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理性观的批判、扬弃及其意义

作 者: 王爱军
导 师: 杨思基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理性 历史视角 关系视角 非理性 科学理性
分类号: B0-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7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理性是哲学领域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人类是在理性的引导下走向现代文明的,理性不断的引导着人们去探索和认识主观和客观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得到了巨大的解放。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还非常地肤浅和欠缺。哲学界对理性的质疑和挑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对“理性”的理解和界定也日益混乱。所有这些,都促发我们不得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角对“理性”进行历史地、辩证地考察和研究,以此做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理性问题的思考和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存世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基础实践出发,实现了对“近代理性”的真正超越。世界上只有人才有理性和理性的自觉,人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的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借助生活实践所形成的人所特有的感性能力、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是人能够进行理性认识和理性生活的根本条件。人的理性实质上是人对现实生活及生活行为进行观念性、理论性、概括综合性、辩证性地反思和批判所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意识规范。科学理性要求我们在把握它时必须把理性与感性联系起来,必须把理性与人的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的社会实践辩证地去看人的理性和感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地指出了理性的实践性、历史性、主体性、主观抽象性及其与此相联系的相对性和不足性。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观同时也反对不讲理性、否认一切科学规范和约束、跟着感觉走的“非理性主义”。马克思承认相对理性,承认理性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是相对理性的、具体的,人的认识发展过程和实践都包含了理性的不断上升、不断发扬、不断超越,从而向绝对理性的不断趋近,但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理性。这些年来一些人讲利益最大化,不讲理性,不讲信仰,不讲科学,或陷于教条主义的理性崇拜,这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理性问题进行研究,目前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课题试图从理性的意蕴、理性的哲学特质研究入手,以理性发展的这一历史视角探讨理性范畴的演进和变革,从理性发展的各种关系视角对理性范畴进行科学界定,说明理性范畴研究的缘由和前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理性或科学理性观的形成以及其理论内容和本质特征,阐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观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当今时代,我国正进行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观及其所坚持的唯物辩证的科学的理性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必须将感性与理性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要反对“绝对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导论  9-23
  一、关于哲学理性的研究  9-10
  二、人类理性范畴的哲学特质  10-15
  三、人类关于理性认识的视角  15-22
    (一) 理性的本源及概念  16-18
    (二) 理性概念演变的历史轨迹  18-19
    (三) 理性范畴的分类  19-20
    (四) 人类认识理性的关系视角  20-21
    (五) 人类认识理性的历史考察  21
    (六)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理性理解  21-22
  四、理性范畴研究的连接点  22-23
第一章 人类理性范畴研究把握的关系视角  23-31
  一、理性与人和人的行为关系  23-24
  二、理性与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及社会制度的关系  24-26
  三、理性与人的感性实践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26-27
  四、理性与科学和宗教的关系  27-29
  五、理性与科学知识以及文化的关系  29-31
第二章 人类理性范畴研究把握的历史视角  31-51
  一、希腊理性——西方古典理性的源头  31-36
    (一) 西方古典理性的起源  31-32
    (二) 柏拉图——理念论  32-35
    (三) 亚里士多德——思辨理性  35-36
  二、神学理性——中世纪理性的发展  36-37
  三、文艺复兴——近代启蒙理性的觉醒与复兴  37-40
  四、德国古典哲学——近代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  40-47
    (一) 康德的先验理性和道德实践理性  41-45
    (二) 黑格尔——绝对理念  45-47
  五、非理性主义兴起——近代理性主义的衰落  47-48
  六、人类理性范畴的历史评价  48-5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观  51-64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观的形成条件  51-55
    (一) 西方哲学中近代理性的"异化"  52-54
    (二) 近代非理性主义反对理性主义的斗争  54-55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观的内容  55-59
    (一) 马克思的感性意识以"现实的人"为其真实的主体  55-56
    (二) 马克思的感性意识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统一  56-58
    (三) 马克思的感性意识实现了对理性和非理性的双向的扬弃  58-59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观的特征  59-60
  四、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的方法论和实践意义  60-64
结语  64-65
参考文献  65-67
后记  67

相似论文

  1. 中国区域行政合作的非均衡演进研究,D630
  2.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3. 权力和利益界定的国家战略,D80
  4. 蜂胶软胶囊增强免疫功能和毒理性研究,R285
  5. 农村社会救助中村集体对民间救助资源的整合,F323.89
  6. 两种自由概念,D081
  7.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微,G633.3
  8. 理性秘密共享技术研究,TN918.1
  9. 我国主流网媒框架效果研究,G206
  10. 哲学历程中的生态思想轨迹—从笛卡尔到怀特海,N02
  11. 服装非理性造型的平面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523.5
  12. 网络行为的理性规制,D920.4
  13. 论卢梭对现代性的批判,B565.26
  14. 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研究,I106
  15. 中国网络游戏消费者理性上瘾行为与生活质量实证分析,F49
  16. 理性回归与深层感性,B516
  17.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09
  18. 清末哈尔滨区域传统学务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型的研究(1861-1911),G529
  19. 网络舆论暴力中的传播技术影响研究,G206
  20. 社会技术哲学视域下的制度异化研究,N02
  21. 辅酶Q_(10)高产菌株理性选育与发酵优化,TQ925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