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研究

作 者: 蔡文成
导 师: 刘先春
学 校: 兰州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形态 民主制度 民主机制
分类号: D6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的政体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作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研究中国政治的现状和发展的基础,是解读中国民主状况及民主化进程的关键。人大民主形态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结构、制度设计、机制程序及价值功能的有机组合和运行状态。“人大民主形态”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它既包含静态结构,又包含动态的程序;既包含内在的关系,又包含外部的形态;既包含显性的制度,又包含隐性的规范,是对人大民主制度的系统反映。人大制度民主形态在纵向维度主要展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的思想基础、形态演变的历程;人大制度民主形态在横向维度上主要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制度结构和运行机制。人大民主形态的理论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导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政权建设学说,发展于苏联工农兵苏维埃的政权理论,形成为人民民主专政和民主集中制的理论体系。人大民主形态是代议民主制度同中国具体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历经罢工工人代表大会、苏维埃代表大会、边区参与会、人民代表会议、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的萌芽、产生、发展、完善和成熟的演变过程。人大民主形态是一个制度系统,由代表制度、选举制度和会议制度组成和建构,其组成要素、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形成完整的制度结构体系。代表制度是人大民主形态的主体。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细胞,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的主导者、运作者,参与者,是联结人民和国家的中介,无代表则无人大制度。会议制度是人大民主形态的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会议,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民意机关、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的统一体,又是人民意志的集中表达的公共场所,是这一制度运行的基础、条件、平台,是人大代表的实践场域。选举制度是人大民主形态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是代表制度和会议制度的前提和依据,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基础和保证。人大民主机制是一定民主政治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作用原理和运行状态。人大参与机制是人大民主运行的基础,参与机制推动和维系人大系统的运行,没有参与就没有民主;人大民主形成以公民、代表、共产党、政府、社会组织为参与主体,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相结合的参与方式。制衡机制是人大民主运行的制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权力的主体,形成立法系统、行政系统、司法系统、军事系统、监督系统相互分立的国家结构和立法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职能划分,形成有效的权力运行、相互制约机制。法律机制是人大民主运行的保障,人民代表表达人民意志,制定法律、监督法律、执行法律,形成一套有序的法律机制,保证人大机构、各要素合法、有序运行。代表制度、选举制度和会议制度三大制度相辅相成,构成人大制度系统,参与机制、制衡机制和法治机制相互作用,形成人大的机制体系,制度和机制、结构和程序有机统一,奠定人大民主形态的基础,共同承担并完成人大制度的民主价值和功能。但同任何制度一样,人大民主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存在缺漏、矛盾和不足之处,新陈代谢和发展创新势在必行。从制度形态而言,人大民主应实行代表专职化、选举竞争化、会议辩论化的革新,推动人大民主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从机制形态而言,人大民主应扩大参与机制、强化制衡机制、完善法治机制,促使人大民主动态和静态的融合,从而,通过发展和创新真正建构事实与价值一致、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结合、实至名归先进的人大民主形态。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3
导论  13-27
  一、研究缘由和研究意义  13-16
    (一) 现实问题  13-14
    (二) 理论背景  14-15
    (三) 选题意义  15-16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6-23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6-20
    (二)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20-23
  三、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  23-25
    (一) 研究思路和研究路径  23
    (二)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23-25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25-26
    (一) 创新之处  25
    (二) 研究不足  25-26
  五、论述逻辑和文章结构  26-27
第一章 民主方法论:民主形态分析的理论建构  27-67
  第一节 民主·民主性·民主化  27-49
    一、民主的思想纷争和理论界定  28-37
      (一) 西方民主的多元内涵和思想纷争  28-31
      (二) 民主的中国化语境和观念性改造  31-33
      (三) 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  33-37
