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阅微草堂笔记》之宗教文化研究

作 者: 张伟丽
导 师: 陈洪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宗教文化 实学美学 比较研究
分类号: I207.4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0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阅微草堂笔记(五种)》是清代中后期一部很独特的文言志怪小说,创作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终于嘉庆三年(1798年),前后延续十年之久。作者纪昀(字晓岚)乃是乾隆、嘉庆两朝的重要文臣和文化名人。《阅微草堂笔记》是他生前著录的唯一一部文学作品集,期间谈狐说鬼、间杂考辩,多有真知灼见、解颐妙语,形成了写实、诙谐、深刻的特点,成为我国清代文言小说史上的代表之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逐渐认识到《阅微草堂笔记》的价值,研究成果亦不少,但总体来看,研究内容鲜少涉及《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宗教文化内容描写和纪昀的宗教观念等,本论文对此拟作初探。作为一部志怪小说,宗教文化内容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作用和地位很独特也很重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就故事文本来看,《阅微草堂笔记》篇篇不离佛道、章章皆有鬼怪,或寓指世事,或抒发感慨,其中不仅有纪昀等中高层文人对于佛、道二教的认识,也有乡野百姓眼中仙佛的存在状态,还有很多宗教文化内容都折射出当时的宗教环境和学术环境。纪昀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小说作品中,使之成为实现儒家传统道德和规范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以儒为本,释道补之”宗教观念的体现。纪昀一生,仕途波折,经历过荣枯咫尺间的生活,洞察世事、世故老道。他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之谈,世态感悟之语,假狐、鬼、僧、道之口,都写入了故事中,使得《阅微草堂笔记》的宗教文化内容描写别有风味。《阅微草堂笔记》宗教文化内容主要包括佛教仪轨、果报轮回观念、禅僧形象、道教法术、成仙故事的变异、道士形象等。纪昀对佛教仪轨的关注,其实寄托的是“慎终追远”的愿望,他希望借此用儒家之“礼”来规范社会秩序、重整世道人心。果报轮回故事中的“夙怨”故事明显受到佛经故事的影响,也表达了纪昀等人对客观世界朴素的认知方式。《阅微草堂笔记》中塑造的两类禅僧形象,曲折地表达了纪昀对禅宗的认识。对于道教法术“牒”和民间法术“扶乩”的记录是《阅微草堂笔记》中很有特色的故事,纪昀在创作中继承了这些法术原有的神奇作用,还增加了时代因素,深入挖掘了其文化内涵,突出劝导惩戒功能。此外,《阅微草常笔记》的成仙故事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一定变异,透露出了18世纪中后期中国经济生活的变化,以及百姓生活重点的变化。纪昀追求“实录”的创作风格,《阅微草堂笔记》从故事内容到写作风格都显示出鲜明的“求实”的审美品格,故事内容多取材于实际生活、语言简洁、文风平实。这种审美品格与当时“实学”大盛的学术氛围有很大关系,纪昀一直强调“实心励实行,实学求实用。”在宗教文化的题材选择上,尽量选择那些符合儒家传统道德标准,能够对社会有所裨益的内容;语言追求省净、简洁;文风平实,这些都是清代实学美学的具体体现。《阅微草堂笔记》不少故事颇富讽刺意味,纪昀借助宗教文化的力量辛辣地讽刺了道学家、儒林、官吏。留下了许多文学色彩突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优秀讽刺故事,形成了《阅微草堂笔记》天趣盎然,妙语解颐的风格。与《儒林外史》有很大可比性。特别是对那些道貌岸然的讲学家的讽刺,纪昀和吴敬梓都采取了言行相悖的讽刺手法,令人忍俊不禁。当然,二人所站的立场是不同的,纪昀并不反对科举考试,也并不反对理学,他只是希望修正其中不合理的部分。相较而言,就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来说,吴敬梓更彻底、更深刻一些。最后,《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宗教文化内容描写的比较研究,也是目前学界鲜少涉及的一个角度。《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同为志怪小说翘楚之作,两者采用了很多相同、相似的宗教文化内容,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如“画壁”故事和冥诉故事等。从中亦可看出纪昀、蒲松龄二人不同的小说观和写作手法。纪昀还专门针对《聊斋志异》创作了一些情节相似,结局却迥然有异的狐鬼故事,这表明《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受到了《聊斋志异》的影响,但是两者重点却截然相反,显示出不同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引言  10-26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  12-18
  第二节 论文选题意义和创新点  18-19
  第三节 《阅微草堂笔记》宗教文化内容概述  19-24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9-22
    1.3.2 宗教文化内容概述  22-24
  第四节 论文框架  24-26
第二章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环境与纪昀宗教观简述  26-50
  第一节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环境  26-42
    2.1.1 宗教环境  26-33
    2.1.2 学术环境  33-42
  第二节 纪昀宗教观简述  42-50
    2.2.1 纪昀家世对其宗教观影响  42-44
    2.2.2 纪昀宗教观简述  44-50
第三章 《阅微草堂笔记》之佛教文化研究  50-89
  第一节 佛教“施食”仪轨“放焰口”研究  50-60
    3.1.1 “施食”仪轨“放焰口”溯源  50-53
