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雅典娜之光

作 者: 邹强
导 师: 周均平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 审美乌托邦思想 马尔库塞 阿多诺
分类号: B83-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20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思想因为鲜明的功能性指向和全方位的审美救世主张,而被贬斥为毫无价值的“审美乌托邦”,长期不受研究者重视。这不能不说是目前对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中的一个缺憾。本文试图为改变这种局面作出自己的努力:在承认审美乌托邦思想局限性的基础上,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由外而内地分析背景、厘清概念、理顺关系,并对其积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期客观全面地认识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首先是绪论。简要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及研究的现状等相关背景。 第一章“‘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梳理了法兰克福学派前的各种乌托邦形态以及“乌托邦”的性质特征、探讨了“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的联系与区别。 “乌托邦”最早只是英国人莫尔在小说中描述的一个岛国。由于词源本身的关系以及小说本文的影响,“乌托邦”在日后衍生出了许多“乌托邦”形态。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乌托邦”具有超越性、颠覆性、相对性等特征,所以一定秩序的代表会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把从他们的观点看来不能实现的概念叫“乌托邦”。 审美乌托邦思想是面对着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一些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不满的哲学家在尝试了多种改造世界的方法失望而归的情况下提出的用审美拯救异化世界,使丧失了自由和谐本性的人们在审美的感召下重新获得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恢复人性的和谐,并进而恢复社会的和谐的美学主张。 第二章“法兰克福学派与‘审美乌托邦’”交代了该学派的理论背景,分析了他们由社会批判理论向审美乌托邦思想转变的必然,并论述了审美乌托邦思想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思想是作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深化和延续并为其服务的,这种美学的重点不是对美、艺术进行抽象探究,而是把审美放到了“社会批判者”的位置上。当他们别无选择地把拯救世界的重任交给了艺术家的时候,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重心就由社会政治转向了艺术审美,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也就顺理成章地由革命政治理论转变成了美学理论。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由社会批判理论而始,至审美研究而成大气候。 第三章“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首先分析了为什么人们对于“审美乌托邦”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是因为对“乌托邦”性质理解的不同,造成了对“审美乌托邦”思想理解的差异。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者眼中,“审美乌托邦”是对该学派美学思想的总体性概括及评价;而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自己看来,“审美乌托邦”却是对审美王国本身的一种界定。 在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的理解当中,“乌托邦”并不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政治实体,而是可以实现的历史概念。对他们来说,审美是一种迂回的战略,是在直接走向社会政治的道路上受到了挫折之后的一种自我调整。至于审美乌托邦的运作机制,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但是强调自律性、形式的威力以及新感性的作用是他们共同的特征。马尔库塞向艺术审美思维的“审美乌托邦”的转变说明,他们的审美乌托邦不是“乌托邦”岛国,也不是“桃花源”,而就是“乌托邦”和“桃花源”的艺术创作思维过程。这是一种艺术思维方式的“审美乌托邦”。 第四章“不灭的审美乌托邦”主要讨论了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的辩证认识。在正视其各种不足与缺陷的同时对审美意识的能动作用、人道主义美学观的再评价,“片面的深刻”的积极意义的领会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最后深入分析了审美乌托邦疗慰心灵的作用以及引领情操的功能。 文章的第六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7
绪论  7-10
  一、 问题的提出  7-8
  二、 研究的意义  8-9
  三、 研究的现状  9-10
第一章 “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  10-16
  一、 法兰克福学派前的主要“乌托邦”形态  10-12
  二、 “乌托邦”的性质特征  12-14
  三、 “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  14-16
第二章 法兰克福学派与“审美乌托邦”  16-20
  一、 批判理论的背景  16-17
  二、 批判理论向美学理论的转变  17-18
  三、 “审美乌托邦”思想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18-20
第三章 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  20-28
  一、 “审美乌托邦”的双层内涵  20-21
  二、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美学评价性定义的“审美乌托邦”  21-24
    (一)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的主要特征  21-23
    (二)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向审美乌托邦演变的必然  23-24
  三、 作为艺术审美思维的“审美乌托邦”  24-28
    (一) 可以实现的乌托邦  24
    (二) 审美作为革命的暂时替换  24-25
    (三) 审美乌托邦的运作机制  25-26
    (四) 马尔库塞向艺术审美思维的“审美乌托邦”的转变  26-28
第四章 不灭的审美乌托邦  28-35
  一、 对法兰克福学派“审美乌托邦”思想的几点认识  28-31
    (一) 对审美意识能动作用的再认识  28-29
    (二) 对法兰克福学派人道主义美学观的再评价  29-30
    (三) 对“片面的深刻”积极意义的领会  30-31
  二、 “审美乌托邦”的疗慰作用  31-32
  三、 “审美乌托邦”引领情操的功能  32-34
  四、 对法兰克福学派审美乌托邦思想不足的再强调  34-35
结语: 雅典娜之光  35-36
注释  36-39
参考书目  39-41
后记  41

相似论文

  1.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研究,B516
  2. 审美救赎论研究,B83-0
  3. 论马尔库塞的科技意识形态批判,B712.59
  4. 马尔库塞消费异化思想及当代价值,B089.1
  5. 论《美妙的新世界》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I561
  6. 马尔库塞革命理论探究,B089.1
  7. 法兰克福学派“人化的自然”观,B089.1
  8. 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之批判,G222
  9. 马尔库塞美育思想初探,B83
  10.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伦理思想,B82
  11. 结构功能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比较研究,B089
  12. 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G0
  13. 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B82-06
  14.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比较研究,B516
  15. 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比较研究,N02
  16. 弗兰茨·纽曼和奥托·基希海默早期的法律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909.1
  17. 法兰克福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研究,B089.1
  18. “工具理性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性理论”发展轨迹的拐点,B089.1
  19.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多重向度及其启示,B089.1
  20. 绝望中的希望,B089
  21.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启示,B51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美学理论 > 美学流派及其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