    二、民主性:主体性、合法性、有效性有机统一  37-46
      (一) 人民的主体性:人民的统治  37-40
      (二) 统治的合法性:人民的选择  40-43
      (三) 治理的有效性:人民的参与  43-46
    三、民主化:现代国家的制度实践和发展态势  46-49
      (一) 民主化是政治现代性的趋势  47-48
      (二) 民主化呈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48-49
  第二节 民主形态:民主分析模式的理论建构  49-57
    一、民主形态分析的方法论基础  49-51
    二、民主形态概念的缘起和内涵  51-55
      (一) 民主形态分析是一种理论尝试  51-52
      (二) 民主形态概念内涵的理论解析  52-55
    三、民主形态的结构层次和要素内容  55-57
      (一) 纵向:民主形态的层次结构  55-56
      (二) 横向:民主形态的要素内容  56-57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分析  57-65
    一、人大民主形态的基本内涵  57-60
    二、人大民主形态的内容结构  60-63
      (一) 人民代表大会民主形态的结构特征  60-61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社会形态  61-62
      (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本体形态  62-63
    三、人大民主形态分析的意义  63-65
      (一) 人大民主形态分析的理论意义:一种理论模型的知识试验  63-64
      (二) 人大民主形态分析的实践意义:一种政治制度的真实解析  64-65
  小结  65-67
第二章 民主历史论:人大民主形态的历史成长  67-91
  第一节 人大民主的理论形态: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68-77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思想是人大民主形态的理论基础  68-69
    二、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人大民主形态的思想原理  69-72
      (一) 理论原点: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69-71
      (二) 理论创新: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发展  71-72
    三、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人大民主形态的理论主体  72-77
      (一) 民主革命的理论反思:工农民主专政思想  72-74
      (二) 民主革命的理论探索: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74
      (三) 民主革命的理论创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74-76
      (四) 民主实践的理论发展: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76-77
  第二节 人大民主的历史形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7-90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原型和历史模式  77-81
      (一) 制度原型:巴黎公社的政治试验  77-79
      (二) 历史模式:苏联苏维埃政体实践  79-81
    二、民主革命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演进  81-87
      (一) 人大民主形态的孕育:工人代表大会·农民协会·市民代表大会  81-83
      (二) 人大民主形态的萌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83-84
      (三) 人大民主形态的雏形:边区参议会制度  84-85
      (四) 人大民主形态的发展: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85-86
      (五)人大民主形态的过渡: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86-87
    三、民主发展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成长  87-90
      (一) 国家建构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87-88
      (二) 政治发展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成长  88-90
  小结  90-91
第三章 民主制度论:人大民主形态的制度结构  91-135
  第一节 人大民主制度的内涵、结构和功能  91-94
  第二节 代表制度:人大民主形态的运行主体  94-106
    一、代表制度是代议制民主形态的主体  94-99
    二、人大代表是多重代理关系的角色集  99-101
    三、人民—代表—国家:代表制度中民主关系  101-104
      (一) 人大民主形态之代表与人民关系  102-103
      (二) 人大代表与各级权力机关的关系  103-104
    四、人大代表制度是民主的制度规范体系  104-106
      (一) 人大代表的主体规范系统:资、权、责、义的统一体系  104-105
      (二) 代表制度的民主运行过程:产生-履职-监督-罢免的规范程序  105-106
  第三节 选举制度:人大民主形态的运行基础  106-119
    一、选举制度是代议制民主形态的标志  107-111
    二、人大选举是人民民主选择的过程  111-115
      (一) 人大选举是民主选择的过程  111-112
      (二) 人大选举是人民民主的基础  112-115
    三、人大选举制度的运行程序和方式  115-119
      (一) 人大民主选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准备  115-116
      (二) 人大民主选举的运行程序和选举监督  116-119
  第四节 会议制度:人大民主形态的运行载体  119-134
    一、议会制度是代议制民主政治的传统  119-124
    二、人民代表大会是议会民主的先进形式  124-126
    三、人大会议制度是民主的组织结构系统  126-130
      (一)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结构  126-129
      (二) 人民代表大会的层级关系  129-130