    3.1.2 《阅微草堂笔记》“放焰口”描写特点及文化分析  53-56
    3.1.3 “放焰口”文学功能研究  56-60
  第二节 果报轮回故事研究  60-77
    3.2.1 纪昀果报轮回观念概述  60-65
    3.2.2 《阅微草堂笔记》果报故事特色  65-73
    3.2.3 果报轮回观念面临的危机  73-74
    3.2.4 果报轮回观念的文学作用  74-77
  第三节 禅僧形象与纪昀的禅宗观念研究  77-85
    3.3.1 善比佛法 取诸墨杨  77-82
    3.3.2 纯任本心 世俗成佛  82-85
  第四节 僧侣故事描写特点研究  85-89
第四章 《阅微草堂笔记》之道教文化研究  89-155
  第一节 道教法术—“牒”文化研究  89-104
    4.1.1 “牒”之溯源  89-91
    4.1.2 《阅微草堂笔记》“牒”故事分类  91-95
    4.1.3 “牒”故事特点及成因  95-102
    4.1.4 “牒”在故事中的文学价值  102-104
  第二节 民间法术—扶乩研究  104-118
    4.2.1 “扶乩”溯源及纪昀对扶乩的态度  104-108
    4.2.2 《阅微草堂笔记》“扶乩”故事的主要内容  108-112
    4.2.3 “扶乩”故事的特点  112-115
    4.2.4 “扶乩”故事的劝惩功能  115-118
  第三节 《阅微草堂笔记》彰表故事的道教启示  118-128
    4.3.1 彰表故事的道教思想溯源  118-120
    4.3.2 节妇彰表故事的道教启示  120-125
    4.3.3 彰表故事对道教“气”观念的体现  125-128
  第四节 《阅微草堂笔记》道士形象特点研究  128-140
    4.4.1 纪昀对道士态度的研究  128-134
    4.4.2 纪昀对道术态度的研究  134-137
    4.4.3 道士故事描写特色  137-140
  第五节 纪昀的神仙观念与成仙故事的变异  140-155
    4.5.1 纪昀的神仙观念研究  140-144
    4.5.2 成仙故事和仙人形象的变异  144-148
    4.5.3 成仙故事变异的原因  148-155
第五章 《阅微草堂笔记》宗教文化内容描写之特点  155-187
  第一节 “求实”的美学风格  155-172
    5.1.1 清代“求实”美学概述  155-160
    5.1.2 纪昀“实录”小说观和审美风格  160-166
    5.1.3 《阅微草堂笔记》文本中“求实”美学的体现  166-172
  第二节 重要的讽刺手段—与《儒林外史》比较研究  172-187
    5.2.1 对道学家的讽刺  173-177
    5.2.2 对儒林道德的讽刺  177-184
    5.2.3 对官吏的讽刺  184-187
第六章 《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宗教文化描写比较  187-223
  第一节 “画壁”故事的比较  187-204
    6.1.1 “画壁”故事的文学性比较  187-192
    6.1.2 宗教文化内容在其中的不同作用  192-196
    6.1.3 两者写作目的不同  196-204
  第二节 冥界诉讼故事的比较  204-212
    6.2.1 二者冥诉故事比较  204-207
    6.2.2 冥诉故事背后的文化因素  207-212
  第三节 《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其它相似内容描写比较  212-223
    6.3.1 相似情节的沿用  212-215
    6.3.2 相似情节的不同作用  215-219
    6.3.3 相似情节的改造  219-223
第七章 结论  223-230
参考文献  230-241
致谢  241-243
个人简历及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243

相似论文

  1.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的研究,G807.4
  2.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3. 中国大陆与台湾专业体育院校体操类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G831
  4. 数字时代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倾向比较研究,G258.6
  5. 艺术体操教学中三种直观教学法的比较研究,G834
  6. 新时期我国东西部农民分化比较研究,D663.2
  7. 人教版、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比较研究,G633.3
  8. 中日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综合难度之比较研究,G633.6
  9. 中美现当代战争电影导演创作理念比较研究,J905
  10. 中日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问题比较研究,J60-4
  11. 中西方文学中“父与子”主题比较研究,I106
  12. 中日贝类产业发展与管理比较研究,F326.4
  13. 衡山南岳庙的现状调查研究,B91
  14. 老子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思想比较研究,B038
  15.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比较研究,D231
  16. 谁持彩练当空舞,灿烂清词两奇葩,I207.23
  17. 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比较研究,D261.3
  18. 国际服务外包承接政策比较研究,F719
  19. 诺斯、巴泽尔关于国家理论思想的比较研究,F091.349
  20. “90后”与“8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比较研究,B844.2
  21. 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比较研究,A849.1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古代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