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研究

作 者: 耿亚新
导 师: 刘世锦;周新生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与投资
关键词: 太阳能光伏产业 光伏产业链 垂直一体化 产业链构建
分类号: F426.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9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紧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全球金融危机给传统能源市场带来了的一定冲击,却给新能源发展创造了新一轮的契机。目前,政府正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抓住时机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在这一背景下,实力较大的太阳能光伏企业利用这次洗牌的契机组建大型企业联盟、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形成市场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对光伏产业链资源、价值活动、技术、空间布局等有效构建和整合。因此本文以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为研究对象,考察和构建太阳能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可以消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双重加价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进而提高社会总福利。因而,本文选择光伏产业链为研究切入点,研究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发展模式可以加强对光伏产业链上节点产业(企业)的沟通与管理,有利于实现技术协同创新及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对于维持光伏产业持久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查阅相关文献,梳理产业链概念、产业链构建相关理论基础上,界定出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链构建的内涵。其次,在对光伏产业链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特性、技术特性和价值水平三个维度来描述光伏产业链的特性。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壁垒逐渐降低使其市场结构的垄断性不断降低,竞争性不断增强,致使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水平逐渐下降。光伏产业链的特征上看具备了构建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的条件。第三,通过光伏产业生命周期的判断和Spengler模型研究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的动因。采用Compertz曲线模型判定我国的光伏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前期,在该阶段下光伏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具备构建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的逻辑可能性。通过Spengler模型的研究得出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可以有效的防治中间环节的双重加价的外部性,提高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但是,该模型还指出光伏产业链的构建并非一定会有利可图,当下游企业的数目很大,超过Spengler数时,产业链一体化构建的动机不强,此时为了实现一体化构建的目标,就必须对下游企业进行横向整合。第四,基于对光伏产业链关键环节、主导环节和配套环节的识别,提出了光伏产业链外部构建框架;运用作业成本法构建了光伏产业链的价值——成本比较的综合计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光伏产业链内部构建框架。基于光伏产业链的多维分析,提出了光伏产业链静态和动态的构建路径。从静态角度来看,光伏产业链构建应以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为中心,向前、向后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提出了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和全方位一体化的光伏产业链构建路径。从动态角度来看,提出了基于光伏产业供需链维、技术链维、空间链维和价值链维良性互动的“蛛网结构”路径。第五,从光伏产业链的供需链维、空间链维、技术链维、支撑体系和政府调控五个方面提出了产业链构建模式和实现途径。光伏产业供需链维构建实质上是光伏产业链一体化组织模式的选择,提出了网络经济下光伏产业供需链维组织模式为一种紧密联结型和网络联结型的混合组织结构,体现为组织模式内部的多层次和半虚拟特征;光伏产业空间链维的构建路径是一种先内后外的逐次空间布局,通过内生拓展、引进配套和环节嵌入三种模式来实现;通过光伏产业技术链维的构建形成一个光伏产业链技术有机闭合环体系,在该体系下实现对现有技术的应用和技术协同创新。在此基础上基于系统动力学提出了光伏产业链技术协同创新的SD模型,光伏产业链技术协同创新通过技术能力反馈回路、盈利能力反馈回路和技术、能力反馈回路来实现。光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其产业链构建不能仅依靠单纯的企业行为,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对光伏产业链实施结构调控有利于光伏产业资源的配置,可以有效的扩大光伏产业整体的盈利空间。第六,对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协同效应和示范进行评价;建立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模式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多级动态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光伏产业链一体化构建模式进行定量评价。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2
第一章 导论  12-24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5
    1.1.1 选题背景  12-13
    1.1.2 选题意义  13-15
  1.2 国内外光伏产业研究综述  15-19
    1.2.1 国外光伏产业研究  15-16
    1.2.2 国内光伏产业研究  16-18
    1.2.3 光伏产业研究评述  18-19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9-23
    1.3.1 研究目标  19
    1.3.2 研究范围  19-20
    1.3.3 研究思路  20-21
    1.3.4 研究技术路线图  21-22
    1.3.5 研究方法  22-23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  23-24
第二章 光伏产业链构建的理论基础  24-49
  2.1 产业链的基本研究  24-33
    2.1.1 产业链概念的界定  24-28
    2.1.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辨析  28-32
    2.1.3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  32-33
  2.2 产业链构建研究  33-41
    2.2.1 产业链构建的实质分析  33-35
    2.2.2 产业链构建基本要素分析  35
    2.2.3 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动因  35-41
    2.2.4 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条件  41
  2.3 战略性资产的构成与特性  41-45
    2.3.1 战略性资产的构成要素  41-43
    2.3.2 影响产业链构建的战略性资产特性  43-45
  2.4 光伏产业链概念界定  45-48
    2.4.1 光伏供需链维界定  45-46
    2.4.2 光伏技术链维界定  46
    2.4.3 光伏空间链维界定  46-47
    2.4.4 光伏价值链维界定  47-48
    2.4.5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概念界定  48
  本章小结  48-49
第三章 光伏产业链特征剖析  49-68
  3.1 光伏产业链构成  49-50
  3.2 光伏产业链需求状况分析  50-55
    3.2.1 光伏产业链原料生产环节需求规模分析  50-52
    3.2.2 光伏产业链太阳电池制造环节需求规模分析  52-53
    3.2.3 光伏产业链系统集成环节需求规模分析  53-55
  3.3 光伏产业链要素投入结构分析  55-56
  3.4 光伏产业链技术壁垒分析  56-58
  3.5 光伏产业链市场结构分析  58-61
    3.5.1 光伏产业链原料生产环节的市场结构  59-60
    3.5.2 光伏产业链太阳电池制造环节的市场结构  60
