸福或者为将来的幸福生活作准备,而不是带来痛苦。教育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手段,可以为人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幸福应该成为也必须成为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使人成为幸福的人。而要实现幸福,必须构建“身体”的新阶序和成就“人的条件”。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并通过政治的手段加以施行,最后才能期望终止或减轻农村教育场域中的痛苦。事实上,幸福离我们既很远,又很近。本研究的目标及意义在于对底层人教育痛苦的现象给予细致入微的发现,并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从而寻求相应的解决策略。其最终目标在于让全社会都能清晰感觉到底层人在教育过程中所遭遇的痛苦,希望权力的光束能从场的中心不断向场的边缘发散,让他们得到权力光束的照耀并由此享受到相应的温暖。其学术意义在于将痛苦、身体、内卷化理论引入了教育研究,并对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描述、分析,不断丰富教育发展理论。本研究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采取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不断提高在微观的经验材料和宏观的社会历史之间进行穿梭的能力,综合运用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以及田野研究方法等对农村教育进行研究。特别是在研究中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注重与历史和现实对话,注重培养自身的“社会学的技艺”,采用农村普通人的语言、观点和立场,对在调研中发生的事件给予观察、对已发生事件的相关历史进行追问及对隐约存在事件的“诱发”,对农村教育场域中身体的痛苦给予了更深刻理解与发现,洞悉了教育和社会之间复杂的纠葛,呈现了另一个农村教育的文本,并为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写就了脚本。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11
引言  11-18
  一、研究的缘起  11-14
    (一) 感受到一种沉重的痛苦  11-12
    (二) 找寻合理的研究语境  12-13
    (三) 深入研究的动因  13-14
  二、研究的主题及框架  14-15
    (一) 研究的主题  14
    (二) 研究的框架及主要命题  14-15
  三、研究的目标、意义及方法  15-18
上篇 痛苦的身体——痛苦的在场与隐喻  18-67
  第一章 痛苦的在场  18-30
    一、一个真实的故事  18-20
    二、一段痛苦的经历  20-23
    三、一个平静的村庄  23-27
    四、现象还原  27-30
  第二章 理论资源  30-49
    一、关于痛苦的理论研究  30-33
      (一) 社会学的正式引入  30-32
      (二) 布迪厄之前的相关研究  32
      (三) 布迪厄之后的相关研究  32-33
    二、如何理解“痛苦”——来自弗洛伊德的启示  33-36
    三、身体:痛苦解析的理论视角  36-44
      (一) 身体思想史回顾  36-40
      (二) 身体:理解痛苦的最好媒介和工具  40-41
      (三) 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  41-43
      (四) 需继续研究的方向  43-44
    四、内卷化:一个必要的理论补充  44-49
  第三章 痛苦的解读  49-67
    一、痛苦的内涵及其特征  49-52
      (一) 客观性  49-50
      (二) 主观性  50
      (三) 社会性  50
      (四) 历史性  50-51
      (五) 内卷性  51
      (六) 可计算性  51-52
    二、痛苦的身体  52-61
      (一) 被终止的身体  52
      (二) 被遗忘的身体  52-53
      (三) 疲惫的身体  53-55
      (四) 被拒绝的身体  55-56
      (五) 早熟的身体  56-57
      (六) 失足的身体  57-58
      (七) 宿命的身体  58-59
      (八) 饥饿的身体  59-61
      (九) 自欺的身体  61
    三、痛苦的隐喻  61-65
      (一) 引向原子化的农村教育  61-62
      (二) 富有阶序逻辑的农村教育  62-63
      (三) 作为有病角色的农村教育  63-65
    四、关注“痛苦”:教育学的公共关怀与道德担当  65-67
中篇 内卷化——痛苦的存在机理  67-134
  第四章 文化的内卷化  67-89
    一、中国的身体文化  68-74
      (一) “重身”与“轻身”并存的身体文化  68-71
      (二) 身体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71-74
    二、文化技术  74-78
      (一) 文化技术的实质  74-75
      (二) 文化技术的表现  75-78
    三、内卷的身体文化及文化技术  78-89
      (一) 内卷的身体文化  78-80
      (二) 内卷的教育文化  80-83
      (三) 内卷的文化技术  83-89
  第五章 权力的内卷化  89-114
    一、权力及其特征  89-91
    二、权力运行的历史分析  91-103
      (一) 权力与时间  91-94
      (二) 权力与空间  94-100
      (三) 权力技术  100-103
    三、内卷的权力运行  103-114
      (一) 权力与时间  103-107
      (二) 权力与空间  107-109
      (三) 权力技术  109-114
  第六章 身体技术的内卷化  114-134
    一、身体技术的相关研究  115-117
    二、教育生活中的身体技术内涵及特点  117-120
    三、身体技术的历史分析  120-123
    四、内卷的身体技术  123-134
      (一) 遵从但抱怨  123-125
      (二) 转学  125
      (三) 放弃但不逃离  125-126
      (四) 辍学  126-129
      (五) 集体对抗  129-132
      (六) 自卑的习性  132-134
下篇 幸福的身体——痛苦的消解  134-160
  第七章 指向幸福  134-145
    一、什么是幸福  134-136
      (一) 客观性  135
      (二) 主观性  135
      (三) 社会性  135-136
      (四) 可计算性  136
    二、幸福何以成为教育之追求  136-138
    三、幸福何以成为去内卷化的标准  138-141
    四、教育如何指向幸福  141-145
  第八章 寻求幸福  145-160
    一、构建“身体”的新阶序  148-153
    二、成就“人的条件”  153-160
结语:幸福究竟有多远  160-165
参考文献  165-170
附录  170-174
后记  174-176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176

相似论文

  1. 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G718.3
  2.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教育政策分析,G521
  3. 苏霍姆林斯基农村教育思想研究,G40
  4. 农村“特岗教师”稳定性问题的个案研究,G451.1
  5. 基层治理内卷化,C916
  6. 中越边境瑶族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研究,G759.2
  7. 可行能力视角下的中国农村教育公平性研究,G521
  8. 痛苦与诗歌,I207.25
  9. 美国雇员精神痛苦损害赔偿判例研究及启示,D923
  10. 福建省农村教育发展研究,G725
  11.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F323.6
  12. 东北沦陷区文学的苦难主题论,I206.6
  13. 我国农村地区实现教育公平的困境与对策研究,G521
  14. 江西省农村教育对城镇化建设影响的研究,F299.22
  15. 试论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对海南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G527
  16. 我国企业税费负担研究,F812.42
  17.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F320;F224
  18. 我国农业中学和农村教育改革的历史研究(1949-1965),G719.2
  19.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G639.2
  20.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研究,G434
  21. 超越城市导向的农村教育,G52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国教育事业 > 教育改革与发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