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辽河油区冷43块S_3~2段稠油油藏储层特征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作 者: 王旭
导 师: 林畅松
学 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专 业: 石油及天然气工程
关键词: 辽河油区 冷43块 储层特征 开发效果 最大水平主应力 转换开发方式 稠油 油藏 氮气泡沫 层内非均质性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29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冷43块是辽河油区冷家油田的主力开发区块,其ES32稠油油藏是其中的主力油层。冷43块ES32段储层埋深-1650~-1940m,油层厚度80~100m,是一个很有特点的稠油油藏。 ES32段储层属近岸陡坡湖底扇重力流沉积,储层岩性以细砾岩为主,岩性粗、分选性差。其储层平均孔隙度17.2%,平均渗透率454×10-3μm2,属中孔、中高渗储层。 ES32段沉积体为水下扇亚相,以辫状分支水道微相为主。纵向上为正韵律旋回,平面上呈北东向展布。储层隔层不发育,以物性隔层为主。孔隙结构属中孔高渗~中渗特细喉道不均匀型。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层间非均质性较弱。ES32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E60°。 ES32段原油密度0.93~0.970.97g/cm3(20℃),50℃时地面脱气原油粘度92~35860mPa·s,地层原油密度0.904g/cm3,地层原油粘度57mPa·s(58℃),属普通油藏。 该块从1993年投入开发以来,先后进行过先期压裂常规开采、注水开发试验、蒸汽吞吐开采,但是暴露出常规开采产量递减快、水驱指进、蒸汽吞吐潜力小等矛盾,其中储层特征是影响其开发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到2001年5月,该块压力仅为6.1MPa,而采出程度仅为9.89%,急需探索出一条经济有效的转换开发方式、提高开发效果的途径。 本论文从研究储层沉积特征、岩性特征、砂体发育规律、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等内容入手,分析储层特征尤其是储层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和开发方式的影响,并针对下步转换开发方式进行了研究。 在沉积特征研究中,对ES32段重力流沉积的背景、物源、环境、沉积微相及平面、纵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沉积特征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文中还重点对ES32段厚层—块状砂体发育特征,尤其是平面上北东—南西向条带分布规律、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NE60°、隔层主要为物性隔层而且不发育、储层纵向以正韵律为主、层内非均质性较强等特点进行了描述,指出了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等与沉积分布相吻合的特点。对储层特征天然能量开采、注蒸汽吞吐、注水开发试验的不利影响,也在文中分别给予了剖析,提出了在开发部署、转换开发方式中必须考虑的储层特征造成的诸多不利影响。提出了ES32段因原油稠及储层非均质性等因素造成不适于注冷水开采的观点。 文中提出接替开发方式要同时考虑堵窜调剖、改善波及体积、恢复地层压力、降低原油粘度、避免冷伤害等因素的技术建议。 通过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对冷水驱、热水驱、热水+溶剂驱、热水+溶剂+氮气驱等开发方式进行了对比和优化,提出了热水+氮气泡沫段塞驱的接替开发方式。通过计算表明,热水+氮气泡沫段塞驱的采收率为24.5%,比冷水驱高8.5%。对热水+氮气泡沫段塞驱的关键技术指标,包括泡沫剂浓度、气液比、注入速度、注水温度和段塞长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了优选,提出了注水速度80~100t/d、气液比1:1、注水温度95~100℃、溶剂浓度0.5%的推荐方案。 本论文力图将储层研究与油田开发研究相结合,剖析储层特征对开发问题的不利影响,提出可用于生产实际应用研究成果。但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肯定有诸多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全文目录


摘要  3-6
第一章 概述  6-8
第二章 冷43块ES_3~2段储层特征  8-18
  第一节 沉积特征  8-13
  第二节 储层岩性特征  13
  第三节 储层砂体发育特征及非均质性  13-14
  第四节 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  14-16
  第五节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非均质性  16-17
  第六节 应力场研究及岩石力学参数  17-18
第三章 储层特征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18-23
  第一节 储层特征对开发部署的影响  18-20
  第二节 储层特征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20-23
  第三节 储层特征对中后期转换开发方式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23
第四章 冷43块ES_3~2段转换开发方式研究  23-28
  第一节 开发方式的选择  23-25
  第二节 试验方案参数优选  25-28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28-30
致谢  30-31
主要参考文献  31

相似论文

  1. 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研究,P618.13
  2. 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延安组延8、延9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3. 塔南凹陷南屯组一段油气富集规律研究,P618.13
  4. 特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P618.13
  5. 长春岭低温低压高含蜡油藏开发技术对策研究,TE349
  6. 盘古梁油田深部复合调剖技术研究,TE357.4
  7. 文卫地区三叠系油藏评价研究与实施效果,P618.13
  8. 卫城油田卫22断块精细地质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P618.13
  9. M油藏W58地区初期开发地质特征研究与方案参数优化设计,P618.13
  10. 轮古西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油藏特征及开采技术,P618.13
  11. 八面河油田面十二区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研究,P618.13
  12. 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稠油降粘的初探,TE868
  13. 石油稠油降黏计算研究,TE624
  14. 深南油田注采井网与开发方式调整研究,TE324
  15. 孤气9断块蒸汽驱技术研究,TE357.44
  16. 高424块稠油油藏开发方式研究,TE345
  17. 牛庄油田王68块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研究,TE348
  18. 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决策制度研究,F426.22
  19. 裂缝扩展注水模拟研究,TE348
  20. 克石化公司Ⅰ套常减压装置腐蚀机理及防腐措施研究,TE986
  21. 五莲山区优质烤烟生产技术开发效果评价,S57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