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促进游离移植组织再血管化之细胞疗法的种子细胞来源探讨

作 者: 李华
导 师: 高建华
学 校: 第一军医大学
专 业: 整形外科学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脂肪干细胞 晚期内皮祖细胞 细胞疗法 种子细胞 游离移植
分类号: R3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6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背景:游离组织移植是整形与修复重建外科的基本技术,游离的组织移植到受区以后,其血液供应是成活的基础。早期的营养供应主要依赖供体周围组织液的血浆营养,但这种营养供应是有限的,不能保证供体的长期存活,仅能帮助其渡过早期的缺血缺氧状态;移植48小时后,供体组织开始与受区血管床建立新的血液循环,此再血管化过程是游离移植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再血管化不及时或不充分都会导致供体组织发生坏死。因此探索促进游离移植组织再血管化的手段,是整形外科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在游离脂肪移植领域,如能解决移植后的血供问题,就能突破游离脂肪移植在临床应用中的瓶颈问题——中心性坏死、吸收和纤维化。细胞疗法是指应用白体、异体或同种异体的细胞,经体外操作后回输(或植入)人体,以达到治疗、诊断或预防作用的目的。细胞疗法最初和最成功的范例是输血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胞疗法的治疗领域不断拓宽,延伸到了肿瘤的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的治疗等领域。细胞疗法也能有效地促进血管生成和创面愈合,保护缺血缺氧组织。到目前为止,骨髓基质干细胞、脂肪干细胞内皮祖细胞都有确实的促进组织再血管化作用的证据。然而,要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细胞疗法的种子细胞除了需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外,还要满足来源充足、易于采集、体外扩增能力强等条件。综合这些考虑,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for Cells,EPCs)和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是比较好的两个选择。EPCs被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它来源于骨髓,能从外周血中分离获得,病理应激状态下能富集到缺血损伤部位,参与新血管的生成。所以从理论上说,它是促进移植物再血管化的理想种子细胞。但EPCs的体外增殖能力不强且外周血中含量很少,是它作为种子细胞来源的缺点,使用培养晚期出现的晚期EPC有望弥补这个缺陷。ASCs能从脂肪组织中大量获得,是一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充足、易于采集、体外扩增能力强的优点。ASCs也具有促血管化作用,能在缺血部位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新生,还能分泌促进血管新生的多种细胞因子。鉴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我们设想将EPCs与ASCs混合,可能利用ASCs促进EPCs的增殖,并利用EPCs诱导ASCs向内皮方向分化,使二者的组合成为促血管化种子细胞的“黄金搭档”。目的:探索如何获取采集方便、来源充足、易于扩增的促血管化种子细胞,以应用于细胞疗法,促进游离移植组织的再血管化。方法:1、分离培养成人外周血来源EPCs采集健康成人肘静脉血,PBS等倍稀释后,叠加到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上,离心后小心吸取中间单个核细胞层,M199培养基洗涤两次,重悬于含有20%胎牛血清、10ng/ml VEGF的M199培养基中,接种于人纤维连接蛋白(human fibronectin,hFN)包被过的6孔板中,置饱和湿度、5%CO2、37℃孵育箱中进行培养,第4天首次换液,此后每2至3天酌情换液。2、观察成人外周血来源EPCs在体外培养过程当中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演变每日对EPCs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并摄像,分别于第7日及第21日,将EPCs用0.25%胰蛋白酶消化下来,行CD11c、CD14、CD31、CD34、CD44、CD45、CD133、vWF、flk-1的流式细胞学分析。将EPCs接种在hFN包被过的盖玻片上,于第7天时取出,固定后行vWF,CD31,CD34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将培养至第21天的EPCs消化下来,制作细胞爬片,行vWF免疫组化染色检查。3、分离培养人ASCs人ASCs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朱茗硕士惠赠,以普通高糖DMEM培养基+10%胎牛血清进行培养,每3至5天传一代。4、成人外周血来源EPCs与人ASCs的混合培养将第5代的ASCs消化下来,重悬于M199完全培养基中,在EPCs首次换液时(第4天)接种于长有EPCs的培养板中,同一板上不加的孔为对照,24小时后首次换液,之后换液方法同EPCs的方法。5、ASCs向内皮细胞方向的诱导培养从脂肪抽吸物中分离出ASCs,分离出来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使用EPC的完全培养基(M199+VEGF 10ng/ml+20%FCS)进行诱导培养,一部分用普通DMEM高糖培养液进行正常传代培养,作为阴性对照。1月后分别对诱导和未诱导的ASCs行CD29、CD31和CD45的流式细胞学分析。结果与讨论:1、外周血来源单个核细胞接种后约有1/20贴壁。第4天左右可形成从中心向外放射的典型EPC集落,第7天有大量长梭形、双极针样细胞生长,流式细胞学分析显示它表达CD11c、CD14、CD44,弱表达CD31、flk-1、vWF,不表达CD34、CD13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D31表达阳性,vWF表达弱阳性,CD34表达阴性。说明培养第7天的外周血来源单个核细胞表达单核巨噬细胞系相关抗原阳性,表达内皮细胞系相关抗原弱阳性,表达造血细胞系相关抗原阴性,符合内皮祖细胞的表型特征,且本实验结果支持EPCs与单核细胞同源的学说。2、将上述细胞继续培养,第7—10天左右长梭形细胞开始减少,同时出现大量椭圆形细胞,呈内皮细胞典型的鹅卵石样,符合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形态。第3周时长梭形细胞已基本消失,而椭圆形细胞增殖旺盛。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培养第21天的细胞表达CD31、vWF明显增加,而CD44的表达明显下降,CD34的表达仍为阴性。培养至第21天的细胞爬片行vWF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为阳性。说明原代培养晚期(第2周以后)能出现更符合内皮细胞特征的晚期内皮祖细胞(late EPC),与培养早期(第4~7天)出现的早期EPC(early EPC)相比,其内皮细胞系相关抗原的表达增强,而单核巨噬细胞系相关抗原的表达减弱。3、ASCs与原代EPCs共同培养第2天,可见共同培养组的EPCs较对照组的更为伸展,细胞数目也更多;第3天仍可见相同现象。说明ASCs与EPCs共同培养时,能促进EPCs的增殖分化。4、ASCs在EPCs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1月后,流式细胞学分析显示其CD31表达明显上调,CD29的波形变为双峰状。说明此时细胞成分已发生了改变,出现了高表达内皮细胞相关抗原CD31的细胞群。小结:1、本实验从成人外周血中成功分离培养出了EPCs,并证实其表达单核巨噬细胞系相关抗原,但不表达造血细胞相关抗原,为EPCs表面标志的鉴定提供了新的证据。2、在国内首先对EPCs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变化作了观察,并从成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出了增殖能力较强,在细胞疗法领域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晚期EPC。3、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联合使用EPCs与ASCs促进组织再血管化的设想,并对EPCs与ASCs的相互作用作了初步的探索,观察到了ASCs促进EPCs增殖分化的现象。4、对ASCs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做了初步的尝试,观察到了ASCs在EPCs的培养条件下能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全文目录


