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宋代赠妓词研究

作 者: 贺佳妍
导 师: 陈晓芬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赠妓词 歌妓 真实抒发 审己
分类号: I207.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83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词诞生于花间尊前,不管从对于词体的形成、创作和传播的作用上看,还是从对于词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影响上看,歌妓与词都天然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词作中,歌妓也经常成为文人们的表现对象,在赠妓词中更是如此,而词人围绕歌妓产生的娱乐行为、社交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心态,则成了赠妓词创作的直接动因。赠妓词在表现内容的丰富性、特点的新颖性等方面都显示出了一些独特性,它在宋词中所占的比例不小,很多词人都进行过赠妓词创作,赠妓题材的作品也一直经久不衰。但是,相对于此,历来对赠妓词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故而,对这一题材的词作的创作状况,以及深层意义的分析就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赠妓词中所表现的歌妓通常有一定文化素养或歌舞技艺,她们与文人墨客联系最为紧密,同时与宋词的创作和传播关系也最为密切。宋代歌妓根据其妓籍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官妓、市妓和家妓。这三类歌妓由于所处环境不尽相同,表现出的精神气质也有所差异,但是,她们大多容貌艳丽,技艺超群,尤其擅长词的演唱,有些甚至能够作词,这就使得词人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将她们视作知音人,加上身处道德约束相对较小的环境,在赠与她们的词作中自然而然地表现了个人的真实性情。而在与歌妓的交往中,他们不仅仅满足了自己的情感需要,有时也会对歌妓的身世遭际产生共鸣,在赠妓词的创作中加以抒发,甚至进而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由于文人的创作目的和对歌妓的情感、态度的差异,赠妓词也可分为几类,有轻慢、狎玩的,有表达相思、爱慕的,有寄托感慨的,当然也有纯粹的品题之作。但总体上看来,赠妓词主要以歌咏妓女们的美色、技艺为主,对其情感以及身处的环境的描写也很多。所选用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集中在感官上,与其外貌和技艺有关,另一类意象则包含有歌妓的心情和情感,这一类意象通常比较容易使人产生联想,让人觉得词中有所寄托。为了达到摇荡人心、满足声色之欢的效果,赠妓词大多篇短韵密,用词精致华丽,以适合现场演出的需要。总之,宋代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文人在特定背景下的心理趋向、审美观念,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就了赠妓词独特的个性。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6-7
Abstract  7-9
引言  9-12
第一章 宋代赠妓词的产生背景  12-21
  第一节 官妓——压一精神,出群标格  13-15
  第二节 市妓——花柳上、斗尖新  15-16
  第三节 家妓——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16-19
  第四节 总结  19-21
第二章 宋代赠妓词的创作状况  21-35
  第一节 赠妓词的叙写内容  21-27
  第二节 赠妓词所用意象  27-31
  第三节 赠妓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31-32
  第四节 总结  32-35
第三章 赠妓词的深层意义  35-51
  第一节 真——赠妓词的灵魂  35-41
  第二节 善——赠妓词的潜在规范  41-45
  第三节 审己——赠妓词的心理趋向  45-51
第四章 作家论  51-61
  第一节 赵彦端——但尊前随分,雅歌艳舞,尽成欢乐  51-53
  第二节 张炎——同是天涯流落人,此情烟水深  53-56
  第三节 苏轼——此花不与凡花比  56-61
附录  61-62
参考文献  62-63

相似论文

  1. 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J60-05
  2. 论欧阳修词中的女性形象,I207.23
  3. 元稹歌诗研究,I207.22
  4. 宋代音乐商品化研究,F729
  5. 宋词的女性主题,I207.23
  6. 论晏几道和他的《小山词》,I207.23
  7. 勾栏文化与元杂剧的繁荣,I207.3
  8. 柳永三论,I206.2
  9. 宋代歌妓与宋词的传播,I207.23
  10. 叶梦得及其词研究,I207.23
  11. 梦窗词修辞艺术研究,I207.23
  12. 朱淑真“断肠”愁研究,I207.23
  13. 刘辰翁须溪词初探,I207.23
  14. 苏轼黄州词论略,I207.23
  15. 刘基词研究,I207.23
  16. 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的苏轼贬谪词研究,I207.23
  17. 柳永秦观言情词比较,I207.23
  18. 纳兰性德诗词比较研究,I207.23
  19. 论苏轼词的自由性,I207.23
  20. 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婉约词之异同,I207.23
  21. 姜夔交游与创作考论,I207.23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