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龙眼卷叶蛾(Cerace Stipatana Walker)微孢子虫的生物学分类及相关感染性问题的研究

作 者: 刘仁华
导 师: 万永继
学 校: 西南农业大学
专 业: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关键词: 龙眼卷叶蛾 微孢子虫 分类 感染性 荧光免疫检测
分类号: S436.6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79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微孢子虫是一类广泛存在的、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的、无线粒体的单细胞真核动物。微孢子虫能够感染、寄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是经济昆虫、鱼类、兔类、皮毛动物、啮齿类及灵长类动物的致命病原。自从1857年Nageli在家蚕中发现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后,人们在最近二十年的研究中又不断发现并分离到其他病原性微孢子虫。微孢子虫对于感染爱滋病病毒或者先天免疫机能不健全的病人来说,则是一个典型的机会性病原,它能加剧病人痛苦,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对微孢子虫的深入研究对于卫生防疫、环境生态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养蚕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在农业上一直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而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Nb)引起的家蚕微粒子病则是养蚕业的毁灭性病害。由于家蚕微粒子能经卵传染危害家蚕子代而被列为蚕种生产的唯一检疫对象,因此这一领域一直是蚕病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本研究以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为实验材料,以家蚕和鱼类为感染对象,对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的生物学和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对家蚕和鱼类的感染性试验。结果如下: 1.龙眼卷叶蛾微孢虫呈卵圆形,孢子有淡兰色折光,孢子聚集现象比较明显,即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多数孢子以八孢子形态出现,同时也可以看到少数孢子以二孢子形态出现。孢子大小比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略小。测得龙眼卷叶蛾微孢虫的长径为2.5-3.5μm,短径为1.4-1.8μm。龙眼卷叶蛾微孢虫的生活史表明:其孢子主要以二分裂的方式增殖,孢子极丝单列,极丝7-12圈,其中单核7圈,双核12圈,生活周期为6-10天。 2.由于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孢子在孢子生殖时显示两种孢子形成过程:即母孢子二分裂形成二孢子和母孢子多分裂形成八孢子,既有二孢子形态又有八孢子形态,故根据1992年Sprague的微孢子虫生物学分类系统,通过对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的分类检索,将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归属于变形孢虫属(Vairimorpha),种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故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暂分类记录为:Vairimorpha.sp. 二、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试验 1.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在龙眼卷叶蛾体内感染寄生的组织主要是肌肉。其接种家蚕后感染寄生的组织增加,如家蚕的中肠上皮组织、丝腺、肌肉、马氏管等器官和组织都有寄生现象发生;严重时其丝腺变成乳白色。有轻微的胚种传染,致病力比N.b略低,感染中量(IC50)为:1.2×104。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理口里里里里里里里只里里里巴里里 2.龙眼卷叶蛾微袍子虫在接种感染寄生家蚕后,其发育形态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龙眼卷叶蛾微抱子虫在龙眼卷叶蛾体内主要以八抱子形态出现,接种家蚕后,龙眼卷叶蛾微抱子虫的二抱子数量增加,八抱子数量减少;二是接种家蚕后,龙眼卷叶蛾微抱子虫比其在龙眼卷叶蛾体内时个体稍微大一些。三、龙眼卷叶蛾微泡子虫对鱼类的感染性试验 1.添食龙眼卷叶蛾微抱子虫四十天后,全部鱼体解剖。观测到部分鱼体性腺有乳白现象发生,同时发现部分鱼体鳃部变乳白;肠道有肿胀现象发生;肝胰脏也有糜烂现象发生.通过病变组织涂片镜检,发现其病变组织有疑似抱子的存在,既可以观察到疑似成熟抱子也可以观察到疑似未成熟抱子;但疑似成熟抱子数量较少,疑似未成熟抱子数量较多。 2.通过荧光免疫检测,发现其病变组织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抱子,这样的免疫检测结果说明龙眼卷叶峨微抱子虫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寄生感染鱼类。从而使我们认识到生活环境中的微抱子虫循环途径以及寄生范围是相当复杂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为了减轻甚至消除微泡子虫对蚕业生产的危害,尤其像龙眼卷叶蛾等野外昆虫体内微泡子虫与家蚕微抱子虫的交叉感染,我们很有必要彻底弄清楚龙眼卷叶蛾微抱子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分类地位。 3.如果龙眼卷叶蛾微抱子虫能够感染鱼类,则微抱子虫表面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中是否存在特异性识别位点的问题还有待于探讨和研究。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21
  1.1 微孢子虫的起源和进化  11-12
  1.2 微孢子虫的分类  12-19
    1.2.1 微孢子虫的生物学分类  12-16
      1.2.1.1 生活史  14
      1.2.1.2 超微结构  14-15
      1.2.1.3 二型性  15
      1.2.1.4 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15
      1.2.1.5 发芽与极丝功能  15-16
    1.2.2 微孢子虫的免疫学分类  16
    1.2.3 微孢子虫的分子生物学分类  16-19
      1.2.3.1 微孢子虫蛋白质在其分类上的应用  16-17
      1.2.3.2 微孢子虫染色体DNA核型在其分类上的应用  17-18
      1.2.3.3 微孢子虫核糖体RNA在分类上的应用  18-19
  1.3 微孢子虫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的研究  19
  1.4 微孢子虫交叉感染及转宿主的研究进展  19-21
    1.4.1 微孢子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19-20
    1.4.2 微孢子虫转宿主寄生感染的研究  20-21
第二章 引言  21-23
第三章 龙眼卷叶蛾(Cerace Stipatana Walker)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研究与分类  23-30
  3.1 材料和方法  23-24
    3.1.1 材料  23
    3.1.2 方法  23-24
  3.2 结果与分析  24-29
    3.2.1 龙眼卷叶蛾的形态和习性  24-26
    3.2.2 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的生物学性状  26-28
    3.2.3 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的分类地位  28-29
  3.3 讨论  29-30
第四章 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Vairimopha.sp)对家蚕的感染性试验  30-34
  4.1 材料和方法  30-31
    4.1.1 材料  30
    4.1.2 方法  30-31
  4.2 结果与分析  31-32
  4.3 讨论  32-34
    4.3.1 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的感染性  32
    4.3.2 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的变异性  32-33
    4.3.3 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的胚种传染性  33-34
第五章 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Vairimopha.sp)对鱼类的感染性试验  34-43
  5.1 材料和方法  34-37
    5.1.1 材料  34
    5.1.2 方法  34-37
  5.2 结果与分析  37-41
    5.2.1 添食微孢虫后鱼体症状观察  37
    5.2.2 龙眼卷叶蛾微孢虫对鱼类的感染性观察结果  37-40
    5.2.3 免疫检测结果  40-41
  5.3 讨论  41-43
第六章 小结  43-45
参考文献  45-51
致谢  51