    四、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运行程序和方式  130-134
      (一) 会议制度和提案制度是人大会议的前提  130-132
      (二) 审议制度和表决制度是人大会议的核心  132-133
      (三) 发言制度和质询制度是人大会议的基础  133
      (四) 列席制度和旁听制度是人大会议的补充  133-134
  小结  134-135
第四章 民主机制论:人大民主形态的运行机制  135-177
  第一节 人大民主机制的内涵、结构和功能  135-140
  第二节 人大的参与机制——民主运行机制  140-154
    一、政治参与:民主发展的衡量尺度  140-145
    二、参与机制是人大民主运行的基础  145-148
    三、人大参与机制的运作过程和方式  148-154
      (一) 人大民主参与机制的主体——谁参与  148-151
      (二) 人大民主参与机制的方式——怎样参与  151-154
  第三节 人大的制衡机制——民主约束机制  154-164
    一、分权制衡:民主运行的权力逻辑  154-157
    二、制衡机制是人大民主运行的关键  157-160
    三、人大制衡机制的作用过程和关系  160-164
      (一) 人大的自我约束机制:人大和国家机关分权制约关系  161-162
      (二) 人大的外部约束机制:人民、政党和人大的制约关系  162-164
  第四节 人大的法治机制——民主保障机制  164-175
    一、法治机制:民主治理的有效工具  165-168
    二、法治机制是人大民主运行的保障  168-171
      (一) 法治机制确认人大民主形态的建构  169-170
      (二) 法治机制保障人民权利自由的实现  170
      (三) 法律机制确保人大民主形态的运行  170-171
    三、人大法治机制的运行和实现过程  171-175
      (一) 人大法治机制横向的动态展开  171-173
      (二) 人大法治机制纵向的动态进程  173-175
  小结  175-177
第五章 民主发展论:人大民主形态的发展创新  177-201
  第一节 人大民主形态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177-183
    一、人大民主形态:新陈代谢和创新发展  178-181
      (一) 国家建构与人大民主形态的自我更新  178-179
      (二) 民主实践与人大民主制度的与时俱进  179-180
      (三) 共识对话与人大民主形态的评判反思  180-181
    二、人大民主形态的发展基础和政治保障  181-183
      (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好、依法治国的统一  181-182
      (二) 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统一  182-183
  第二节 价值和事实的矛盾:人大民主形态的问题  183-187
    一、人大民主制度结构与功能的张力  184-185
    二、人大民主机制静态与动态的矛盾  185-187
  第三节 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人大民主制度的创新  187-193
    一、代表专职化,优化代表制度  187-189
    二、会议辩论化,完善会议制度  189-191
    三、选举竞争化,变革选举制度  191-193
  第四节 静态和动态的统一:人大民主机制的发展  193-200
    一、扩大参与机制,拓展人大民主的主体性  193-196
      (一) 发展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是人大参与的基础  193-194
      (二) 健全人大民主的法律规范和制度是参与机制发展的核心  194-195
      (三) 拓展人大民主的参与渠道和领域是参与机制发展的关键  195-196
    二、强化制衡机制,提升人大民主的有效性  196-199
      (一) 改善人大与党的关系,强化人大的监督制衡功能  196-197
      (二) 合理分配人大系统权力结构,完善监督制衡体系  197-198
      (三) 建立人大独立有效监督机构,健全人大制衡机制  198-199
    三、完善法律机制,增强人大民主的法治性  199-200
  小结  200-201
结语  201-205
主要参考文献  205-215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215-217
后记  217-218

相似论文

  1.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2. 人大代表专职制度研究,D622
  3. 对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审视,DD911
  4. 民主制度下的权力控制,D90
  5. 论我国人大代表专职制的构建,D622
  6. 论印度现代潘查亚特制度的演进,D735.1
  7. 我国人大代表代表性问题研究,D622
  8. 党代会常任制与党内民主制度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262
  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D622
  10. 改革开放以来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研究,D624
  11. 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审判权的监督,D926
  12. 新时期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D622
  13. 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从理念到制度,D920.0
  14. 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研究,D622
  15.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途径研究,G649.2
  16. 我国人大立法的民主机制研究,D920.0
  17. 共识民主的制度特征,D082
  18. 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及其实践,A811.6
  19. 论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及其完善,D622
  20. 论县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权行使的完善,D624
  21. 论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D62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