    3.5.3 光伏产业链系统集成环节的市场结构分析  60-61
  3.6 光伏产业链价值分布分析  61-65
    3.6.1 模型假设与分析  61-64
    3.6.2 光伏产业链价值水平分析  64-65
  3.7 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作用  65-66
  3.8 光伏产业链特征的总体刻画  66-67
  本章小结  67-68
第四章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动因研究  68-94
  4.1 我国光伏产业生命周期的判断  68-75
    4.1.1 产业生命周期相关理论研究  68-69
    4.1.2 我国光伏产业生命周期模型构建  69-71
    4.1.3 数据来源及计量分析方法  71-73
    4.1.4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73-74
    4.1.5 我国光伏产业成长期存在问题  74-75
  4.2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必要性  75-81
    4.2.1 太阳能光伏领先企业产业链构建案例  76-80
    4.2.2 光伏产业链构建的内部推动力  80
    4.2.3 光伏产业链构建的外部环境催化力  80-81
  4.3 基于Spengler模型的产业链构建动因分析  81-93
    4.3.1 模型假设  82-83
    4.3.2 光伏产业链构建前的博弈决策分析  83-86
    4.3.3 光伏产业链构建的博弈均衡分析  86-93
  本章小结  93-94
第五章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总体框架  94-125
  5.1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战略  94-101
    5.1.1 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原则  94-97
    5.1.2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层次  97-99
    5.1.3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流程设计  99-101
  5.2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框架  101-115
    5.2.1 光伏产业链二维形态识别  101-104
    5.2.2 光伏产业链外部构建  104-107
    5.2.3 光伏产业链内部构建  107-115
  5.3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路径  115-122
    5.3.1 光伏产业链构建的多维对接机理  115
    5.3.2 光伏产业链静态构建路径  115-121
    5.4.3 光伏产业链动态构建路径  121-122
  5.4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边界  122-124
  本章小结  124-125
第六章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模式构建  125-176
  6.1 光伏产业供需链维的构建  125-137
    6.1.1 光伏产业供需链维构建原则及目标  125-127
    6.1.2 光伏产业供需链维构建模式创新  127-134
    6.1.3 光伏产业供需链维构建的实现途径  134-137
  6.2 光伏产业空间链维的构建  137-147
    6.2.1 光伏产业空间链维构建的技术路线  137-139
    6.2.2 光伏产业空间链维构建模式  139-143
    6.2.3 光伏产业空间链维构建的战略途径  143-147
  6.3 光伏产业技术链维的构建  147-159
    6.3.1 光伏产业技术范式  147-148
    6.3.2 我国光伏产业技术链分析  148-150
    6.3.3 光伏产业技术链维构建思路  150-153
    6.3.4 光伏产业链技术协同创新SD模型  153-157
    6.3.5 光伏产业链技术协同创新实现途径  157-159
  6.4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的支撑体系  159-165
    6.4.1 资本的纽带化  159-160
    6.4.2 投融资模式的多元化  160-162
    6.4.3 配套设施建设的系统化  162-163
    6.4.4 人才运行机制的良性化  163-165
  6.5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的政府调控  165-170
    6.5.1 政府对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科学规划  165-166
    6.5.2 光伏产业发展的政府政策支持  166-168
    6.5.3 政府对光伏产业链结构调控  168-169
    6.5.4 科学规划下推动光伏产业链构建  169-170
  案例:阿斯特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光伏产业发展  170-175
  本章小结  175-176
第七章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模式综合评价研究  176-209
  7.1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模式效应评价  176-184
    7.1.1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模式协同效应  176-180
    7.1.2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模式示范效应  180-184
  7.2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模式综合评价体系  184-197
    7.2.1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模式综合评价原则  184-186
    7.2.2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  186-197
  7.3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模式综合评价方法  197-202
    7.3.1 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  197-198
    7.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198-202
  7.4 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模式的综合评价  202-208
    7.4.1 评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处理  202-204
    7.4.2 综合评价结果的计算  204-206
    7.4.3 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  206-208
  本章小结  208-209
研究结论与展望  209-215
参考文献  215-233
附录  233-236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236-237
致谢  237

相似论文

  1. 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加工贸易影响研究,F752.68
  2. 山东省促进太阳能开发利用的对策研究,F224
  3. 温州滨海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研究,X324
  4. 新余市区域创新系统在太阳能光伏产业培育中的作用分析,F127
  5. 《案例》:美的企业集团——钢材剪切配送中心,F279.26
  6. 制造型企业物流外包的经济性分析,F274
  7. 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及其对美国贸易的影响,F279.712
  8. 我国信息服务产业链的构建研究,F49
  9. 我国动画产业链构建研究,F719
  10.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及决策研究,F426.6
  11. 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F426.6
  12. 跨国公司垂直约束理论研究,F276.7
  13. 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F062.9
  14. 北安公司改制过程中若干管理问题的研究,F426.92
  15. 创新型化工企业的持续创新重大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研究,F426.7
  16.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保健品营销研究,F426.72
  17. 基于核心能力的服装品牌战略对比研究,F426.86
  18. 中石化森美泉州分公司营销战略研究,F426.22
  19. 加油站便利店销售策略研究,F426.22
  20. 织里童装产业集聚发展研究,F426.86
  21. H化工企业冷却循环质量控制,F426.7

中图分类: > 经济 > 工业经济 > 中国工业经济 > 工业部门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