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传统文化隐喻:神垕钧瓷历史变迁的社会学考察

作 者: 王洪伟
导 师: 郑杭生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神垕钧瓷 文化资本 转型 现代性
分类号: K876.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以豫中古镇神垕钧瓷特色文化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钧瓷特色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运作过程的历史考察,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风起的区域“名”文化或特色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一般性运作机制和运转逻辑,同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本理论的社会学框架。改革开放以来的神垕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以钧兴镇”的“钧瓷带动”文化经济发展战略,以钧瓷文化为核心,发展地方经济,使一个小小古镇成为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瓷区,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特别进入2007年以后,随着神垕钧瓷知名度的进一步张扬,在上级的关注和重视下,河南、许昌、禹州各级政府提出着力打造神垕钧瓷文化产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力争在三五年内把神垕打造成“河南周庄”。以传统钧瓷文化为中轴的经济发展思路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层级上拓展。钧瓷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不仅为地方带来发展的奇迹,还不失政治时机地与国家宏观的政治经济发展政策相契合,并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日益成熟的文化经济发展战略运作机制。神垕钧瓷文化经济发展战略成功或成熟化运作的新型发展思路,在当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浪潮中具有相当的现实典型性和普遍意义。考察这种地方特色文化或“名”文化经济发展政策的一般性运作逻辑和机制,不仅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特别是社会学界对于这种“名”文化经济发展战略却少有真正学理上的分析。本研究从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出发,抱持两方面的雄心:一是通过对钧瓷文化历史变迁的考察分析,揭示钧瓷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运作逻辑和运转机制,进而发现一般性的“名”文化或地方特色文化经济发展战略的运行规则机制。二是通过对钧瓷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战略运行机制的考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本理论。本研究沿循如下分析框架逐次深入:首先以“传统-现代”的视角重新构建神垕钧瓷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中国钧瓷”的史记纲要),由以从宏观的历史角度观察钧瓷文化资本的演化变迁——对于钧瓷这样特别尊重或强调“传统”继承的手工技艺,历史资源对其当代品质及资本形式的现代转化往往起着根本性影响。其次详细解释本研究的理论资源和研究视角。第三,分析钧瓷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具体化的钧瓷艺人、客观化的钧瓷作品,以及制度化的资质或品质认证,考察了钧瓷文化资本内在结构的运作机制和运转逻辑。第四,分析作为钧瓷文化主体的钧瓷艺人在市场和政治双重作用下的结构分化,进一步考察作为钧瓷文化市场主体的钧瓷企业组织的历史演化和政府在钧瓷文化历史变迁过程的功用。最后,通过对钧瓷文化带动经济战略的解析,致力建构一般性的“名”文化或特色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战略的运作机制和运转逻辑;同时通过钧瓷文化资本的运转和转换机制的分析,致力建构一般性的文化资本运转理论,并揭示文化资本理论与现代性的渊源关联。钧瓷文化历史变迁的社会学考察,开辟了一般性文化资本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即与布迪厄的“阶级分析”或“结构分析”不同的“过程分析”或发展分析。由此发现了在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之外,历史传统资源或历史资本和自然资源或自然资本对文化资本运转的根本性影响;在传承方式或者文化资本再生产方式上,传统的亲近性、单一性传承方式在像钧瓷文化资本这样更重视传统资源的文化资本形式而言,系统传授知识的现代学校教育方式显得不可能或不可及,进而在文化资本的传承资质或资格的认可上,感性、直观的认证方式依然显得犹为重要。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市场转型背景下,特别在现代产业化、工业化潮流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资本。都面临萎缩、退化甚至失真失传的危险。这也是传统文化资本现代性转化过程遭遇到的不得不克服的两难困境。考察钧瓷文化的运作机制和逻辑,为“名”文化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提供了一般性框架。首先,“名”文化或特色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传统的挖掘继承,推动这种传统文化资源历史名声的恢复,本色性的“继承”是地方文化经济发展战略形成、清晰化的逻辑起点;同时,在保持传统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创新,传统文化载体现代品质的提升,同样能够打造和提高传统特色文化本源的知名度。知名度的提升要通过不断完善公正的制度化形态,使文化资本的具体化形态和客观化形态从个体性向集体性或社会性转化。依托于这种文化资本获利的经济组织依赖这种知名度,进一步通过对高知名度的文化客观形态的市场化运作,促动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政治组织借助其政治优势,借助特色文化资本的知名度,一方面纵向“向上”争取区域发展的各类稀缺资源;一方面横向向社会吸纳或引进自己发展的各类迫切需要的各类资源,这种双向的资源汲取运动是伴随着地方发展需求不断深化的,从而形成特色文化资源带动地方社会、政治、经济良性运转的逻辑机制。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5-7
