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

作 者: 陈志宇
导 师: 文道贵
学 校: 武汉理工大学
专 业: 中共党史
关键词: 非公有制经济 新社会阶层 政治参与 执政能力 长效机制
分类号: D66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537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80年前,毛泽东撰写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深刻揭示了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及其相互关系,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今天,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以私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利益格局正在重新构建,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其中,突出地表现为“我国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既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了我党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上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对非公有制经济在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从经济、法律等方面确立了他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而我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在客观上也为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基础,使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在各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不相和谐的一面,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形成了新的挑战和考验。本文在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特点、社会属性和依据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现状与特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产生的效应从总体上看是正面的、积极的。因此,构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长效机制既是执政党面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现状与特点所作出的必然反应,也是党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其执政合法性基础的需要,有利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社会稳定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全文目录


前言  8-10
第1章 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及其社会属性  10-17
  1.1 新社会阶层的形成  10-13
    1.1.1 经济因素  10-12
    1.1.2 政治因素  12-13
  1.2 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属性  13-17
    1.2.1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3-14
    1.2.2 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4-17
第2章 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依据和特点  17-28
  2.1 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依据  17-19
    2.1.1 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理论依据  17-18
    2.1.2 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法律依据  18
    2.1.3 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现实依据  18-19
  2.2 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与特点  19-26
  2.3 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26-28
第3章 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效应  28-39
  3.1 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8-29
  3.2 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29-30
  3.3 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推动了正常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30-32
  3.4 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  32-35
    3.4.1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32-33
    3.4.2 巩固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  33-35
  3.5 有利于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5-39
    3.5.1 新社会阶层是“合理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5-36
    3.5.2 有效调节新社会阶层同其他阶层的关系  36-39
第4章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长效机制  39-48
  4.1 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加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政治参与渠道  40-44
    4.1.1 加强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  40-42
    4.1.2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政治参与渠道  42-44
  4.2 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环境保障: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44-46
  4.3 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文化保障: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  46-48
结束语  48-49
致谢  49-50
参考文献  50-5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53

相似论文

  1. 村民自治背景下妇女政治参与研究,D442.6
  2. 网络问政视野下我国政府治理优化研究,D630
  3. 网络政治参与分析,D621.5
  4. 论农民政治参与冷漠对村民自治目标实现的影响,D422.6
  5. 现阶段青年农民工政治心理研究,D412.6
  6. 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G641
  7. 新社会阶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D61
  8. 政府转型中的人大监督研究,D622
  9. 网络执政兴起原因探析,D630
  10. 中共执政党驾驭市场经济能力问题研究,F123.9
  11. 试论基督教右翼的政治参与路径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B978
  12. 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分析,D630;G206
  13. 我国民间组织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621.5
  14. 网络民主中的公民政治参与探析,D621.5
  15. 党的新社会阶层政策研究,D663
  16. 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路径整合研究,D613
  17.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621.5
  18.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干部队伍素质研究,D262.3
  19. 新时期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D442.6
  20. 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机制与对策,D630
  21. 公共政策中的公民网络参与研究,D621.5;G20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 > 阶级、阶层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