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孟子论心》论瑞恰慈的跨文化解读策略

作 者: 张蓓
导 师: 周荣胜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瑞恰慈 孟子 语义分析 符号情境 多重定义法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6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I.A.瑞恰慈(I.A.Richards,1893-1979)是英国重要的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他的语义理论对欧美的文学批评尤其是新批评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孟子论心》一书中,瑞恰慈运用语义分析理论重新解读了孟子的心论,从而为促进中西方理解作出了可贵的尝试。但目前国内对这本书还少有研究。本文试图以《意义为意义》为切入点,对瑞恰慈的语义分析理论作一梳理,进而探究瑞恰慈是如何运用这种语义分析法分析《孟子》的,他所理解的《孟子》的语言特征和思想特征是怎样的。最后我们试图在翻译学和解释学理论的观照下,讨论《孟子论心》的方法论价值及其局限。希望为我们多方面理解中国传统和中国文学提供一种可资利用的方法角度。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引言:介绍瑞恰慈与中国的渊源关系及《孟子论心》的成书过程、研究现状。第一部分:归纳瑞恰慈的语义分析模式。这部分主要围绕《意义之意义》对瑞恰慈的语义理论作一番简单梳理。阐述其语义分析模式是以语言的多功能划分为前提,以符号情境理论为原则,以多重定义为操作模式展开,在此基础上强调语义理论是《孟子论心》的理论根据。第二部分:《孟子论心》中的跨文化解读。这部分以孟子的心性论为核心,阐述瑞恰慈是如何运用他的多重定义法分析孟子的语言特征、情感功能及心、性等概念的。以期挖掘“他者”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及思想特征。第三部分:对《孟子论心》进行反思。这部分主要从理论层面反思《孟子论心》的方法论价值,分析其可行性和不足之处,探索语义批评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希望为解读中国文化和文学开辟一个新的角度。结语:对各章观点作总结陈述,申明研究《孟子论心》的价值所在。

全文目录


中 文 摘 要  4-5
Abstract  5-7
引言  7-11
第一章 以《意义之意义》为例论语义分析模式  11-22
  第一节 语言的多重功能和多义性  11-14
  第二节 符号情境-解释一般符号的途径  14-19
  第三节 定义理论  19-22
第二章 语义分析模式观照下的《孟子论心》  22-38
  第一节 不区分-《孟子》语言的结构与活动方式  22-27
  第二节 好的劝说而不是坏的推理-《孟子》语言的情感功能  27-31
  第三节 符号情境与“心”“性”等概念  31-38
第三章 对《孟子论心》的反思  38-47
  第一节 跨文化理解的技术  38-44
  第二节 语义批评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启示  44-47
结语  47-49
参考文献  49-53
致谢  53

相似论文

  1. 孟子人性思想与我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B222
  2.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学研究,G633.3
  3. 主观题自动评分技术研究,TP391.1
  4. 孟子思想的内在超越性,B222.5
  5. 图像/视频中自动人脸替换研究,TP391.41
  6. 基于ML_pLSA模型和特征包算法的目标识别方法,TP391.41
  7. 基于语义分析的文本挖掘研究,TP391.1
  8.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比较,B82-051
  9. 由外在之礼到内在之礼,B222.5
  10. 地理编码引擎的设计与实现,P208
  11. 建筑图中有限自然语言的分析与理解的研究,TU204
  12. 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学习,H36
  13. “礼”和“礼”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H13
  14. 孟子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G641
  15. 局部描述特征结合概率潜在语义模型的场景分类技术研究,TP391.41
  16. 数学表达式结构分析的后处理研究,TP391.4
  17. 基于方证的症状与证素关系的量化分析研究,R241
  18. 孟子的仁政学说及其当代价值,B222.5
  19. 黄宗羲《孟子师说》思想研究,B249.3
  20. 孟子“义”思想研究,B222.5
  21. 孟子游历考,K225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