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江苏产业结构趋同及优化研究

作 者: 范春艳
导 师: 杨家栋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产业结构趋同 地区利益冲突 比较优势 协调发展
分类号: F1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7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改革举措。分权的市场化改革导致了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方利益得到承认和强化,极大地调动了各地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肯定分权改革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必须看到,这种以行政性分权为核心所形成的体制存在着严重缺陷。随着我国分权的市场化改革,各地不顾本地比较优势所在,进行盲目建设,地区自成体系的现象存在着加剧的迹象,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1984年,世界银行中国经济考察团较早注意到中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这种现象。随后,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逐步展开,主要研究产生产业同构的原因、机制,讨论地区利益和政府行为与产业同构形成的关系,并给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参考建议以优化我国区域间的产业布局。因此,对如何解决区域产业结构同构化,实现优化发展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江苏省是一个经济大省,但在其内部同样也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本文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偏离--份额模型对江苏省产业结构趋同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运用区位商指标,对江苏省各市的主导产业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界定了产业结构趋同的含义,阐述了产业结构趋同形成的经济体制背景,并运用博弈论等工具对产业同构的两种类型--政府主导型产业同构和市场引致型产业同构的形成机理分别进行了原因剖析;其次,利用结构相似系数指标,分析了江苏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说明了江苏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的普遍性和严峻性;第三,建立偏离--份额模型,实证分析了江苏产业结构趋同给区域经济带来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选取统计数据,运用区位商指标,计算出重点行业的优势区位,并结合江苏省“十一五”规划,对江苏省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以及主导部门的选择给出参考性的建议。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应该在市场化改革中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具体措施如下:(1)完善市场机制。(2)推进政府经济行为和角色的转换。(3)各地区错位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实行江苏区域共同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6
1 导论  6-11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6-7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7-8
  1.3 研究方法  8-9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9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9-11
2 产业结构趋同形成的理论分析  11-21
  2.1 产业结构趋同的涵义解析  11-14
    2.1.1 产业结构与产业同构  11
    2.1.2 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大而全”、“小而全”  11-12
    2.1.3 产业同构优劣的衡量标准及评判  12-14
  2.2 产业结构趋同与经济体制改革  14-16
  2.3 产业结构趋同的形成机理分析  16-21
    2.3.1 政府投资主导型产业同构的形成原因剖析  16-18
    2.3.2 市场引致型产业同构的形成原因剖析  18-21
3 江苏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  21-35
  3.1 江苏产业结构趋同形成的区域经济背景  21-24
    3.1.1 江苏产业结构的概况  21-22
    3.1.2 产业结构趋同化带来的影响  22-24
  3.2 江苏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分析  24-29
    3.2.1 产业同构的测度方法  24-25
    3.2.2 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相似系数来看我省区域产业同构的现状  25-27
    3.2.3 从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来看我省区域产业同构的现状  27-29
  3.3 江苏产业结构趋同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29-35
    3.3.1 区域经济发展病、病因及其诊断方法  29-30
    3.3.2 江苏省区域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30-35
4 江苏省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35-40
  4.1 区域比较优势的基本内涵  35
  4.2 区域比较优势的确定方法  35-36
  4.3 江苏省13 地级市的比较优势分析  36-38
    4.3.1 衡量指标--区位商  36-37
    4.3.2 数据选取及测算结果  37-38
  4.4 江苏省13 地级市的主导部门选择  38-40
5 促进江苏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40-46
  5.1 市场机制--实现区域有效竞争的制度前提  40-41
  5.2 推进政府经济行为和角色的转换  41-42
  5.3 各地区错位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江苏区域共同发展  42-46
参考文献  46-48
致谢  48-4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9

相似论文

  1. 胶南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G719.2
  2. 晋江社会体育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G812.7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X24
  4. 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目标定位探析,G522.3
  5. 国际贸易、本地市场效应与贸易条件:中国的经验,F224
  6. 哈大齐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工业走廊建设协调发展研究,G719.2
  7. 我国知识型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分析,F752.68
  8. 辽宁省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F752.8;F224
  9. 劳动力成本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F424;F224
  10. 中印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F752.735.1
  11. 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F752.6
  12. 新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F299.27
  13. 主体功能区建设与湖北区域协调发展,F127
  14. 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F512
  15. 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F719
  16. 中国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研究,F424
  17. 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美中贸易逆差影响的实证研究,F752.7;F224
  18. 我国西部12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X196;F224
  19. 江苏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F327
  20. 云南城市化和服务业互动关系研究,F719
  21. 我国国防财政支出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F1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地方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