Abstract  7-13
导论  13-24
  一、神垕钧瓷研究的"题眼"  13-16
  二、理论资源和研究视角  16-18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和"进入"  18-21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21-22
  五、论述框架与结构安排  22-24
第一章 神垕钧瓷的历史变迁  24-58
  第一节 神垕概况  24-29
    地理资源概况  24-25
    人口和行政建置  25-26
    神垕经济  26-28
    文教事业  28-29
  第二节 社会学视野里的中国钧瓷史纲要  29-32
  第三节 钧瓷业历史变迁(上):传统经验科学阶段  32-42
    "唐钧":钧瓷启蒙期  32-35
    宋代鼎盛期  35-37
    金元钧窑系形成期  37-40
    明清钧窑衰落期  40-42
  第四节 钧瓷业历史变迁(下):现代理性科学阶段  42-58
    晚清民国复兴期  42-44
    共和国官窑时期  44-49
    民钧窑繁华时期  49-52
    现代钧瓷业扩张期  52-58
第二章 理论资源和研究框架  58-74
  第一节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58-64
    资本和文化资本  58-60
    文化资本的再生产  60-61
    资本的转换  61-62
    批评和指责  62-64
  第二节 社会资本理论  64-67
  第三节 丹尼尔·贝尔的"中轴"理论  67-68
  第四节 转型理论  68-71
    传统与现代  68-70
    旧式现代性与新型现代性  70-71
  第五节 理论分析框架  71-74
第三章 钧瓷文化的结构分析  74-110
  第一节 钧瓷技艺的传承  74-84
    家族传承  75-79
    师徒传承  79-81
    现代学校教育  81-84
  第二节 钧瓷作品  84-103
    钧釉  85-91
    造型  91-96
    烧成  96-102
    钧品品质的认证  102-103
  第三节 钧瓷文化的制度化形态  103-110
第四章 市场与政治(一):钧瓷艺人的结构分化  110-148
  第一节苦难的记忆:建国前的钧瓷艺人  111-115
  第二节 集体化时代的钧瓷艺人  115-137
    宏观政治经济背景  115-125
    钧瓷艺人的政治化  125-137
  第三节 结构分化:市场转型背景下的钧瓷艺人  137-148
第五章 市场与政治(二):市场的成长和政府的功用  148-180
  第一节 市场的成长  148-161
    官窑  149-156
    民窑  156-161
  第二节 政治的力量:钧瓷文化带动发展战略的演成  161-174
    "政治性"钧瓷  162-165
    "钧瓷带动"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和形成  165-170
    "钧瓷带动"战略的政治升级  170-174
  第三节 钧瓷文化资本转换的微观分析和宏观结构分析  174-180
    钧瓷文化资本转换的微观分析  174-177
    钧瓷文化资本转换的宏观历史结构分析  177-180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逻辑  180-200
  第一节 钧瓷文化经济带动战略运作机制分析  180-187
    微观分析  181-185
    宏观结构分析  185-187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结构分析  187-191
    文化资本的主体  187-190
    文化资本的核心  190-191
  第三节 文化资本运转机制的理论分析  191-197
    文化资本的转换  191-193
    文化资本的运转逻辑和机制  193-196
    文化资本运转理论与特色文化经济发展战略  196-197
  第四节 社会转型、现代性与文化资本理论  197-200
参考文献  200-210
后记  210-214

相似论文

  1. 安史之乱与天宝大历之际的诗风演变,I207.22
  2.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3.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4. 文化的资本化运作研究,G124
  5. 农村能源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益,S210.3
  6. 民进党民粹式政治动员研究,D675.8
  7. 来华西方左翼思想家看社会主义在中国,D61
  8. 社会转型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422.62
  9. 政府职能转换背景下人大执法检查工作的完善,D624
  10.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D632.9
  11. 东亚转型国家民主巩固的困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73
  12. 农村居民拆除传统民居现象的社会学研究,C912.82
  13. 中国第三次社会转型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研究,G812.0
  14. 资源型经济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F124.5
  15. 转型时期我国工会维权的对策研究,D412.6
  16.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武术发展环境特征及对策研究,G852
  17. 《大公报》舆论建构途径研究(1925-1932年),G219.29
  18. 当代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与途径,B018
  19. 经济社会转型期企业信用问题研究,F279.2
  20. 儒家人性论与转型期人性价值的建构,B222
  21.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D631.4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文物考古 > 中国文物考古 > 各种材料器物 > 陶、瓷、砖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