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地伦理的诗意呈现

作 者: 张鹏
导 师: 葛红兵
学 校: 上海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大地伦理 自然 生态文学 生态文明
分类号: I206.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0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生态文学在当代中国的繁荣,是当下愈演愈烈的生态灾难与各国之间竞相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运动引起的。文学体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人类实践的方方面面,生态运动和环保实践作为素材投射到文学创作之中,生态文学便应运而生了。生态文学立足于如火如荼的生态环保的社会现实,寻求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日益恶化的最佳出路,挖掘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理清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的文化脉络,直接呈现千疮百孔的自然大地,为解决天人关系寻找诉求之路。这是目前文学场域内实现人文关怀和自然之思的必由之路。本文引用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体系,作为考察生态文学的理论内核。“大地伦理”(Landethics)是由美国著名生态哲学家利奥波德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提出和完善的。1933年5月1日,他发表在《林业杂志》上的“自然保护的伦理”一文中,利奥波德表述了他的大地伦理思想。在1947年撰写的《沙乡年鉴》一书里,有专章“大地伦理”论述和深化了这一思想。“大地伦理的核心观念是生态整体主义,它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它扩展了道德共同体的边界,使之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以及栖居大地上的人类。其次,大地伦理学改变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只是大地共同体的一员,而且是普通的一员,他没有凌驾于其他动植物乃至非生命形态之上的特权,这从根本上否定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或者说人类沙文主义。再次,大地伦理学确立了以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为前提的经济、生态、伦理和审美的多重价值评价体系。最后,大地伦理学规定了自己的基本道德原则,那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当有助于维持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这是他对于自然、土地和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与命运的观察与思考的结晶。他倡导一种开放的“土地伦理”,呼吁人们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他试图寻求一种能够树立人们对土地的责任感的方式,同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到政府对待土地和野生动物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利奥波德在文章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态功能,以此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强化人们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利奥波德通过他智慧的语言告诉我们,土地的伦理范畴包含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以及大地上存在的一切。土地的伦理观就是让人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伦理范畴内的成员暗含平等和尊敬,把它们当成跟自己一样平等的分子”。1本文力求对世纪之交中国的生态文学进行宏观梳理和微观细读,通过对文本内外人与自然的思考,达到把握其精神流向和整体发展趋势的目的。以更好的清理和探寻文学与生态的双向互动关系,为未来中国生态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本文分为导论部分和一至六章。导论部分宏观透视文本内外的中国生态现状。把中国当下的生态现状置于文章之首,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文学应答。第一章进行生态思想资源的历史追溯。从西方、中国本土和新时期以来三个层面挖掘生态伦理思想的根源,理清生态思想的脉络。第二章对生态文学中“人”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批判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把“诗意的栖居”作为人类生存的生态化目标。第三章通过对生态文学的细读厘定人和天地的关系,指出人定胜天思想的局限和虚妄,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四章描述生态文学中人与动物的关系,结合史怀泽的“敬畏生命”的思想和《怀念狼》等生态文学作品中的论述,力求汲取动物的智慧,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解,寄托人性的关怀。第五章通过生态文学作品《玉米大地》、《屠杀的血泊》等等的解读,探求文学创作中人类和植物的关系,呼唤绿色文学。第六章对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文学进行评价和定位。对作家的生态观、生态文学的语法形式、生态文学的发展前景给予观照。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3
导论 文本内外的中国生态现状  13-54
  第一节 生态现状的扫描  20-32
  第二节 生态文学的发展  32-43
  第三节 生态批评的变迁  43-54
第一章 生态文学思想资源的历史追溯  54-73
  第一节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历时性梳理  54-57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资源  57-61
  第三节 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生态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  61-73
第二章 生态文学中的“人”的重新定位  73-90
  第一节 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批判  75-79
  第二节 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79-90
第三章 人和天地的关系  90-118
  第一节 人定胜天的虚妄迷梦  92-97
  第二节 “天地人合一”的现代阐释  97-107
  第三节 人与自然和谐的呼唤  107-118
第四章 人和动物的关系  118-147
  第一节 敬畏生命――――史怀泽的启迪  118-123
  第二节 汲取动物的智慧  123-127
  第三节 寄托人性的关怀  127-147
第五章 人和植物的关系  147-172
  第一节 海子笔下的麦子和任林举笔下的玉米―――神性的粮食  153-161
  第二节 《事件:棕榈之死》―――绿色的呐喊  161-165
  第三节 《屠杀的血泊》与《树王》―――对滥砍滥伐的控诉  165-172
第六章 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文学的评价与定位  172-189
  第一节 作家生态观的形成  172-175
  第二节 生态文学的警示意义和艺术探索及其缺失  175-182
  第三节 生态文学的“语法形式”:对象征主义的剔除  182-186
  第四节 生态文学发展趋势的展望  186-189
参考文献  189-199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99-201
后记  201-203

相似论文

  1. 词义消歧语料库自动获取方法研究,TP391.1
  2. 增强自然复氧—有效容积土壤渗滤系统脱氮的研究,X703
  3.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X36
  4.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5. 云南省开展电矿结合研究,F426.61
  6. 棉铃虫与烟夜蛾寄主选择机制的比较研究,S435.622.3
  7.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野生大豆自然居群的遗传特征、群体分化及其与栽培大豆遗传关系研究,S565.1
  8. 仿真平台中基于游戏引擎的展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TP391.41
  9. 薇尔·普鲁姆德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评析,B82-05
  10. 论中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G623.71
  11. 热管自然制冰技术研究,TD727
  12. 鄱阳湖区耕化与生态环境变迁(1840-2010),X171
  13.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评估与论证研究,S759.9
  14. 论马克·吐温的人文主义观,I712.06
  15. 宋代易学阴阳自然观视域下乾坤卦义考,B221
  16. 周礼全意义理论研究,B812
  17. 硬件描述语言的哲学分析,N02
  18. 威廉·莱斯生态批判理论诠解,X2
  19. 全阴囊Ⅲ°烧伤的不同修复方式对猪生精细胞Bcl-2、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R644
  20. 面向领域的数据库问答系统关键技术研究,TP311.13
  21. 斯坦贝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I712.074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