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需求的制度分析

作 者: 郑芳
导 师: 唐鸣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科学社会主义
关键词: 农村公共品 供给制度 税费改革 制度创新 需求表达机制
分类号: F32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40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二元结构鲜明的国家,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差距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从8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先后8次发布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一号文件”,2006年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这一政策的落实首要的就是重建、新建农村的公共品,特别是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公共品,为此,中央拨付了巨额的转移支付资金。 如何将中央政府对于“三农”的巨额转移支付最好地利用,使之产生最大的效益呢?这就需要制度的保障。本文以中部传统农区为考察对象,试图从分析原有的公共品供给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出发,寻找帕累托改进的途径,在以需求为导向配置供给的同时实现公共制度的3“E”(经济、效率、效益)目标。文中既有历史的追溯,也有现实的比较;既进行了规范的理论分析,又采用了大量的实证材料以资佐证。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介绍概念的界定、选题的意义、调查地点和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阐述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变迁。税费改革前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决策机制、资金安排、成本分摊、生产以及监督管理的制度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压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第三部分是对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面临的困境和矛盾的思考。税费改革给供给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而原有的决策和成本分摊机制下农民对自身真实的需求意愿选择了隐藏,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文章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也概括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别国经验。第四部分对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论证了地区差异、个体差异的存在,本文尝试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机制。第五部分对供给如何满足需求进行了分析,就其过程中的困惑、现实难题、政府定位做了剖析。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总结全文的同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5
Abstract  5-9
一、引言  9-13
  (一) 概念界定  9
  (二) 选题的意义  9-10
  (三) 调查地点和研究方法  10-11
  (四) 研究现状  11-13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变迁  13-24
  (一) 税费改革之前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制度  13-17
    1、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的公共品供给制度  13-14
    2、改革开放—税费改革时期,我国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  14-17
  (二) 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制度  17-24
    1、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来源的制度创新  18-19
    2、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机制的制度创新  19-22
    3、取消农业税后,政府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上的转移支付  22-24
三、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现实困境和思考  24-32
  (一) 税费改革后,公共品充分供给的困境和制度缺失  24-29
    1、乡镇负债过多,赤字财政影响公共品供给能力  24-26
    2、农民在一些公共品供给上面临“囚徒困境”  26-27
    3、乡镇企业的发展困境影响公共品供给  27-28
    4、上级转移支付的争取和使用过程的恶性“路径依赖”  28-29
  (二) 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的借鉴  29-32
    1、欧美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建设  29-30
    2、日本的“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  30-31
    3、韩国的“新乡村运动”  31-32
四、农村公共品需求的调查分析比较  32-38
  (一) 农村公共品需求的地区比较  32-34
    1、传统农区的经济总体较落后,需求层次较低  33
    2、对水利重视不够,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  33
    3、不同地区对劳务输出、培训的要求有很大不同  33-34
    4、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治安成为重要需求  34
    5、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和需求还存在差距  34
  (二) 公共品需求的个体差异比较  34-36
  (三) 建立和完善需求表达机制  36-38
五、农村公共品供给与需求矛盾分析  38-44
  (一)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需求存在的矛盾  38-39
    1、农村公共品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失衡  38
    2、农村公共品供给与需求的数量差距  38-39
  (二) 农村公共品供给满足需求过程中的困惑  39-41
    1、偏向穷人的需求还是偏向富人的需求  39
    2、转移支付制度中的不合理方面  39-40
    3、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冲突  40-41
  (三) 基层政府角色定位的苦恼  41-44
    1、基层政府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41-42
    2、基层政府行政命令的工作模式  42
    3、基层政府的全能型定位  42-44
六、结论  44-46
  (一)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秩序应以农民的需求偏好为依据,辅以政府的宏观指导  44
  (二) 加强农村民主自治建设,扶持能代表农民意愿的团体  44-45
  (三) 培植农民的公民意识,加强对基层政府行政行为的民主监督  45
  (四) 从制度上保证农民对农村事务的决策权  45-46
参考文献  46-48
后记  48

相似论文

  1. 破解城乡结合部地区二元管理体制难题,D630
  2. 行政生态与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D630
  3. 论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创新,G647.38
  4. 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创新,D625
  5.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研究,F832.51
  6. 基于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新余市农村公共品供给研究,F327
  7.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统筹解决我国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D616
  8. 公共治理视野下我国公益事业管办分离改革研究,D630
  9. 文化贸易与我国对外文化交往的制度创新,G124
  10. 我国新时期共同富裕思想研究,F124.7
  11. 成品油税费改革后二级收费公路养护的政府服务系统构建,F812.42;U418
  12. 后农业税时期村委会分担公共行政职能的研究,D422.6
  13. 制度创新理念下的社会组织发展实证研究,D632
  14.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学习型政府构建,F091.349
  15. 我国廉租住房制度创新研究,F293.3
  16. 长沙县产业发展问题研究,F127
  17. 非公有制人工商品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创新研究,F326.2
  18. 文化产业发展中制度创新研究,G124
  19. 汽车税费改革法律问题研究,F812.42
  20. 终身教育视角下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的研究,G726.9
  21. 中国报业集团管理体制改革研究,G219.2-F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