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党代会常任制与党内民主制度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作 者: 刘帅
导 师: 朱世宏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党代会常任制 党代会年会制 党代表常任制 民主 党内民主制度化
分类号: D2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一、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本文共分四个章节,以党代会常任制的理论分析和其试点的实践论证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旨在全面论证党代会常任制的全面实行能够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第一章的内容是党代会常任制的理论分析。第一节着重对党代会常任制进行理论分析。笔者首先对党代会常任制的含义进行分析,明确党代会常任制包括两层含义,即党代会年会制和党代表的常任制。然后从党代会常任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的历程入手,用史实论证这种制度是有历史根据的,从而为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行找到了理论渊源。要论证党代会常任制是一种好的制度安排,还应当对党代会常任制和党内民主制度化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因为党代会常任制首先是一种党内民主制度,所以第二节从分析党内民主着手,首先界定党内民主概念,由于目前在学术上对党内民主并无统一的定义,作者在分析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采纳了第三种表述即“党内民主是党基身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和宗旨,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对党的组织、体制和过程所做出的民主的制度规定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紧接着从政治生活中的价值、组织和制度三要素入手,对党内民主制度和制度化进行理论分析,探讨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的应具备的特性,分析其实质,强调制度化中的制度必须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即从理论上论证党代会常任制能够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化。本章第一节对党代会常任制和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为下一节内容的展开作好铺垫。紧接着对现行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中的具体制度进行分析,即分析党代会、党委、选举和监督制度,分别界定四种党内民主制度的含义、职权和作用,并对它们的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现行制度中的弊端以及对党内民主制度化发展的影响。第三节则从理论上充分论证党代会常任制的实施有利于推进党内民主进一步制度化。结合第二节所分析的现行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中各项制度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着重分析党代会常任制能够有效地弥补和改进这些不足。指出党代会常任制涉及“四大民主”(党内民主选举、党内民主决策、党内民主管理和党内民主监督)的每一个方面,而党内民主的制度化,也就是不断加强这“四大民主”的制度建设。第三章的内容是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践。实际上是在上一章对党代会常任制能够有效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化的理论论证基础上,对其进行实践证明。第一节中作者将十六大作为十几年党代会常任制试点的分水岭,分别阐述两个阶段试点的进程,分析两阶段试点的各自侧重点和突破,进而对比分析十六大前后试点的基本构架,探讨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在不同阶段所展现出来的特点。第二节中从五个方面对十几年党代会常任制试点的基本成效作了总结,从而进一步对党代会常任制能够有效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化进行了论证。第四章的内容是全面推行党代会常任制的问题和对策。虽然前文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党代会常任制能够有效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化进行了充分论证,但本文的宗旨是为全面推行党代会常任制进行理论佐证,特别是由于截止目前党代会常任制还只是试点阶段,在试点过程中凸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党代会常任制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贸然全面推行肯定是不明智的。因此本章结合试点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探讨如果全面推行党代会常任制,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综上,从历史上看,实行党代会常任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有根据的。从中国共产党近年来的文献表述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试点”要求到十七大“试行”提法的转变,表明党代会常任制完全可能并有待于在党内民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实践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十几年来的试点取得了一些经验,也收到了显著的成效,这些经验为实行党代会常任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出发,都充分证明党代会常任制是一种好的制度,它的实施有利于推进党内民主进一步制度化。随着人们对这种制度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解决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党代会常任制一定能够有效地推动党内民主制度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本文主要贡献通过对党代会常任制研究现状的综述,笔者发现系统地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的相关成果是相对较少的,然而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就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而言,政党的民主化,尤其是执政党的民主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题域之一。从1988年中组部开始试点党代会常任制以来,各地在党代会常任制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和经验。如何把这些经验材料组织起来、认真分析、总结提炼、寻找党代会常任制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发现党代会常任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指导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践,逐步推进党内民主的发展。因此从选题的角度来看,本文主题是学界较少有人进行深入研究的选题,比较新颖。文章从阐述党代会常任制的历史沿革入手,从历史渊源、理论和试点实践等方面全面剖析党代会常任制,为全面推行这种制度,进而更好地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化做了理论铺垫。