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朱熹文学理论研究

作 者: 陈瑶
导 师: 左克厚
学 校: 青海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朱熹” “文道合一论” “文学创作论” “文学欣赏论”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系统论述了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的文学理论,以及其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朱熹不仅以集大成的理学思想闻名,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他建立了一套体系比较完整并且理学特色鲜明的文学理论。首先就文学本质来说,文道观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学理论和艺术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早在战国时《荀子》中文以明道的思想已露端倪,汉代的扬雄则进一步提出了作者要遵循自然之道的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设有《原道》篇,更加明确地论述了文以明道的问题,强调文是用来阐明道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则主张“文以贯道”,到了宋代,周敦颐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朱熹则明确提出“文道合一”论。他丰富和发展了文道关系的学说,把理学家的天理哲学引入文学创作领域,最终建立起“文道合一”的理论。朱熹“文道合一”论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是文发生和依存的根本,有了道,才有了所谓的文学;二是以道为先,文为后,强调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把道视为文的根本。总的来说,朱熹文道合一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朱熹重视理性对文学创作的指导,提倡文道合一、情道不悖、理文结合。在肯定理性的前提下,主张感物道情,适度释怀,这样就增加诗文的感染力,这对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他提出的道本文末,以及存理去欲的理欲观,又束缚了文学创作的发展,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文学创作论方面,就创作主体而言,朱熹认为,在创作中,作家的人品修养举足轻重。但是文学作品在表情达意的时候是可以伪装的,所以一个品德低下的作者也可以写出道貌岸然的作品来。这种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是不是文人的道德修养就失去了内在存在的必然性呢?对于这个现象,朱熹提出了“诚”的论说。朱熹对诚的解释把“诚”夸大为人们普遍共有的道德属性,是一种本性。同时朱熹主张作者应注意道德人品的修养,从人的“心”这一根本着手,保持心性的虚静和纯洁,那么不需要去进行雕琢刻划,文章自然就流出来了。关于创作的过程,朱熹提出“感物道情”说。朱熹论述创作的全过程是:感物——情动——有思——有言,并且认为这是一个自然而来、不能自已的客观事实。朱熹认为艺术创作的兴起,一是来自客观外物的触动,即“感物”,二是缘于创作主体主观情感表现的欲望,即“道情”。就作品的风格而言,朱熹强调质朴自然、平淡而有韵味,反对工巧华丽。同时他主张学习前人的创作技巧,反对片面的拟古之风。在文学欣赏方面,朱熹提出了玩味、涵泳说,要求读者的欣赏注意情感体验和品味领悟等。朱熹的文学鉴赏论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是“涵泳说”。对文章的涵泳玩索是应该从容不迫的。朱熹强调八个字:“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虚心,好理解,即不存成见,虚怀若谷。朱熹强调文学鉴赏要虚心静虑,要忠于作者原意,不可先入为主,穿凿附会。要有耐性,切戒慌忙,要细心玩索,深刻领会书中旨趣。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味”作为一个核心范畴,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文化特色。朱熹首次提出读作品要“玩味”的审美鉴赏理论。朱熹认为有两种风格的文学作品特别值得玩味。一是淡而有味之作,一是余味曲包之作,而二者具体所指又有不同。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8
绪论  8-10
第一章 文道合一论  10-21
  第一节 文道合一的思想渊源  10-14
  第二节 文道合一的内容  14-17
  第三节 文道合一的影响  17-21
第二章 文学创作论映  21-29
  第一节 有德必有言说  21-23
  第二节 感物道情说  23-26
  第三节 平淡自然说  26-29
第三章 文学欣赏论  29-34
  第一节 涵泳说  29-31
  第二节 玩味说  31-34
结束语  34-35
参考文献  35-38
致谢  38-39
个人简历  3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39

相似论文

  1. 《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I207.22
  2. 朱熹善恶思想研究,B244.7
  3. 朱子妇女观再探讨,B244.7
  4. 从朱熹书学看宋代儒学复兴对书法的影响,J292
  5. 朱熹的德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B244.7
  6. 理学背景下的《诗集传》阐释学研究,I207.22
  7. 论教育环境对早年朱熹的影响,B244.7
  8. 朱熹书学研究,J292.25
  9. 儒学的区域化发展,B244
  10. “淫诗”说:朱熹《诗》学与清代《诗》学分歧之焦点,I206.2
  11. 朱熹与王阳明哲学基本路向之比较,B248
  12. 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研究,K244
  13. 朱熹教化思想研究,B244.7
  14. 朱熹的理欲思想述评,B244.7
  15. 朱熹仁学思想研究,B244
  16. 论朱熹《论语集注》的训诂价值,H13
  17. 《诗集传》训诂术语研究,I207.22
  18. 朱熹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G641
  19. 朱熹《中庸章句》成书过程研究,B244.7
  20. 朱熹《诗集传》研究,I207.2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