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兴技术企业产品预测、市场价值与特征研究

作 者: 何应龙
导 师: 周宗放
学 校: 电子科技大学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新兴技术企业 小世界网络 元胞自动机 交叉熵 半参数模型 特征函数
分类号: F276.4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0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在新涌现的技术中,新兴技术特别引人注目。新兴技术不同于一般的新技术,它具有“创造性毁灭”的特征,具有创造一个新行业或改变一个现有行业并对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能力。新兴技术对于中国企业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中国市场有其制度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其规模效应、社会网络效应也是一般国家难以企及的。一旦新兴技术与中国市场成功对接,将会在短时间内创造出规模巨大、利润可观的新兴技术产品市场,为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研究中国新兴技术企业产品扩散的市场预测和企业价值等问题,并由此展开,总结和提炼出中国新兴技术企业的主要特征(市场特征、行业特征和技术特征),在更一般的意义上确定中国新兴技术企业的特征函数和特征模型,对于我国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投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对1990年前后新产品扩散文献系统地分析、比较与述评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兴技术企业产品的市场特征分析,总结并提出了我国新兴技术企业的市场特征及其度量方法。我国新兴技术企业的市场特征为改进型新兴技术产品市场呈滞后盈利的团簇性增长、突破型新兴技术产品市场呈滞后盈利的爆炸性增长、早熟型新兴技术产品市场呈追捧性消亡。新兴技术企业市场特征的关键词是临界容量(决定能否形成采用者集群的市场销量)和集群性增长(因增长方式和速度不同表现为团簇性增长和爆炸性增长),这一切根源于产品采用者不同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速度和方式。由于传统的概念测试、小组讨论、销量预测等市场研究方法由于无法应对新兴技术产品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而失效,刻画新兴技术产品市场必须有一种能够有效度量新兴技术产品采用者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差异的工具。本文采用嵌入小世界网络元胞自动机(CASWN)建模并结合交叉熵测度的技术方法就是这样一个工具。它将新兴技术产品扩散借助于小世界网络的传播机制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演化得到采用者的动态分布,并利用交叉熵测度定量度量不同分布的差异和产品成功的概率。笔者通过对我国中部特大型城市武汉市MP4产品市场的CASWN建模仿真,实证表明采用嵌入小世界网络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并结合交叉熵测度技术能够较好地计量和预测我国新兴技术产品市场。本文的方法为我国新兴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公共经济管理部门更准确地计算和调整新兴技术产品项目的预期现金流和项目现值提供了一个新工具,进而也为准确计算新兴技术产品项目期权价值提供了一个基础条件。新兴技术企业产品上市的成功,必然带来企业价值的迅速增大,于是新兴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乃至企业上市定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半参数计量经济模型结合自组织数据挖掘的GMDH算法构建了我国新兴技术企业的市场价值估计模型(定价模型),发现新兴技术企业价值的主要相关因素及其相关关系,并解释了投资者对新兴技术企业价值关注的“异常”表现。这些“异常”表现为:在公司治理方面,投资者关注的不是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而是企业规模和收益总额;对于资产的流动性,投资者关注的不是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而是新兴技术企业实物资产的利用及库存状况,而且新兴技术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公司规模负相关。基于产品市场和企业价值的研究,本文最后总结和提出了我国新兴技术企业的主要特征及其函数表达,构建了我国新兴技术企业成长的三维特征模型。我国新兴技术企业的行业特征就是拥有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之中至少一个方面的高技术创新产品或服务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群落;技术特征就是具有序贯多阶段期权性质的不连续的技术创新、高度的不确定性及其显著边际效应和性能突破力;市场特征就是临界容量制约下滞后盈利型的集群性增长。新兴技术企业特征函数的基本功用在于:行业特征函数提供了识别中国新兴技术企业的标准;技术特征函数提供了新兴技术项目阶段投资的上限;市场特征函数提供了中国新兴技术项目产品上市初期投资的策略。本文构建的我国新兴技术企业的特征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我国新兴技术初创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特征函数和特征模型为我国新兴技术企业的运作管理,为风险投资机构的决策分析以及公共经济管理部门的政策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绪论  11-21
  1.1 研究背景  11-14
    1.1.1 现实背景  11-12
    1.1.2 理论背景  12-14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5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5-17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5-16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6-17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17-18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18-21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  21-51
  2.1 新产品市场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述评  21-46
    2.1.1 1990年以前新产品扩散研究综述  21-32
    2.1.2 1990年以后新产品扩散研究的新进展  32-44
    2.1.3 比较、评述与展望  44-46
  2.2 新兴技术产品市场、企业成长与企业价值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述评  46-51
    2.2.1 新兴技术产品市场的相关研究综述  46-47
    2.2.2 新兴技术企业成长与企业价值相关的研究综述  47-49
    2.2.3 文献评述与展望  49-51
第三章 中国新兴技术产品市场预测与价值分析  51-104
  3.1 中国新兴技术产品的市场特征分析  51-52
  3.2 复杂系统方法与交叉熵测度(CA-CE技术)  52-68
    3.2.1 创新产品空间扩散分布差异的度量  52-57
    3.2.2 复杂系统方法  57-64
    3.2.3 小世界网络  64-68
  3.3 新兴技术产品扩散的小世界网络元胞自动机模拟  68-95
    3.3.1 嵌入小世界网络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与算法  68-77
    3.3.2 新兴技术产品扩散的CASWN模拟  77-95
  3.4 中国新兴技术企业产品(ETP)市场预测  95-98
  3.5 基于ETP市场预测的产品项目价值与投资分析  98-102
  3.6 本章小结  102-104
第四章 中国新兴技术企业市场价值分析  104-128
  4.1 资本资产定价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述评  104-105
  4.2 资本资产定价的半参数GMDH方法  105-114
    4.2.1 半参数计量经济模型方法  105-108
    4.2.2 自组织数据挖掘GMDH技术  108-114
  4.3 中国新兴技术企业市场价值预测的半参数GMDH模型与实证  114-127
  4.4 本章小结  127-128
第五章 中国新兴技术企业特征函数与特征模型  128-142
  5.1 中国新兴技术企业的特征分析与特征函数  128-134
  5.2 中国新兴技术企业成长的特征模型  134-141
    5.2.1 企业成长研究述评  134-135
    5.2.2 中国新兴技术企业成长的特征模型构建与模型分析  135-141
  5.3 本章小结  141-142
第六章 结束语  142-146
  6.1 论文结论  142-144
  6.2 研究展望  144-146
致谢  146-147
参考文献  147-159
简历  159-160
附录  160-167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167-169

