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名山河流域土壤微团聚体对Pb~(2+)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作 者: 刘朗
导 师: 夏建国
学 校: 四川农业大学
专 业: 土壤学
关键词: 微团聚体 Pb2+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组份 吸附解吸
分类号: S15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选取名山河流域四种不同上地利用方式紫色上(包括一种由紫色土发育的水稻土)为对象,采用平衡液吸附法及NH4OAC、EDTA解吸剂解吸法研究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2-0.25mm、0.25-0.053mm、0.053-0.002mm、<0.002mm)对Pb2+吸附解吸特征,及有机质、游离氧化铁、碳酸钙对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四种土壤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量均随Pb2+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各粒径微团聚体吸附量大小关系各有不同,紫色土(茶园):(<0.002mm)>(2-0.25mm)> (0.053-0.002mm)>全土>(0.25-0.053mm),水稻土:(<0.002mm)>(2-0.25mm)>全土> (0.053-0.002mm)>(0.25-0.053mm),紫色上(林地):(<0.002mm)>全土> (2-0.25mm)>(0.25-0.053mm)> (0.053-0.002mm),紫色土(旱地):(<0.002mm)>(2-0.25mm)>全土>(0.25-0.053mm)> (0.053-0.002mm),Pb2+均向最小粒径富集。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对等温吸附过程进行拟合,四种土壤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均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说明四种土壤全上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均为多层吸附,方程系数K大小反映结合强度及吸附容量,规律与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含量及CEC大小规律一致。四种土壤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吸附均以静电吸附方式为主,络合吸附方式为辅,且静电吸附率随Pb2+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络合吸附率随Pb2+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均存在未知的吸附方式。(2)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及碳酸钙是影响土壤对重金属吸附能力的重要因素,去除后四种上壤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量均有所降低,降低量大小关系为去有机质>去无碳酸钙>去游离氧化铁,说明有机质对土壤吸附Pb2+过程影响最大,碳酸钙其次,游离氧化铁最小。去除各组分后仍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K值则明显减小,说明去除各组分后四种上壤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的结合强度及吸附容量明显降低。去除各组分后,四种土壤全上及各粒径微团聚体以静电吸附方式吸附Pb2+的百分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络合吸附方式吸附Pb2+的百分比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去除有机质后变化明显,游离氧化铁其次,碳酸钙最小。(3)以全上吸附最大量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吸附量大小关系为:紫色上(林地)>紫色土(旱地)>水稻土>紫色土(茶园)。四种上壤均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方程系数K值大小关系为:水稻土>紫色土(林地)>紫色上(旱地)>紫色土(茶园),说明水稻上对Pb2+的吸附结合能及吸附容量最大,紫色土(林地)其次,紫色土(旱地)再次,紫色土(茶园)最小。四种土壤均以静电吸附方式为主,络合吸附方式为辅,非解吸率大小关系为:紫色土(茶园)>紫色上(旱地)>紫色土(林地)>水稻土,说明紫色土(茶园)对Pb2+的固持能力最强,紫色土(旱地)其次,紫色土(林地)再次,水稻土最弱。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1. 绪论  10-18
  1.1 引言  10-1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6
    1.2.1 土壤中重金属研究  11-13
    1.2.2 重金属在土壤微团聚体吸附解吸研究  13-16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6-18
    1.3.1 研究目标  16
    1.3.2 研究内容  16-17
    1.3.3 技术路线  17-18
2. 材料与方法  18-22
  2.1 供试材料  18
  2.2 实验分析方法  18-21
    2.2.1 土壤基本性质测试方法  18-19
    2.2.2 土壤微团聚体分级方法  19-20
    2.2.3 Pb~(2+)在原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中吸附解吸特性的测定  20
    2.2.4 全土及各级粒径微团聚体各组分去除方法  20-21
  2.3 数据计算与处理  21-22
3. 结果与分析  22-65
  3.1 全土及各级微团聚体颗粒组基本性质分布  22-28
    3.1.1 全土及各级微团聚体颗粒有机质分布  22-23
    3.1.2 全土及各级微团聚体颗粒CEC分布  23-25
    3.1.3 全土及各级微团聚体颗粒游离氧化铁分布  25-27
    3.1.4 全土及各级微团聚体颗粒碳酸钙分布  27-28
  3.2 全土及各级微团聚体颗粒对Pb~(2+)吸附解吸特性  28-40
    3.2.1 全土及各级微团聚体颗粒对Pb~(2+)吸附特性  28-35
    3.2.2 全土及各级微团聚体颗粒对Pb~(2+)解吸特性  35-40
  3.3 去除有机质后全土及各级微团聚体颗粒对Pb~(2+)吸附解吸特性  40-47
    3.3.1 去除有机质后全土及各级微团聚体颗粒对Pb~(2+)吸附特性  40-44
    3.3.2 去除有机质后全土及各级微团聚体颗粒对Pb~(2+)解吸特性  44-47
  3.4 去除游离氧化铁后全土及各级微团聚体颗粒对Pb~(2+)吸附解吸特性  47-56
    3.4.1 去除游离氧化铁后全土及各级微团聚体颗粒对Pb~(2+)吸附特性  48-53
    3.4.2 去除游离氧化铁后全土及各级微团聚体颗粒对Pb~(2+)解吸特性  53-56
  3.5 去除碳酸钙后全土和各级微团聚体颗粒对Pb~(2+)吸附解吸特性  56-65
    3.5.1 去除碳酸钙后全土及各级微团聚体颗粒对Pb~(2+)吸附特性  56-61
    3.5.2 去除碳酸钙后全土及各级微团聚体颗粒对Pb~(2+)解吸特性  61-63
    3.5.3 去除碳酸钙与去除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对Pb~(2+)吸附解吸特性影响比较  63-65
4 结论与展望  65-68
  4.1 结论  65-67
  4.2 展望  67-68
参考文献  68-73
致谢  73

相似论文

  1. 三峡库区水环境中营养盐磷分布规律的数值研究,X832
  2. 蔬菜地土壤磷素累积特征及淋失风险研究,S63
  3. 外加秸秆与柠檬酸对土壤中铜和镉有效性的影响,X131.3
  4. 西辽河底质对磷的吸附/解吸行为研究,X522
  5. 莲杆活性炭对诺氟沙星吸附性的研究,X703
  6. 伊通河底泥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S153
  7. 以碱性聚合酶2(PB2)为靶点的抗流感病毒候选药物结合自由能计算及结合分析,R511.7
  8. 可降解材料及钙基膨润土对海水中石油的吸附研究,X55
  9. 大米淀粉提取及大米多孔淀粉的制备及特性研究,TS231
  10.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碳氮含量及质量评价,S153
  11. 重金属Pb~(2+)的抗原合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R392
  12. 重金属对小球藻的毒性作用及小球藻对Hg~(2+)的吸附研究,X173
  13. 胜利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吸附/解吸规律及微生物降解的实验研究,X53
  14. 固定化细菌对铅和镉的吸附—解吸研究,X703
  15. 以PAAS为结合相的薄膜扩散装置累积测量水体中的Pb~(2+)和Cu~(2+),X832
  16. 酵母对茶多酚吸附性能的研究,R151
  17. 海南热带球囊霉素相关蛋白及其与土壤结构关系的研究,S154.3
  18. 铝盐锂吸附剂制备工艺及吸附性能研究,TQ424.1
  19.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在海水提溴中的应用,TQ124.51
  20. 中药复方中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对小鼠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S853.7
  21. Pb~(2+)、Cd~(2+)胁迫对红花檵木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S687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