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现代汉语同位短语的多角度研究

作 者: 阮氏秋荷
导 师: 储泽祥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同位短语 形式 语义 语用 比较 越南语
分类号: H14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48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现代汉语同位短语是一种特殊的短语。本文运用“三个平面”、“标记论”、“回指”等理论对同位短语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和解释。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我们主要对现代汉语同位短语的研究现状以及前人对同位短语的概念、名称、结构、语义语用和存在的问题作简要介绍与评述。第二章探讨由两个名词构成的同位短语。这类短语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我们主要讨论短语构成项之间的关系和制约的条件,并得出以下结论:构成短语的两项名词以“通名+专名”式为典型,以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语义关系为语义基础。两项名词的语义关系为修饰性、并立性的统一体。上位词前置型同位短语不受整体表达约束,属于静态表达。前后两个名词成分项的语义关系为一定的修饰性和并立性的统一体,修饰性要求指称形式相同的两项的表达方式有差异,并立性要求意指同一对象的两个名词指称形式相同。上位词后置型同位短语前后两项结合很紧密,构成一个整体,属于动态表达。两项之间以修饰性和并立性为主,有的特殊形式还具有说明性关系。第三章探讨名词和代词构成的同位短语。名词和代词构成的同位短语以“代词+名词”式为典型,本章主要讨论了这类短语受代词的指示功能和回指功能制约的情况。这也是该类短语的语义基础。代词和名词两个成分项的语义关系与名词和名词构成的同位短语的语义关系基本上相同。名词和代词组合构成同位短语及其语义关系。此外在这一章中,我们还发现指称同一的指人名词和人称代词组合构成的不同形式的同位短语要受语义、语法和语用的制约。第四章讨论标记类型的同位短语。本章主要讨论带有“等”、“数量”、“这(那)”三个标记语的同位短语,它们在短语中都具有特定的表达功能。带量词的同位短语强调计数、带助词“等”的意在列举、带“这(那)”的强调指别。这三类同位短语的语义关系与“名+名”式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是并立性和修饰性的统一体。其中带“这”类最为常见,所以我们以“这”为代表对其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这”的隐现功能有使前项从无指名词变为有指名词,使前项概括性过大的名词变为概括性缩小的名词,从而可以与后项名词构成具有强调指别功能的同位短语。它的隐现还与语体、音节、语用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在短语中具有连接、表明、改变短语的性质作用。第五章探讨现代汉语同位短语内部结构的关系易与其他短语发生同形,需要分清的问题。这里我们讨论了同位短语和主谓短语、联合短语、偏正短语等之间的辨认方法。第六章是现代汉语和现代越南语同位短语比较。这一章我们主要对这两种语言的同位短语进行比较发现,汉语和越南语由于都属于同一类型的语言,同属一个文化圈,所以两种语言的结构、两国人民的文化心理和认知原理大同小异。其体现在“名词+名词”式和“名词+代词”式(同位短语的典型形式)上最为明显。两种语言的同位短语的相同动因是语言类型、文化心理和认知原理都基本相同。第七章是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过程,价值和贡献,用途和意义以及论文的不足之处。总的来看,现代汉语的同位短语的结构形式,既要受到句法制约,又要受到语义和语用的制约,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绪论  12-18
  1.1 同位短语的研究现状  12-15
    1.1.1 概念综述  12-14
    1.1.2 同位短语的语法结构  14-15
    1.1.3 同位短语的语义结构  15
    1.1.4 同位短语的语用  15
  1.2 存在的问题  15-17
  1.3 本论文对同位短语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  17-18
第二章 名词和名词构成的同位短语  18-34
  2.1 能够构成同位短语的名词  18-21
    2.1.1 构成同位短语的通名  18-20
    2.1.2 构成同位短语的专名  20
    2.1.3 各类名词相配构成同位短语组的方式  20-21
  2.2 上位词前置型同位短语  21-27
    2.2.1 上位词前置型同位短语的语义基础  22
    2.2.2 上位词前置型同位短语的语义关系  22-27
  2.3 上位词后置型同位短语  27-34
    2.3.1 上位词后置型同位短语的语义基础  27
    2.3.2 上位词后置型同位短语的语义关系  27-34
第三章 名词和代词构成的同位短语  34-54
  3.1 能够进入同位短语的代词  34
  3.2 名词和代词构成同位短语的语义基础  34-35
  3.3 "名词+代词"式的结构形式和语义关系  35-41
