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城市医疗救助的供给主体及模式研究

作 者: 杨洁
导 师: 许琳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社会保障
关键词: 城市医疗救助 城市新贫困人口 公共物品供给 供给主体 供给模式
分类号: R197.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6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也加大了城市居民的贫富差距,导致当前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贫困人口。城市医疗卫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和建立相关社会救助制度进程的滞后,造成许多城市贫困群体接受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下降。虽然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建设已经提上当前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但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来实施社会医疗救助,能力有限,救助对象的覆盖面也有限。汇集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三者统称“三部门”)的力量,建立多种形式的城市医疗救助体系,是解决当前城市新贫困阶层就医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尝试研究不同的城市医疗救助供给主体之特点、定位、服务方式和发展趋势。论文首先从公共物品理论的角度,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和比较分析,为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的城市医疗救助供给的主体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其次,采用比较分析法研究了各国在医疗救助方面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现阶段建立和发展医疗救助事业的启示。再次,采用归纳法及个案分析法研究了“三部门”提供医疗救助行为的动机、方式、特点和发展趋势。最后,论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政府是城市医疗救助供给的责任主体,是城市医疗救助的制度建设者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者,还是卫生服务公平的维护者;第三部门和市场中的民营医院是城市医疗救助不可缺少的补充主体;由于救助基金完全来源于经营收入,以及对贫困患者的识别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使得市场中的民营慈善医院的城市医疗救助难以形成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各方的资金援助;第三部门在儿童救助和重大疾病救助方面是对政府和市场的有利补充。“三部门”不同形式、不同特点的救助方式可以完善我国的城市医疗救助体系,并为该制度的最终确立提供了有效支持。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1.导论  8-12
  1.1 问题的提出  8-9
  1.2 主要概念界定  9
  1.3 已有文献分析  9-12
    1.3.1 国外城市医疗救助的研究现状  9-10
    1.3.2 国内城市医疗救助的研究现状  10-12
2.城市医疗救助的发展  12-24
  2.1 历史上的医疗救助供给主体  12-13
    2.1.1 古代医疗救助的供给主体  12-13
    2.1.2 建国后城市医疗救助的供给主体  13
  2.2 我国医疗救助的发展状况  13-15
  2.3 国外医疗救助的发展状况  15-18
  2.4 我国城市医疗救助问题凸显的原因  18-24
    2.4.1 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城市新贫困阶层  18-20
    2.4.2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没有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20-22
    2.4.3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完善  22-24
3.城市医疗救助的理论分析  24-34
  3.1 从公共产品供给的角度看城市医疗救助  24-26
    3.1.1 公共物品的含义  24-25
    3.1.2 公共物品的分类  25-26
  3.2 医疗救助的公共物品属性  26-28
    3.2.1 马斯格雷夫的"有益物品"与多主体供给  26-27
    3.2.2 现阶段城市医疗救助的物品属性  27-28
  3.3 公共物品供给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28-34
    3.3.1 公共物品政府供给的理论基础  28-30
    3.3.2 公共物品市场供给的理论基础  30
    3.3.3 公共物品第三部门供给的理论基础  30-34
4.我国城市医疗救助供给模式的发展  34-47
  4.1 城市医疗救助的政府供给模式  34-39
    4.1.1 城市医疗救助的资金来源及管理  34-35
    4.1.2 城市医疗救助的方式  35-36
    4.1.3 政府在城市医疗救助中的责任分析  36-39
  4.2 城市医疗救助的第三部门供给模式  39-42
    4.2.1 资金来源  39-40
    4.2.2 救助方式  40-41
    4.2.3 第三部门医疗救助的特点  41-42
  4.3 城市医疗救助的市场供给模式  42-47
    4.3.1 市场具有较弱的供给性  42-43
    4.3.2 现阶段营利性医院提供的城市医疗救助的形式  43-44
    4.3.3 民营医院城市医疗救助的发展前景  44-47
5.如何完善多主体供给的城市医疗救助体系  47-49
  5.1 以政府为主兼顾其它社会力量形成城市医疗救助的合作体系  47
  5.2 加强平价医院和慈善医院的建设  47-49
6.结论  49-50
参考文献  50-53
致谢  53

相似论文

  1. 我国廉租房供给模式及其运行研究,F293.31
  2. 论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法律规制,D922.1
  3. 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利益主体及其互动,F320
  4. 准公共物品供给视角下农村合作社的发展,F321.42
  5. 论东亚区域性经济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转变,F131
  6. 基本医疗卫生供给模式转变中的政府责任研究,R197.1
  7. 湖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F320
  8. 农村公共产品投资研究,F320
  9. 后奥运时期北京市公共体育场馆的供给研究,G818.2
  10. 城镇中低收入阶层保障住房供给研究,F293.3
  1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农民参与问题研究,F320
  12.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多中心供给主体模式研究,F320
  1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分析及发展模式选择,F320
  14. 公共产品视角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研究,F323.213
  15.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研究,F320
  16. 地方政府农村水利设施供给问题研究,F323.213
  17. 村级公共品有效供给的实现路径选择与机制创新,F321.32
  18. 我国第三部门参与公共物品的供给研究,F123
  19. 供求视角下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F842.6
  20. 非营利组织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角色定位,F320
  21. 准公共物品供给的民营化研究,F062.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保健组织与事业(卫生事业管理) > 医疗卫生制度与机构 > 医疗服务制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