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吉姆爷》中吉姆的双重身份

作 者: 郝险峰
导 师: 张毓度
学 校: 四川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双重身份 基督教英雄 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代理人
分类号: I106.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2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约瑟夫?康拉德在《吉姆爷》一书中将主人公吉姆塑造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英雄形象。他虽然经受多次失败和挫折,仍然矢志不渝地追求基督教意义上的自我完善,直到最终以自我牺牲来达到他的基督教理想,并被帕图桑当地人尊称为“吉姆爷”。康拉德试图通过吉姆的经历来劝说人们注重社会道德,尤其是基督教道德。由于当时英国社会正处于帝国主义对外疯狂扩张和掠夺的时期,康拉德提倡注重道德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吉姆又同时被康拉德描述为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代理人。他为帝国主义贸易公司工作,用各种不光彩的手段奴役殖民地人民。康拉德把一个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代理人作为一个正面形象来推出,反映出他已经深受帝国主义殖民扩张思想的影响,尽管他的确意识到了殖民扩张的残酷性和不合理性。由于基督教提倡的道德与帝国扩张是根本对立的,吉姆的双重身份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随着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导致他陷入绝境,不得不以死作为解脱。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康拉德如何在吉姆身上体现出基督教英雄的形象,反映了小说提倡基督教道德精神的一面,从鼓励人们追求个人道德完美和不断完善自我的角度来看,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英国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这种以牺牲自我求得完美的<WP=7>耶稣式的人物是完全不存在的,他只是康拉德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产物。第二部分论述了吉姆作为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代理人即执行人的另一身份。他被一位典型的帝国主义者斯坦派往帕图桑,运用武力征服当地人,并与当地统治者联合,共同统治这一地区。吉姆这一系列行为是典型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特征。第三部分对前两部分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吉姆追求的道德完美是基于种族歧视和民族不平等之上,扎根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土壤中的,与其所处社会历史环境是相抵触的,因此在当时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吉姆的死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其双重身份之间矛盾不断激化的必然产物。康拉德没有真正看清这一点,只是借吉姆的死来塑造他的完美形象,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全文目录


Introduction  10-15
  1.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Joseph Conrad  10
  2.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Conrad's Lord Jim  10
  3. Summary of Lord Jim  10
  4. Short comment on Lord Jim  10-15
ChapterⅠJim as a Pious Christian Hero  15-26
  1. Jim's Christian family background  15-16
  2. Jim's first failure in his Christian belief in Patusan accident  16-18
  3. Giving prominence to Jim's pious Christian belief by comparison with Brierly  18-20
  4. Jim's second failure in another test by villain Brown  20-23
  5. Jim's final overcoming himself and confronting death as a Christian hero of self-integrity  23-26
Chapter Ⅱ Jim as an Imperialist Agent  26-34
  1. Similarities between Jim and Stein  26-29
  2. Use of weaponry and violence during the course of conquering  29-31
  3. Conspiring with native leaders to get a dominating position on local politics and commerce  31
  4. Take self as the owner of the local place  31-34
Chapter III Analysis of Jim's double Status  34-39
Conclusion  39-44
Notes  44
Bibliography  44-47

相似论文

  1. 伊迪丝·华顿《欢乐之家》的女性主义解读,I712.074
  2. 基于师生双重身份制的高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公司模式研究,J523.5-4
  3. 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改革的内部阻力研究,D630
  4. 埃莉诺·达克在《永恒的土地》中的双重身份,I611
  5. 市民时代的艺术浪子论托马斯·曼小说中的“艺术家困境”,I516.074
  6. 视觉分裂:关于传统美学中主体—从体的关系在视觉表现上缺失部分的假设,J201
  7. 带着双轭的行走者,I206.7
  8. 论《押沙龙,押沙龙!》的历史性与反历史性,I712
  9. 人物角色与身份定位,I712.074
  10. 国家作为民事主体的问题探讨,D913
  11. 在迁徙的路上—格非论,I206.7
  12. 双重文化身份的认同,I712.0747.240
  13. 贾斯汀·希尔和裘小龙笔下的中国形象,I106.4
  14. 《红楼梦》和《玉楼梦》人物形象对比分析,I106.4
  15. 在游离中寻求自我认同,I106.4
  16. 审美、信仰、消费的交错:奇幻小说接受效果分析,I106.4
  17. 《华文文学》对美欧澳华文文学的传播,I106
  18. 《诗经》和《圣经》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I106.2
  19. 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歌比较研究,I106.2
  20. 村上春树与余华、王小波作品反暴力意识比较研究,I106
  21. 中国武侠文学与日本武士文学比较研究,I10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世界文学 > 作品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