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理清思路,澄清认识上的一些误区,统一思想,端正认识,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的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三、本文的不足由于本文所研究的主题相对比较新颖,学术界在这个领域上的资料并不多,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在材料的收集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同时到试点地考察方面也遇到了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特别是地震灾害的意外发生打乱了笔者的考察计划。加之该论文选题的研究需要对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以及政治学等不同学科都具备较强的学术理论功底,相关内容又浩瀚如烟海,限于笔者的人生阅历、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研究时间以及相关文献不足的制约,研究时常感力不从心。因此文章中难免有些纰漏之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这也是本篇论文的不足,也是笔者的遗憾之处。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6
ABSTRACT  6-13
0. 导论  13-20
  0.1 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13
  0.2 相关文献综述  13-19
  0.3 研究的理论工具和方法  19
  0.4 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19-20
1. 党代会常任制的理论分析  20-26
  1.1 党代会常任制的理论分析  20-22
    1.1.1 党代会常任制的含义  20
    1.1.2 党代会常任制的历史由来  20-21
    1.1.3 中国共产党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历程  21-22
  1.2 党内民主制度化的理论分析  22-26
    1.2.1 党内民主的理论分析  22-24
    1.2.2 党内民主制度化的理论分析  24-26
2. 党代会常任制能够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化  26-35
  2.1 党代会常任制与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关系  26
  2.2 现行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分析  26-33
    2.2.1 党代会制度  27-28
    2.2.2 党委制度  28-29
    2.2.3 选举制度  29-31
    2.2.4 监督制度  31-33
  2.3 党代会常任制能够有效的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化  33-35
    2.3.1 有助于充分发挥党的代表大会的作用  33
    2.3.2 能够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33-34
    2.3.3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34
    2.3.4 有助于加强民主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34-35
3. 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践  35-46
  3.1 党的十六大前后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情况概述  35-37
    3.1.1 1988 年至十六大召开之前的试点  35-36
    3.1.2 十六大召开之后的试点  36-37
  3.2 党的十六大前后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基本构架的对比分析  37-42
    3.2.1 十六大前试点的基本构架  37-39
    3.2.2 十六大后试点的基本构架  39-42
  3.3 党的十六大前后党代会常任制试点的基本成效  42-46
    3.3.1 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42-43
    3.3.2 进一步拓宽党内民主渠道  43
    3.3.3 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3-44
    3.3.4 进一步规范党内民主的制度化  44
    3.3.5 进一步推进地方党委领导班子和代表队伍的自身建设  44-46
4. 全面推行党代会常任制的问题和对策  46-57
  4.1 全面推行党代会常任制的问题  46-50
    4.1.1 代表的政治素养与专业素质的不对称困境  46-47
    4.1.2 党代会常任制的制度建设缺乏配套性和可兼容性  47-48
    4.1.3 党代会常任制是否应当建立常务机构的困惑  48-49
    4.1.4 党代会常任制成本困惑  49-50
  4.2 全面推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对策  50-57
    4.2.1 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并理解全面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最终指向是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50-52
    4.2.2 正确处理好党代会常任制和其它党内民主制度的关系,将党代会常任制融入现行的制度体系之中  52-53
    4.2.3 充分借鉴人代会制度经验,改革和完善党代会常任制,实现党代表与人大代表对接  53-55
    4.2.4 对党内自身的权力体系进行合理分工,开放性地建设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  55-57
本文结束语  57-58
参考文献  58-62
后记  62-63
致谢  63-64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4-66

相似论文

  1.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2. 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比较研究,A841
  3. 广东从化参与式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422.6
  4.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增量民主研究,D621
  6. 民主法治视域下网络监督问题研究,D630.9
  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8. 社会学视角下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的路径思考,D267
  9. 民进党民粹式政治动员研究,D675.8
  10. 民主化视阈下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研究,D422.6
  11.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12.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3. 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民主化探究,D819
  14. 小学班干部选拔模式对学生民主参与能力的影响,G625.1
  15. 城市居民的公民参与;结构与测量,B849
  16. 中国区域性网上社区的舆情研究,G206
  17.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研究,A841
  18.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19. 政府职能转换背景下人大执法检查工作的完善,D624
  20.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网络政治发展研究,D621.5
  21. 网络政治参与分析,D621.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共产党 > 党的建设 > 组织建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