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音乐会建制的起源与形成研究

作 者: 胡晓玥
导 师: 杨燕迪
学 校: 上海音乐学院
专 业: 外国音乐史论
关键词: 中产阶级 预售联票音乐会 慈善音乐会 节目设置
分类号: J609.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317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公开音乐会是随着十七世纪中产阶级的兴起与壮大而出现在音乐史上的,是由音乐家专门为了音乐欣赏而进行的公开的表演。在此之前,音乐主要是作为教会仪式、庆典活动和宴饮娱乐的附属而存在。此后,音乐会建制历时四百多年,经历了起源与形成期、定型与发展期,一直发展而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本论文第一章着眼于音乐会史前史的研究,音乐会史前史经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两个时期。通过这两个时期的发展,音乐逐渐从宗教、庆典等社会活动中独立出来,并从音乐观念、音乐赞助人、音乐受众等方面为音乐会建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论文的第二章主要集中于音乐会的词源、整个音乐会建制的历史沿革及分期、音乐会的基本类型的研究。对于这些有关音乐会建制的一些具有全局意义的问题的深入了解是十分必要的。论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三、第四、第五章,它们是有关17、18世纪音乐会建制起源与形成时期的情况,以伦敦、巴黎、维也纳为参照点,分别研究该时期欧洲最重要的国家——英国、法国、德国(德语地区),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而形成音乐会建制在经营管理、曲目设置、音乐受众、音乐家生存状态等方面的不同。论文的第三章研究英国音乐会建制的形成。有史料记载的第一场音乐会最早诞生于英国,而且,英国音乐会建制的商业化操作最为显著。第四章是有关法国的内容。法国由于其国家政权对音乐艺术的集中化管理,使其音乐会生活显得井然有序。第五章是音乐会建制在德国的形成。德国由于拥有多个音乐会中心,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阶层广泛地分布于各地,他们积极的音乐活动对于音乐会建制的形成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维也纳由于是当时的“音乐之都”而被作为研究德国音乐会建制模式的典型代表。 本课题通过对以上有关音乐会建制的问题的研究,以音乐会建制为观察视角,得以重新认识音乐史。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音乐会建制绝对不是孤立于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它的起源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通过对音乐会建制起源与形成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分析英国音乐创作缺乏原创的原因,探讨法国的音乐文化对当时欧洲音乐会建制的影响力,分析交响音乐不断发展并成为音乐会节目设置的主体等问题。以此说明音乐会建制对音乐本身的反作用及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全文目录


摘 要  3-4
Abstract  4-8
绪言  8-12
第一章 音乐会史前史  12-19
  第一节 中世纪社会中的音乐  12-14
    一、教会音乐的功能  12-13
    二、世俗音乐的繁荣  13-14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社会音乐的变革  14-17
    一、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生活总貌  14-15
    二、宫廷音乐的日益重要  15-16
    三、中产阶级的音乐  16-17
  第三节 音乐会建制产生的土壤  17-19
    一、社会条件  17
    二、音乐本身的条件  17-19
第二章 音乐会建制概述  19-27
  第一节 词源  19-20
  第二节 音乐会建制的发展历程概述  20-22
    一、起源与形成期  20-21
    二、发展与定型期  21-22
    三、现代  22
  第三节 音乐会的类型  22-27
    一、演出的季节  23
    二、义演音乐会  23-25
    三、预售联票音乐会  25-27
第三章 音乐会建制在英国的形成  27-35
  第一节 英国模式形成的背景及其特征  27-29
    一、英国革命前后的音乐生活特征  27-28
    二、中产阶级的强大  28-29
    三、宗教的影响  29
    四、国民精神的影响  29
  第二节 英国音乐会建制的形成  29-35
    一、第一场公开音乐会  30-31
    二、业余音乐社团  31-32
    三、职业音乐会  32-33
    四、清唱剧音乐会  33-35
第四章 音乐会建制在法国的形成  35-44
  第一节 法国模式产生的背景  35-38
    一、法国宫廷文化对音乐生活的影响  35-36
    二、法国的音乐管理机构  36-37
    三、国家音乐机构与宫廷音乐机构  37-38
  第二节 圣灵音乐会  38-44
    一、巴黎繁荣的音乐生活  38-39
    二、圣灵音乐会的成立  39-40
    三、乐队与曲目  40-44
第五章 音乐会建制在德国的形成  44-53
  第一节 德国模式产生的特殊背景  44-47
    一、德国模式的特征  44-45
    二、政治上的分裂造成音乐文化的普及  45-46
    三、大学音乐社对德国音乐会建制的促进  46-47
  第二节 维也纳  47-53
    一、维也纳的优势  47-48
    二、维也纳音乐会建制的基本特征  48-49
    三、私人音乐会  49-50
    四、公开音乐会  50-51
    五、规范音乐会节目设置  51-53
结语  53-56
参考文献  56-59
  一、中文参考文献  56-57
  二、英文参考文献  57-59
后记  59

相似论文

  1. 中产阶级趣味与底层欲望再现修辞,F713.8
  2. 试论1780-1870年的英国主日学校,K561.4
  3. 1940-1970年美国西部及北部地区的黑人郊区化,K712
  4. 平民意识的觉醒,J832
  5. 约翰·菲尔德《夜曲》的研究,J624.1
  6. 两难的困境,I561
  7. 我国中产阶级消费时尚的社会学分析,C913.3
  8. 公交移动电视节目设置合理性的研究,G222
  9. 尴尬中的选择:维多利亚小说中下层中产阶级人物道德研究,I561
  10. 当代美国郊区生活方式及其对郊区家庭影响,D771.2
  11. 男性时尚杂志与消费主义研究,G239.2-F
  12. “欲望”与“枷锁”,I712
  13. 论自助精神对狄更斯小说中人物的双重影响,I561
  14. 对理查德·克劳斯《中国的钢琴与政治:中产阶级为西方音乐的抱负与奋斗》的译介和研究,J60-05
  15. 时代变换下的文学叙事,I207.42
  16. 十丈软红迷旧情——九十年代以来上海文学中的“怀旧热”现象研究,I206.7
  17. 中产阶级:现代法治的社会结构性支撑,D90-05
  18. 当代大众文化中的人格建设,G122
  19. 文化对于中国中产阶级品牌建设的影响,F273
  20. 从“维多利亚女性”到“新女性”,K712
  21. 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英雄”,I206.7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理论 > 音乐史 > 世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