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作 者: 刘溪
导 师: 张爱勤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人与自然 环境
分类号: X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3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利用与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对自然的无尽索取也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近些年来,诸如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淡水资源紧缺等生态危机愈演愈烈。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地域、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成为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也开始逐渐去寻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活的年代,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引起人类的广泛关注,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生态观,并非是直接和系统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以实践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以往旧哲学的超越。它深刻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揭示了生态危机存在的社会根源。它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评,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蓝图,对于我们正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针对当前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其中的生态思想做了进一步梳理,并在阐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前生态环境治理的指导作用的同时,提出一些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大背景下,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除绪论外,全文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依照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探讨人类生态自然观的发展变化,从一个侧面指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超越与发展。随后,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晚年笔记等著作当中的生态观思想,从纵向深入挖掘,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深刻内涵与时代意义。第二部分首先对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做了细致的考察,并针对诸如全球性大气问题、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类。其次,分析了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最后,进一步探究环境问题所引发的国际利益关系的冲突。第三部分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运用于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7
目录  7-9
绪论  9-13
  一、问题的提出  9-10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1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0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0-11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11-13
第一章 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理论  13-27
  一、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历史考察  13-16
    (一) 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观  13-14
    (二) 农业社会的朴素自然观  14-15
    (三) 工业时代的机械自然观  15-16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解读  16-27
    (一)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形成过程  17-19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19-23
    (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生产弊端  23-25
    (四)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是共产主义  25-27
第二章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27-37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7-31
    (一) 全球性大气问题  27-29
    (二) 森林锐减  29
    (三) 土地荒漠化  29-30
    (四) 淡水资源危机  30
    (五) 人口过度增长,资源消耗迅速  30-31
  二、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  31-33
    (一) 环境问题全球化  31
    (二) 环境问题综合化  31-32
    (三) 环境问题政治化  32
    (四) 环境问题高科技化  32-33
  三、环境不正义的普遍存在  33-34
  四、生态环境危机与国际利益冲突  34-37
    (一) 生态环境危机与国家主权冲突  34-35
    (二) 生态环境危机与国家安全观的冲突  35
    (三) 生态环境危机与南北关系的冲突  35-37
第三章 生态环境治理的实现  37-49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37-43
    (一)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37-39
    (二) 变革生产方式,树立正确的生产消费观  39-40
    (三) 合理利用科技改善生态环境  40-43
  二、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  43-49
    (一) 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43-44
    (二) 重视非政府组织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4-45
    (三) 完善环境立法  45-47
    (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7-49
结语  49-50
参考文献  50-53
致谢  53-5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4

相似论文

  1. 中国城市地铁站声环境设计策略研究,U231.4
  2. 基于新医学模式的儿童医疗环境设计研究,TU246.1
  3. 当代老年公寓建筑的适居性设计研究,TU241.93
  4.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5. 航天科技研发建筑设计研究,TU244
  6. 词义消歧语料库自动获取方法研究,TP391.1
  7.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8. 农村环境侵权行为行政救济研究,D922.68
  9. 基于过程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G434
  10. 美国“写作教室”理论与实践初探,G633.3
  11.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12.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X502
  13. 基于GIS的区域水环境压力分区研究,X321
  14.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15.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16. 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研究,X196
  17. 新华集团在电站DCS行业营销策略研究,F274
  18. 几种环境因子对尼罗罗非鱼受精、孵化及幼鱼生长的联合效应研究,S917.4
  19.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20. 论我国环境污染预防中的公众参与制度,X321
  21. 产业技术转移与承接中的环境伦理问题探析,X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社会与环境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