相似论文

  1. K公司计划及预测改进对于合理库存配置的研究,F224
  2. 空间目标ISAR成像仿真及基于ISAR像的目标识别,TN957.52
  3. 基于词义及语义分析的问答技术研究,TP391.1
  4. 基于三维重建的焊点质量分类方法研究,TP391.41
  5. 基于串核的蛋白质分类算法的研究与实现,TP301.6
  6. 统计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词对齐及相关融合策略研究,TP391.2
  7. 上下文相关的词汇复述研究,TP391.1
  8. 基于仿生模式识别的文本分类技术研究,TP391.1
  9. 互联网上旅游评论的情感分析及其有用性研究,TP391.1
  10. 基于SVM的中医舌色苔色分类方法研究,TP391.41
  11. 基于图像的路面破损识别,TP391.41
  12. 多样性密度学习算法的研究与应用,TP181
  13. 运动特征及地形约束的感知网目标跟踪算法及系统研究,TP212.9
  14. 计算智能在数字化卷烟叶组配方中的应用研究,TS44
  15. 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类型和界线确定研究,S155
  16. 弯孢属种分子鉴定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疑难种上的应用,Q949.32
  17. 基于视觉的番木瓜外观品质检测技术研究,S667.9
  18. 面向公众的教育视频共建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践研究,G434
  19. 基于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调查方法研究,S155
  20. 西藏生防芽孢杆菌鉴定及其脂肽化合物分析,S476.1
  21. 基因表达谱数据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与大豆疫霉基因的网络构建,S435.65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果树病虫害 > 热带及亚热带果类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