摘要  3-7
ABSTRACT  7-13
前言  13-17
第一章 成人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17-29
  材料和方法  19-23
  实验结果  23-27
  讨论  27-28
  结论  28-29
第二章 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  29-36
  材料与方法  30-31
  实验结果  31-34
  讨论  34-35
  结论  35-36
第三章 脂肪干细胞与内皮祖细胞的混合培养  36-44
  材料与方法  38-39
  实验结果  39-42
  讨论  42-43
  结论  43-44
参考文献  44-48
综述  48-55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55-56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56-57
致谢  57-58

相似论文

  1. 应用脂肪干细胞与丝素蛋白和壳聚糖支架材料共同构建细胞—支架复合物的实验研究,R329
  2. 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与CD34~+的相关性分析,R541.4
  3. 异种去抗原松质骨的生物学特性研究,R318.08
  4. 低砷饮水暴露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膳食营养因素作用的研究,R151
  5. 循环内皮祖细胞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R733.1
  6. 胎盘血管疾病患者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R714.5
  7. 大鼠牙囊细胞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体外研究,R780.2
  8. 初筛调控残粒脂蛋白诱导的小鼠内皮祖细胞衰老的miRNA,R543.5
  9. HGF基因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的体外研究,R329
  10. 外周血EPCs的体外培养及通心络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s黏附、增殖能力的研究,R285
  11. 氨氯地平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R965
  12. 人角膜上皮细胞系的鉴定与组织工程人角膜上皮体外重建的研究,R770.2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异体骨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R687.3
  14. 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CD34+水平与糖调节异常指标的相关性及早期并发冠心病风险预测价值研究,R541.4
  15. 不同浓度葛根素对人脐血内皮祖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R285.6
  16.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局部回输治疗诱导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耐受的研究,R392
  17. 兔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R329
  18. 可注射自体脂肪颗粒复合PRF和SVF移植的实验研究,R622
  19. 表达外源hEGF基因HaCaT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诱导皮肤附件转分化的研究,R622
  20. 超顺磁氧化铁标记对干细胞转铁蛋白受体和铁蛋白轻链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R329
  21. 小肠粘膜下层复合成骨诱导的脂肪干细胞体内成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R32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人体形态学 > 人体组织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