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盘古梁油田深部复合调剖技术研究

作 者: 谢剑强
导 师: 刘晓娟;郑明科
学 校: 西安石油大学
专 业: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关键词: 油井出水 裂缝性油藏 深部复合调剖技术 化学调驱技术
分类号: TE357.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油井出水是注水开发油田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长期注水开发的油田,由于油藏平面和纵向的非均质性、油水粘度上的差异以及油水井组内的不平衡,势必造成注入水沿高渗透带向生产井窜进,从而造成了注入水的低效循环,这不仅大大影响了原油的采出程度,而且会由于能源的消耗、产出液的处理、管线的腐蚀等大大增加采油成本和环境污染。为此,人们采用各种技术降低油井含水,其中调整吸水剖面作为一种效果好、成本低的技术。本文以长庆盘古梁油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裂缝性油藏深部调剖、选井选层优化技术及微裂缝型调剖体系的研究。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化学调驱技术对油藏进行治理,而且化学调驱对改善吸水状况具有突出作用,增加了吸水厚度,提高了水驱效率,增油效果明显,为油藏稳产奠定了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前言  8-9
第一章 概况  9-15
  1.1 构造特征  9
  1.2 沉积特征  9-10
    1.2.1 长6_2砂层组的分布特征  10
    1.2.2 长6_1砂层组的分布特征  10
  1.3 储层特征  10-13
    1.3.1 岩石特征  10-11
    1.3.2 孔隙特征  11-12
    1.3.3 物性分布特征  12-13
  1.4 裂缝特征  13
  1.5 流体性质  13-15
    1.5.1 油藏类型及温度  13-14
    1.5.2 地层原油性质  14
    1.5.3 地层水性质  14-15
第二章 开发现状  15-20
  2.1 开发历程  15
  2.2 开发现状  15-20
    2.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18
    2.2.2 见水的主要特征  18-19
    2.2.3 裂缝见水井造成的危害  19-20
第三章 预交联颗粒凝胶调驱机理  20-26
  3.1 颗粒凝胶的制备及特性  20-21
    3.1.1 预交联颗粒的制备  20
    3.1.2 颗粒凝胶的性能特点  20
    3.1.3 颗粒凝胶的主要技术指标  20-21
  3.2 颗粒凝胶调驱机理  21-26
    3.2.1 调驱与聚合物驱的区别  21
    3.2.2 颗粒凝胶调驱机制  21-24
    3.2.3 颗粒凝胶调驱机制研究  24-26
第四章 裂缝性油藏深部调剖体系研究  26-48
  4.1 技术思路  26
    4.1.1 油藏条件的变化  26
    4.1.2 油藏矛盾的变化  26
  4.2 预交联/水驱流向改变剂体系评价  26-30
    4.2.1 实验条件、实验仪器、化学药品  26-27
    4.2.2 膨胀倍数评价  27-28
    4.2.3 矿化度对膨胀倍数的影响  28
    4.2.4 温度对膨胀倍数的影响  28-29
    4.2.5 水驱流向改变剂的稳定性  29-30
  4.3 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性能评价  30-39
    4.3.1 缔合聚合物性能评价  30-34
    4.3.2 缔合聚合物凝胶体系性能评价  34-39
  4.4 复合调剖体系调剖性能评价  39-43
    4.4.1 复合调剖体系注入性实验  39-40
    4.4.2 复合调剖体系剖面改善实验  40-42
    4.4.3 复合调剖体系提高采收率实验  42-43
  4.5 复合调剖体系调剖机理研究  43-48
    4.5.1 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微观机理研究—凝胶在多孔介质中运移规律  43-46
    4.5.2 预交联颗粒/水驱流向改变剂调剖机理—在多孔介质中运移规律  46-48
第五章 深部调剖选井选层优化决策技术  48-57
  5.1 示踪剂监测技术  48-52
    5.1.1 背景浓度实验室检测  48-49
    5.1.2 硫氰酸铵(NH4SCN)耐热性能  49
    5.1.3 硫氰酸铵(NH4SCN)的油水分配系数  49
    5.1.4 配伍性试验  49-50
    5.1.5 吸附试验  50
    5.1.6 地层参数分析  50-52
  5.2 PI决策选井选层技术  52-57
    5.2.1 压力指数决策技术简介  52-53
    5.2.2 注水井PI值的测取方法  53-54
    5.2.3 优化决策软件的研制与开发  54-57
第六章 裂缝性油藏深部调剖技术实施工作量及效果评价  57-73
  6.1 化学调驱技术在盘古梁区块实施的整体情况  57
  6.2 化学调驱技术在盘古梁区块实施的思路改进  57-58
  6.3 化学调驱技术在盘古梁区块实施的工艺技术改进  58
    6.3.1 堵剂用量  58
    6.3.2 调驱思路  58
  6.4 施工工艺优化  58-61
    6.4.1 调剖剂用量优化  58-59
    6.4.2 注入段塞次序优化  59-60
    6.4.3 注入速度  60
    6.4.4 注入压力的确定  60-61
  6.5 实施工作量  61-63
    6.5.1 典型井组分析(盘57—28井组)  61-62
    6.5.2 典型井组分析(盘59—28井组)  62-63
  6.6 效果评价  63-73
    6.6.1 盘古梁区块总体开发形势评价  63-64
    6.6.2 历年化学调驱效果评价  64-71
    6.6.3 油井效果  71
    6.6.4 开发指标  71
    6.6.5 水井实施效果评价  71-72
    6.6.6 效益评价  72-73
第七章 微裂缝孔隙型调剖体系研究  73-88
  7.1 问题的提出  73-74
  7.2 原因分析  74
  7.3 解决思路  74
  7.4 体系研究  74-86
    7.4.1 聚合物的筛选  74-76
    7.4.2 交联剂的筛选  76-77
    7.4.3 聚合物成胶性质的研究  77-79
    7.4.4 聚合物凝胶性能评价  79-82
    7.4.5 聚合物凝胶调剖性能评价  82-86
  7.5 室内研究结论  86-88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88-89
参考文献  89-9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1-92
详细摘要  92-112

相似论文

  1. 牛心坨油田聚合物驱油可行性研究,TE357.4
  2. GBEIBE油田油藏开发特征及提高采收率研究,P618.13
  3. 基于控制体积方法的离散裂缝网络模型流动模拟研究,TE319
  4. 大情字井油田调剖技术研究,TE357.4
  5. 基于非线性渗流的低渗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研究,P618.13
  6. 裂缝性油藏岩石力学特性及其对水力压裂起裂的影响研究,TE357.11
  7. 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多功能复合调驱技术研究,P618.13
  8. 深部调剖技术在科尔沁油田的研究及应用,TE357.6
  9. 朝55区块注采系统调整数值模拟研究,TE319
  10. 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研究,TE39
  11. 裂缝性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TE344
  12. 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酸压技术研究与应用,TE357.2
  13. 新站油田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开发动态与调整技术研究,TE348
  14. 裂缝性油藏压裂压力递减分析研究与应用,TE357.1
  15. 克拉玛依九区石炭系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试验方案研究,TE357.4
  16. 克拉玛依九区石炭系储层稠油油层改造技术研究,TE357
  17. 改进的天然裂缝性油藏三维三相模拟模型,TE319
  18. 酒泉盆地前陆冲断带油气聚集规律,P618.13
  19. 青西油藏渗流模型及注水可行性研究,TE357.6
  20. 裂缝性油藏渗吸开采数值模拟研究,TE319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石油、天然气工业 >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 采油工程 > 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 > 热力、混相、化学驱油(EOR,三次采油)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