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两周时期齐鲁两国聚落形态研究

作 者: 蔡超
导 师: 陈同滨;王力军
学 校: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专 业: 建筑历史与理论
关键词: 两周时期 聚落形态 齐国 鲁国 临淄 曲阜
分类号: TU-098.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253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保护文化遗产,是为了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因此,在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中,要对遗址进行“整体保护”,就必须对遗址的文物价值作出完整而准确的评估,这个过程也是整个工作的基础!为了精确把握历史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所有历史信息,本文从个案出发,试图探索一个对于大遗址的文物价值评估较为有效和可行的研究方法。周文化之演进在中国文明史上是一个极为关键和重要的时期,而齐、鲁两个诸侯国则在这段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从城市规划、考古和文献考据几方面出发,着重对两周时期齐、鲁两国的聚落形态形成、演进和发展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还探讨了这个演变过程对于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人口规模、生产方式、军事战争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临淄曲阜作为齐、鲁两国的都城,在两周时期的历史进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世纪末也都被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本文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对这两个大遗址的遗存情况进行了分类整理,旨在为两个故城的保护规划或其它保护工作的实践提供尽可能适当的参考。

全文目录


前言  8-10
绪论  10-17
  一、研究角度的选择  10-11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11-13
    1、时段选择  11-12
    2、地域选择  12-13
  三、相关研究成果辑录  13-15
  四、研究方法  15-17
第一章 渊源:西周以前海岱地区聚落形态演进综述  17-30
  一、大汶口文化后期  18-20
  二、龙山文化时期  20-27
    1、国家的形成  20-21
    2、早期城市  21-24
    3、“城市国家”聚落形态  24-25
    4、聚落单位之间的关系  25-27
  三、岳石文化时期  27-28
  四、商文化时期  28-29
  五、聚落形态演变之可能模式  29-30
第二章 两周时期齐国聚落形态之演进  30-55
  一、齐国地域范围的变迁综述  30-36
    1、西周初期齐国的地域范围  30-31
    2、西周晚期至战国早期齐国地域范围的变迁  31-35
    3、战国中、晚期齐国的地域范围  35-36
  二、西周早期的齐国聚落形态  36-44
    1、“营丘”地望考  36-43
    2、西周早期“营丘”之聚落形态  43-44
  三、西周晚期至战国早期的齐国聚落形态  44-51
    1、“临淄”大城的建造年代及建造者  45-46
    2、西周晚期至战国早期“临淄”大城的遗存状况  46-48
    3、“临淄”大城统一营建过程中的范围和规模问题  48-51
  四、战国中、晚期的齐国聚落形态  51-53
  五、齐国聚落形态的演进模式  53-55
第三章 两周时期鲁国聚落形态之演进  55-72
  一、鲁国地域范围的变迁综述  55-57
  二、西周早、中期的鲁曲阜聚落形态  57-63
    1、正式定都“曲阜”的时间及地望  57-58
    2、“曲阜”的地理位置  58-60
    3、西周早、中期“曲阜”的遗存状况  60-61
    4、小结  61-63
  三、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鲁曲阜聚落形态  63-69
    1、“曲阜”城垣的营建年代  63-64
    2、“曲阜”统一营建过程中的相关遗存  64-66
    3、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城内的其他相关遗存  66-68
    4、小结  68-69
  四、战国时期的鲁曲阜聚落形态  69-70
  五、鲁曲阜聚落形态的演进模式  70-72
第四章 两周时期聚落形态的人口测算和社会关系问题  72-92
  一、两周时期齐鲁两国人口测算问题  72-82
    1、人口测算的方法  72-73
    2、齐国人口规模估测  73-78
    3、鲁国人口规模估测  78-79
    4、战国时期华夏地区人口总数估测  79-82
  二、两周时期聚落形态的社会关系问题  82-92
    1、天人关系  82-84
    2、人地关系  84-89
    3、人人关系  89-92
第五章 齐鲁两国聚落形态之比较  92-95
  一、演变模式的比较  92-93
  二、社会关系的比较  93-95
第六章 聚落形态中不同聚落单位之间的关系  95-102
  一、西周早期诸侯国的“国野”(“都鄙”)之制  95-97
    1、“国”与“野”  95-96
    2、“国”与“野”的居民构成  96-97
  二、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国都”和“采邑”二级结构  97-98
    1、“国都”和“采邑”的二级结构  97
    2、“大都耦国”现象  97-98
  三、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的三级结构城镇体系  98-102
    1、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城市  98-99
    2、行政战略中心城市  99-100
    3、三级结构城镇体系  100-102
第七章 传承:秦汉国家聚落形态  102-107
  一、郡县制的缘起  102-104
    1、县的出现及其特点和规模  102-103
    2、郡的出现及其特点和规模  103
    3、郡县合一  103-104
  二、秦统一后海岱地区的郡县设置  104
  三、汉初最终形成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度  104-105
  四、秦汉郡县制度的特点  105-107
参考文献  107-112
图片索引  112-113
表格索引  113-114
后记  114

相似论文

  1. 古村诺邓的聚落探析,TU982.29
  2. 曲阜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F592.7
  3. 陶寺文化研究,K878
  4. 春秋晚期鲁国家臣叛主问题研究,K225
  5. 曲阜鲁能儒家文化主题酒店定位与运营研究,F719.2
  6. 试论春秋时期的晋齐关系,K225
  7. 从《诗经》入手解读齐国公主的悲剧命运,I207.22
  8. 济南泉水聚落形态特征的保护与更新,TU984.114
  9.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研究,K878
  10. 汉代齐国研究,K234.1
  11. “鲁哀公问孔子”文献综合研究,K225
  12. 人类学视野下的家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TU-024
  13. 社会结构因素影响下乡村聚落形态初探,TU982
  14. 吴堡窑洞古城聚落形态的研究与保护,K928.5
  15. 沂源东安故城调查与浮来、盖邑考略,K878
  16. 淄博地区古代玻璃历史发展的研究,TQ171.1-09
  17. 论春秋时期齐国君权与卿权的斗争,K225
  18. 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分析,K872
  19. 陕西华县韩凹村乡村聚落形态结构演变初探,TU984.2
  20. 城固县上元观古镇聚落形态演变初探,TU984.2
  21. 豫东南皖西圩子聚落的形态构成与保护更新,TU-87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理论 > 建筑史 > 专史 > 城市(镇)建筑发展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