相似论文

  1. 高光谱图像空—谱协同超分辨处理研究,TN911.73
  2. 图像分割中阴影去除算法的研究,TP391.41
  3. ML模型下耦合可兴奋系统的动力学研究,Q42
  4. 基于电子海图的海上溢油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X55
  5. 几种秘密共享方案的研究,TN918.1
  6. 基于组合及统计的图像型垃圾邮件检测研究,TP391.41
  7. 基于Agent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TN929.5
  8. SRAM型FPGA单粒子故障传播特性与测试方法研究,V467
  9. 基于元胞自动机和模糊控制的交通流模型研究,U491.112
  10. 基于地理元胞自动机的林火蔓延模型与模拟研究,S762
  11.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均衡控制研究,TP212.9
  12. 半参数模型理论及其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P228.4
  13. 基于混合元胞自动机方法的结构拓扑优化研究,O342
  14. 两指标随机游动的若干问题研究,O211.6
  15. 删失场合回归模型的若干问题研究,O212.1
  16. 基于静息态fMRI的癫痫病生机制基础研究,R742.1
  17. 高技术企业集群知识创新建模与模拟研究,F270
  18. 基于GIS和CA模型的城市化土地利用扩展模拟与预测,P208
  19. 复杂数据多属性指标的估计模型,O242.1
  20. 可分离边界条件下的特征函数展开,O175.8
  21. 病例对照数据下Logistic回归模型理论及应用,O212.1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各种企业经济 > 联合企业经济 > 高新技术企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