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萨特想象理论的美学意蕴

作 者: 赵焕卓
导 师: 张奎志
学 校: 黑龙江大学
专 业: 美学
关键词: 萨特 自由哲学 想象理论 艺术创作论 文学介入观
分类号: B83-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让·保罗·萨特是西方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其存在主义哲学所倡导的自由观和人道主义精神,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全世界的人们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在哲学上,萨特从现象学出发,将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力重新交还给人和他的自由意志。人的本质就是自由,也因此成为了与自在世界相区分的自为的存在。在萨特看来人的意识并不只是被动的反应现实世界,还可以主动地实现否定与超越,而自由意识的对象也往往是虚无和不在场的存在。由此,萨特从存在主义的自由理论出发,在审美世界中将想象抬高到了空前的高度。他首先对以往想象理论进行了批判,并归纳出了想象本质上作为一种自由意识的四个特点:意向性、假象性、否定性和自发性,进而完全与知觉区分开来。在明确了想象的性质和特征之后,萨特逐渐开始将他美学的卷轴打开,将其与想象密不可分的有关美学各方面的观点逐一罗列出来。他首先肯定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美的,所谓自然美与社会美的说法在他看来是荒谬的,他认为真正的美只存在于艺术世界中,而创作者和欣赏者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才能真正把握到美,获得审美享受。可以说,萨特以自由和想象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并不是以客观的现实世界为根据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萨特关于美的观点是脱离实际的,事实上萨特在后期勇敢地对自身理论进行了修正,利用文学主动介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揭示现实、超越现实、改造现实。这种理论上的转变表面上看是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而事实上却是有其内在逻辑的。在本文中我们将以萨特的想象理论作为切入点,对其自由哲学、美学观点、艺术创作论、审美接受理论、文学本体论、文学介入观以及前后期理论的微妙转变进行关照,进而对萨特美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7
绪论  7-12
第一章 想象本质论  12-26
  第一节 萨特自由哲学  12-15
    一、人的本质就是自由  12-13
    二、自由的绝对性  13-14
    三、自由与责任  14-15
  第二节 萨特对之前想象理论的批判  15-18
  第三节 想象与知觉  18-21
  第四节 想象的性质  21-24
    一、意向性  21-22
    二、假象性  22-23
    三、否定性  23
    四、自发性  23-24
  本章小结  24-26
第二章 想象的美学含义  26-38
  第一节 美的本质——美来自想象  26-29
  第二节 美的特征——假象的揭示  29-32
  第三节 美的责任——审美与道德  32-34
  第四节 美的显现——艺术创作论  34-36
  本章小结  36-38
第三章 想象与文学  38-53
  第一节 审美阅读中的想象  38-43
    一、想象造就读者  38-40
    二、想象成就作品  40-43
  第二节 介入文学的内涵  43-48
    一、写什么  44-45
    二、为什么写作  45-46
    三、写给谁看  46-47
    四、我们是谁  47-48
  第三节 从想象到介入的转变  48-53
结语  53-55
参考文献  55-59
致谢  59-60

相似论文

  1. 《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存在主义解读,I712.074
  2. 挣脱精神的枷锁,I561.074
  3. 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研究,B26
  4. 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A811
  5. 雅斯贝尔斯的自由观,B516.53
  6. 论柯勒律治的想象理论,I561
  7. 论萨特存在主义的文学观,I565
  8. 罗斯金美学思想研究,J01
  9. 萨特自由观研究,B565.53
  10. 德尔萨特表情体系及其对舞蹈教育的启示,J705
  11. 萨特社会集团理论的存在主义本质,B565
  12. 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I206.6
  13. 萨特文学中的人学意蕴,I565
  14. 萨特诗学选择观念研究,I565
  15. 萨特伦理两难问题研究,B82
  16. 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B83-06
  17. 萨特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存在”探询,I206.09
  18. 萨特戏剧的情境研究,I565
  19. 萨特的叙事之旅,I565
  20. 马克思自由观与萨特自由观比较,B565.53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美学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