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俞平伯小品文研究

作 者: 李晓已
导 师: 温兆海
学 校: 延边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俞平白 小品文 审美品格
分类号: I207.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7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现代文学散文史上,俞平伯是“闲适”派重要一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历史、观念等诸多原因的影响,致使他本人及其作品长期被忽视;另外,由于“闲适”文体的内在思想特点及俞平伯小品文自身“晦涩古奥”的审美特点,也使得俞平伯的作品被误读并受到冷落。直到九十年代初,随着小品散文在文学鉴赏和创作方面的复兴,俞平伯的创作才重新得到认可和研究。但是,当前的研究领域对俞平伯小品文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本文运用社会历史批评与文学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俞平伯小品文的成因、内容、形式、渊源、特点等进行了探讨。论文首先以“五四”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为背景,考察了现代小品文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小品文”概念的流变及其文体特征,以及俞平伯其人及其小品文创作的概况。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论述了俞平伯小品文的审美品格特征。分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主题思想方面,俞平伯小品文体现出的核心思想是道家哲学和禅宗意识,这是通过在“刹那”观影响下把握当下妙谛的人生智慧,在“色·空”观指导下修于凡世的人生觉悟,在生之无常的状态下用整个心灵拥抱天地道心以求解脱体现出来的。二是艺术风格方面,俞平伯小品文以描绘与主题思想相应的“梦”、“月”等虚幻朦胧的意象,表达了人心灵的漂泊和人世的无常状态,而“浓愁淡抹”、“冷心暖描”,是消解浓重的愁苦和孤独而运用的艺术手法,而语言由前期的秾丽向后期的冲淡的转化,则体现了他深入浅出的大家手法和智慧,进而表达了他的深刻思理。是其小品文作为文学艺术在审美属性上的需要。后期用冲淡的语言风格表达其深刻思理,体现了他深入浅出的大家手法和智慧。同时,本文通过俞平伯小品文与同期作家周作人、朱自清、林语堂与梁实秋小品文的比较,揭示了将传统文化视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俞平伯,在“隐逸”中透漏出的古典气息,在超然物外、直抒胸臆上的“妙赏玄心”和自得其乐、放任不羁的名士风度。另外,俞平伯趋于冷傲风格的幽默语言,描写手法中运用“玄言”产生的“细腻中的苦涩”感觉,也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俞平伯其人其文各方面的特点。最后,通过时代背景、审美情趣、名士风范三方面的探讨,追溯了俞平伯小品文的历史渊源,分析了他的小品文创作与晚明小品文的关系。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一章 绪论  8-10
  1.1 研究现状  8-9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9
  1.3 研究方法  9-10
第二章 "五四"时期小品文和俞平伯小品文创作概况  10-17
  2.1 小品文在"五四"时期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10-15
    2.1.1 现代小品文的产生  10-13
    2.1.2 "小品文"概念在历史范畴中的流变及其文体特征  13-15
  2.2 俞平伯及其小品文创作概况  15-17
    2.2.1 俞平伯:"古槐树下的学者"  15-16
    2.2.2 俞平伯的小品文创作  16-17
第三章 俞平伯小品文的审美品格  17-38
  3.1 哲思禅意  17-26
    3.1.1 "刹那"观:把握当下的妙谛  17-20
    3.1.2 "色"·"空"观:修于凡世的觉悟  20-22
    3.1.3 生之无常与天地道心:返朴归真的旷达  22-26
  3.2 意象:虚幻与朦胧的构造  26-31
    3.2.1 "深闺梦里人"说"梦"  26-29
    3.2.2 朦胧宁静的"月"下情思  29-31
  3.3 语言:由秾丽到冲淡的转化  31-34
    3.3.1 绚丽浓艳的前期创作语言特色  31-33
    3.3.2 古朴冲淡的后期创作语言特色  33-34
  3.4 格调:暖色文字背后的凄冷意味  34-38
    3.4.1 浓愁淡抹  34-35
    3.4.2 冷心暖描  35-38
第四章 俞平伯与同期作家小品文创作比较  38-46
  4.1 俞平伯与周作人小品文比较  38-41
    4.1.1 "隐逸气"探微  38-39
    4.1.2 关于"文学无用"  39-41
  4.2 俞平伯与朱自清小品文比较  41-43
    4.2.1 "温柔敦厚"的儒家精神和"妙赏玄心"的名士精神  41-42
    4.2.2 细腻中的"甘"与"涩"  42-43
  4.3 俞平伯与林语堂、梁实秋小品文比较  43-46
第五章 俞平伯小品文创作与晚明小品的关系  46-54
  5.1 相似的时代背景  46-47
  5.2 一致的审美情趣  47-50
    5.2.1 对山水文化的热衷  47-48
    5.2.2 对闲情雅趣的追求  48-50
  5.3 共同的名士风范  50-54
    5.3.1 文化心态的一致性  50-51
    5.3.2 对禅宗佛理的偏好  51-54
结语  54-56
致谢  56-57
参考文献  57-60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0

相似论文

  1. 花腔演唱技巧研究,J616
  2. 布依戏艺术审美论,J825
  3. 高职院校美术专业人才审美品格培养研究,J20-4
  4. “政治共名”时期朝鲜族戏剧研究,J809.2
  5. 中国古典审美品格的守望,I207.42
  6. 捕捉临界风云 领略旧京风韵,J905
  7. 苏轼小品文研究,I207.6
  8. 张岱小品文本真意趣论,I207.62
  9. 静观与探寻,J205
  10. 30年代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I207.6
  11. 郑板桥散文研究,I207.6
  12. 林语堂的“翻译美学”研究,H315.9
  13. 江盈科小品研究,I206.2
  14. 优美的多棱镜——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写作的审美品格,I207.6
  15. 老舍散文世界研究,I207.6
  16. 论袁中道的散文创作,I207.6
  17. 陈继儒及其小品文研究,I207.6
  18. 王思任小品文研究,I207.6
  19. 周作人散文综论,I207.6
  20. 从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小品文英译中析林语堂的文化观,I046
  21. 小品文文体辨说,I207.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散文、杂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