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水葫芦富集砷的形态研究

作 者: 黄星炫
导 师: 张皓东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环境科学
关键词: 水葫芦  富集 分子形态
分类号: X17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国内外对的深入研究,水葫芦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富集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强繁殖能力是水葫芦的一大特性,利用其生物量大和漂浮的特点来去除滇池水体中的重金属能达到去除量大和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的良好效果。滇池受到等重金属的污染较为严重,通过“疯长”的水葫芦进行富集去除是一个可行有效的方法,本文研究砷在水葫芦中的富集形态,为研究水葫芦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通过实验分析得出了水葫芦对重金属(砷)的富集量及富集形态。把滇池水葫芦分别置于1.0 mg/L(As3+)的溶液中进行培植后,对其根、茎、叶分别预处理后用80%乙醇,去离子水,lmol/L氯化钠溶液,2%乙酸,0.6mol/L盐酸逐级提取,对提取液及提取残渣的消解液进行ICP-MS分析,测定砷离子在水葫芦各个部位的富集量,用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其富集形态。实验结果表明,砷离子以不同形态存在,对砷的富集形态130种以上;通过紫外光谱分析得出水葫芦富集砷的形态以聚糖、苯醌、萘醌、烯醇、苯环及羟基等基团为主,重金属螯合物有草酸、组氨酸、苹果酸、柠檬酸及谷胱甘肽等小分子物质和金属硫蛋白、植物络合素、金属结合体及金属结合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结论为①实验分析得出水葫芦根、茎、叶确实对砷具有富集作用,且结果显示富集量并不依逐级提取而递减,证明其富集形态存在相异性,为HPLC-MS和紫外分析提供了依据。②HPLC-MS和紫外分析得出水葫芦富集砷的富集形态多样;富集形态的分析为砷在富营养化水中的除去和水葫芦中的富集再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第一章 绪论  7-11
  1.1 国内外现状  7-9
  1.2 目的与意义  9-10
  1.3 创新点  10-11
第二章 实验方法的选择与软件简介  11-18
  2.1 实验方法的选择  11-12
  2.2 仪器简介  12
  2.3 软件简介  12-18
第三章 实验与ICP-MS分析  18-20
  3.1 材料和方法  18-19
  3.2 ICP-MS分析  19-20
第四章 富集形态初步分析  20-66
  4.1 分析样品的选择  20
  4.2 分析方法  20-21
  4.3 HPLC-MS分析结果  21-52
  4.4 紫外分析  52-63
  4.5 讨论  63-66
第五章 结论  66-68
  5.1 分析结论  66
  5.2 展望  66-68
致谢  68-69
参考文献  69-78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78

相似论文

  1. 乙草胺降解株Y3B-1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X172
  2. 复合污染下大薸和凤眼莲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特征,X173
  3. (羟基)氧化铁的制备研究及在饮用水中除砷的应用,O614.811
  4. 碱熔法从玻纤工业废料中回收富集铂、铑金属的研究,X781.5
  5. 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区砷污染地球化学研究,X50
  6. 硅、硫对水稻砷吸收、积累的影响机制研究,S511
  7. 水葫芦对浮游动物群落及部分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分析,X174
  8. 氯氟吡氧乙酸与莱茵衣藻的相互作用,S482.4
  9. 镉、铬及铅在日本无刺楤木中积累、分配及其对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S792
  10. 龙葵和小飞蓬耐锰性及富集作用的研究,X173
  11. 不同类型土壤中镍的生物富集特性及其对蚯蚓的毒性效应,X131.3
  12. 三种蓼科植物对水分胁迫和污染物暴露的响应,Q945.78
  13. 碳纳米材料在痕量元素分离富集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TB383.1
  14. 发芽大豆多肽富集工艺及富肽豆乳开发研究,TS214.2
  15. 不同退化程度喀斯特生态系统中根际土壤的养分变化特征,S158
  16. 绿茶提取物EGCG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机理研究,R285
  17. 麦胚抗菌肽富集与分离纯化技术研究,TQ936.16
  18. 化学与生物成因施氏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对水中As(Ⅲ)吸附去除效果的研究,X703
  19. 万胜化风丹的急性肝肾毒性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R285.5
  20. 乡镇生活污水水体高效菌株筛选及其降解能力的研究,X703
  21. 姬塬油田长6油藏储层评价及开发技术政策研究,P618.13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植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