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传统生死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作 者: 张朝霞
导 师: 卢娟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生死智慧 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 生命教育 生死问题 死亡的恐惧 道德价值的实现 文化价值系统 中国文化 实施措施
分类号: G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40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生死智慧是哲学的核心所在,是确立文化价值系统的基础。中国文化的人文本体和终极价值,其核心就是探究天下万物和人从何而来,往何而去的问题。因此,生死问题实在是人类理智面临的尖锐挑战。对它的回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基石。 论文对中国传统的几种主要生死智慧从新的视角作出了展示,并对其进行了现代诠释,进而描绘其安身立命的文化实质,揭示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从多方位、立体化角度对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的死亡文化进行细致研究和阐释;另一方面,研究中国传统生死智慧的现代意义,消除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和错误认识,使人能正视死亡,从而更加珍视生命,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和人生观。 儒家从死亡本体论出发,对死亡所持的是死亡必至的理性主义态度,经由“仁”的“生生”填平了“生”与“死”之间的鸿沟,并用死后的声名远扬来激励人们生前努力于事业的开拓、道德人格的培育和践履。儒者十分重视个体死亡的意义和价值,以道德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类解决生死问题的关键,推崇死而不朽,通过立德、立功、立言,实现生命对死亡的超越。儒家这种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派生出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准则,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理想和规范,促使人们为国为他而去忠、孝、悌、友。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尊崇“天道”,向往“自然”,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道家爱生、重生而不贪生,全生、长生而不恶死,生死一体、生死合道的思想,以及对死与不朽的探索,对于透悟生死问题,消解畏死情绪,减少人生中不必要痛苦挣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道家顺应自然和时势的态度,开拓出了一个自然本真的美学人生境界。 佛教虽为外来宗教,但在历史上很快便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不仅对官宦士大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挟宗教信仰之力对中国百姓的死亡观念也有极大影响。佛教以智慧究明自身,以求解脱生死等痛苦为主旨,以“自净其心”、“如理作意”为超出生死的要道。佛教高扬“了生死”之标帜,以如实认识自己为课题,对生死之谜有着明晰的解答。佛教对死亡的基本观念是,生死轮回,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只有一心向佛,才能超脱生死,最终由死之“涅架”来成就永恒的佛国,进入佛界。 道教信奉肉身不死,追求“恶死悦生”的生存本能意向,追求长生,反抗死亡,表现出了不信天命、不信业果的积极思想。道教虽倾心于仙境的美妙和仙人的逍遥,却不执意于揭示人生的苦难,虽汲汲于追求生命的无限,却不愿放弃天赋的有限现实生命,而是致力于沟通人间与仙界,在现实中将无限的生命与有限的生命相嫁接。这是一种眷恋生命本土、沉迷精神故乡的生命超越,反映和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 本文在深入探究中国传统生死智慧的基础上,由死观生,追寻中国传统生死智慧之现代价值,力求建构现代健康、合理、合意的生死观念,探索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论文对生命教育这种近年来在世界各国提倡的整和性教育进行了全面阐发,论证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阐释了生命教育的构想、达成目标,以及生命教育的实施措施等问题。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学生面对现在或未来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死亡既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我们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有关生死的问题就应予以关切和指导,学校教育不应该忽视。生命教育的实施目标在于使人们对死亡有正确的了解,平抑对死亡的恐惧,进而对生命意义能采取积极的、珍惜的、尊重的态度懂得珍爱生命、体悟人生、实现自我。 总之,鉴于目前我国国内有关死亡及生命教育的研究已经起步,正处于边探索边实践的阶段,本文针对该领域研究之趋势,揭示出中国传统生死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对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措施,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新见解,实际上也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作了一点探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8
一、 中国传统生死智慧述评  8-32
  (一) 儒家的生命超越  8-14
    1 、 崇尚理性主义死亡观  9-10
    2 、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10-12
    3 、 创业垂统、死而不朽  12-14
  (二) 道家的生死逍遥  14-19
    1 、 “道”周行而不殆,人有生必有死  14-16
    2 、 “生死齐一”的理想追求  16-17
    3 、 生死超然  17-19
  (三) 佛教的生死两轻  19-27
    1 、 生死轮回、死而后生  20-22
    2 、 苦海无边的生死场  22-24
    3 、 “涅槃”境界  24-27
  (四) 道教的不死企求  27-32
    1 、 超越死亡的人生目标  27-29
    2 、 羽化成仙的基本途径  29-31
    3 、 仙界的极乐与人间的太平  31-32
二、 中国传统生死智慧的现代价值  32-42
  (一) 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33-37
  (二) 生命教育的构想  37-40
    1 、 从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启希望之光  38
    2 、 从对社会文化的生活体认,激励服务人生、实现自我  38-39
    3 、 从精神心灵的探索启迪学生珍爱生命,发扬善性  39-40
  (三) 生命教育的实施  40-42
    1 、 学校要有教师训练的计划  40
    2 、 学校要有体验生命的活动  40
    3 、 学校要有教导生命的课程  40-41
    4 、 学校要有发展生命的场所  41-42
参考书目  42-44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加强中学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路径探究,G631
  3.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G641
  4. 碰撞与融合,R-092
  5.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普世价值,G02
  6. 装饰绘画的传统情节,J219
  7. 数字媒体艺术中楚汉漆器装饰纹样的表现与研究,J527
  8. 清代家具的镶嵌工艺研究,TS664.05
  9. 中国古典舞教学剧目创作趋势研究,J722.4
  10. 论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G633.3
  11. 城市中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学理分析,G631
  12. 精神生命发展的教育探究,G40
  13. 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物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践研究,G633.7
  14. 生命教育视域下教师成长研究,G451.1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文圣拳的传承及创新发展研究,G852
  16. 论白璧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其影响,I206.6
  17. 中国民用杠杆工具中的传统造物智慧研究,TH136
  18. 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内涵表达研究,TB472
  19. 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B224
  20. 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G120
  21.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的运用,J30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