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结合生态博物馆理念探讨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 者: 苏义鼎
导 师: 杨豪中
学 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专 业: 设计艺术学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态博物馆 整体性保护
分类号: G26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539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概念、价值构成进行了简述,并论述了其对于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远意义。由于该论文的研究切入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所以进而又阐述了文化空间的基本概念,并论述了关于文化空间的保护问题。在进行文化空间保护方式的探讨中,引入了一个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生态博物馆理念。关于生态博物馆理念,文中进行了基本的理念阐述、发展历程简介、国外相关案例介绍;详细描述了通过作者对于国内生态博物馆(贵州四大生态博物馆)的实地调研所取得的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作了简要的论述,进而得出了关于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现状的初步结论。通过上述工作使得笔者更加明确了什么是生态博物馆以及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具体形式。由于本文的核心议题是关于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因此以上文对于生态博物馆理念及其运作方式的进一步明确为基础,接着便进行了关于使用此理念对于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保护的可行性论述,并通过理论上的初步探讨,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再以此为基础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生存现状与生态博物馆保护理念相结合,提出了针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构想—“市域级生态博物馆”理念。在提出了该构想之后,又针对目前老城内(城墙范围内)所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主要聚集区域所在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分类。并分别进行了文化空间构成要素分析以及结合生态博物馆理念,将每一类区都通过该理念进行审视与初步的规划,这包括相关文化空间的塑造设想、信息资料中心的建立方式。总揽本文,文中在进行不断的阐述与探讨过程中,还提出了如下数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相关见解,见解如下:①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②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划界,应不同于在进行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古建、传统民居保护规划中的保护划界方式—紫线方式,并提出了相关设想;③针对目前国内生态博物馆信息资料中心的运作模式,提出了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其所应具备的不同运作状态—“静态”、“活态”;④提出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保护构想—以市域范围作为整个生态博物馆范围,将老城作为信息资料中心,进行整体性保护;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1 绪论  9-14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9-10
    1.1.1 选题背景  9-10
    1.1.2 选题意义  10
  1.2 国内外保护现状  10-12
  1.3 研究方法及工作路线  12-13
  1.4 内容框架  13-14
2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14-22
  2.1 发展简史  14-15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15-16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关系  16-19
    2.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概述  16
    2.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种类  16-19
  2.4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空间概念  19-22
    2.4.1 文化空间概念  19-20
    2.4.2 文化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20-22
3 关于生态博物馆  22-47
  3.1 生态博物馆的产生  22-23
    3.1.1 历史沿革  22-23
    3.1.2 基本概念  23
  3.2 世界生态博物馆发展概况  23-26
  3.3 中国生态博物馆概况  26-46
    3.3.1 贵州四大生态博物馆发展现状  27-44
    3.3.2 对中国生态博物馆总体现状的总结  44-46
  3.4 将生态博物馆理念引入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  46-47
4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探讨—结合生态博物馆理念  47-76
  4.1 建筑、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47-52
    4.1.1 对建筑、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者关系的研究  47-48
    4.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划定方法探讨  48-49
    4.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的构成  49-52
  4.2 保护方式总体构想概述  52-54
  4.3 分类方式及对各类文化空间的研究  54-73
    4.3.1 总体分类方式  54
    4.3.2 分类研究:组成总体保护构想的各文化空间研究  54-73
  4.4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总结  73-76
    4.4.1 总体保护原则  73-74
    4.4.2 针对上述四个文化空间的保护理论原则总结  74-76
5 结语  76-77
致谢  77-78
参考文献  78-81
附录  81

相似论文

  1.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问题的探究,G122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永新盾牌舞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52
  3.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D923.4
  4.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G122
  5. 古商城文化旅游开发研究,F592.7
  6. 布努瑶密洛陀文化传承探究,C955
  7.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文圣拳的传承及创新发展研究,G852
  8. 当代社会变迁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607
  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922.16
  10.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B958
  11. “胜浦三宝”文化内涵的探究与开发,G127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保护法律问题研究,G122
  13. 市场经济下对“高密三绝”的保护形式及功能价值探析,G124
  14. 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性特征及相关问题的探析,G122
  15. 马街书会中民间组织的角色研究,J826
  16. 从海城高跷秧歌变迁看民间艺人的能动作用,J722.211
  17.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巴渝民歌文化初探,J607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俗体育文化研究,G852.9
  19. 德国格尔利茨城市遗产保护体系研究,TU984.114
  20. 上党八音会的民俗文化研究,K892.4
  21. 社会转型期的村落民间信仰传承——以温州睦州垟村陈靖姑信仰为个案,K892.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博物馆学、博物馆事业 > 世界各国博物馆事业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