    3.3.1 "名词+代词"式结构形式  35-36
    3.3.2 "名词+代词"式的语义关系  36-41
  3.4 "代词+名词"式的结构形式和语义关系  41-46
    3.4.1 "代词+名词"式的结构形式  41-42
    3.4.2 "代词+名词"式语义关系  42-46
  3.5 "代词+代词"式同位短语的结构形式和语义关系  46-49
    3.5.1 "代词+代词"式的结构形式  46-47
    3.5.2 "代词+代词"式的语义关系  47-49
  3.6 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同位短语的歧义排除  49-54
    3.6.1 "代+名"式与偏正短语的歧义排除  49-51
    3.6.2 "代+名"式与"名+代"式的歧义排除  51-54
第四章 标记类同位短语  54-60
  4.1 标记类同位短语的构成情况  54-58
    4.1.1 带"这(那)"以及数量词的同位短语  54-55
    4.1.2 带助词"等"的同位短语  55-56
    4.1.3 带数量词的同位短语  56-58
  4.2 带谓词的标记类同位短语  58-60
第五章 关于同位短语的相关问题  60-71
  5.1 同位短语与其他短语的区别  60-64
    5.1.1 与偏正短语的区分  60-61
    5.1.2 与联合短语(并列短语)的区分  61-62
    5.1.3 与主谓短语的区分  62-63
    5.1.4 与某些称谓词的区别  63-64
    5.1.5 与称代式提示成分的区别  64
  5.2 同位短语的语法功能  64-66
  5.3 单项式同位短语和复杂式同位短语  66-68
    5.3.1 单项式同位短语  66-67
    5.3.2 复杂式同位短语  67-68
  5.4 同位短语的最大语用功能——称谓功能  68-71
第六章 现代汉语和现代越南语的同位短语比较  71-104
  6.1 越南语同位短语研究概况  71-74
    6.1.1 "(?)ng v(?) ng(?) sóng(?)i"(类似汉语的相加式同位短语)  72-73
    6.1.2 "(?)ng v(?) ng(?) ph(?)n bi(?)t"(汉语的总括式(总分式)同位短语)  73
    6.1.3 "(?)ng v(?) ng(?) trùng(?)i(?)p"(汉语的重叠式同位短语)  73-74
  6.2 汉语、越南语名名式同位短语的比较  74-87
    6.2.1 汉语的同位短语特点  74
    6.2.2 越南语的同位短语特点  74-75
    6.2.3 "名词+名词"式同位短语  75-87
  6.3 汉语、越南语名代式和代代式同位短语比较  87-99
    6.3.1 越南代词的类型和特点  87-94
    6.3.2 "名词+代词"式同位短语  94-95
    6.3.3 "代词+名词"式同位短语  95-97
    6.3.4 "代词+代词"式同位短语  97-99
  6.4 汉语和越南语同位短语的结构理据  99-104
    6.4.1 同位动因  99-101
    6.4.2 制约因素  101-104
第七章 结论  104-106
  7.1 本研究的过程和思路  104
  7.2 本研究的价值和贡献  104-105
  7.3 本研究的用途和意义  105
  7.4 余论  105-106
参考文献  106-112
后记  112

相似论文

  1. 新世纪高层建筑形式表现研究,TU971
  2. 具有变截面臂架的格构式起重机结构计算分析方法研究,TH21
  3.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4. 《左传》名词陈述化研究,H146
  5. 唐代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K242
  6. 基于多示例学习的用户关注概念区域发现,TP391.41
  7.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G633.41
  8.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的研究,G807.4
  9.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10. 初中数学新旧教材几何内容的比较研究,G633.6
  11. 论当代服装古典风格复兴与设计应用研究,TS941.2
  12. 晋江社会体育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G812.7
  13. 穗港中文报纸新闻标题语言比较研究,G213
  14. 公共档案馆社会责任研究,G270
  15. 水田秸秆还田机埋草起浆装置的试验研究,S224.29
  16. 寄主种类和人工饲养对斑痣悬茧蜂的寄生选择和子代发育的影响,S476.3
  17. 基于连锁图的QTL综合分析方法研究,S562
  18. 对泛神论无限的浪漫主义追寻,I561
  19. 武汉市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实施效果指标体系研究,F249.27
  20. 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G40-09
  21. 家校合作的现状思考与形式革新,G459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