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

作 者: 史晓雷
导 师: 陈敬全
学 校: 东华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科学传播 演变研究 内部交流 科学普及 公众理解科学
分类号: G30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618次
引 用: 1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前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表现为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直接取决于该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与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相关,而公众科学素养水平高低直接取决于科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广义而言,科学传播是指科学知识在社会公众中的交流与共享。从狭义上讲,科学传播等同于我们一般而言的科学普及,即由科学知识产生的主体——科学共同体、科学传播的专职人员利用各种手段(比如大众媒体)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过程。根据参与的主体和受众不同,科学传播又可分为科学共同体的专业交流、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三种形态。国内学者对科学传播演变所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以来的时段,而且重点在于阐述科学传播模式的演变上。本文试图理顺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传播的演变历程,重点分析各个阶段在传播主体、方式、理念上发生的变化,并利用科学社会学的知识梳理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本文大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正文的第一章,主要界定了科学传播的概念并解释了科学传播演变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包括正文的第二、三、四章,划分了科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内部交流”、“科学普及”和“公众理解科学”并分析了其演变动因和各自的典型特征。第三部分为正文的第五章,主要分析了自“西学东渐”以来我国科学传播的演变历程以及当前我国科学传播面临的几个问题,比如有关“科学主义”的争论、反对伪科学等。

全文目录


1 前言  11-16
  1.1 什么是科学传播  11-12
  1.2 科学传播包括哪些内容  12-13
  1.3 科学传播演变研究的可行性及意义  13-15
    1.3.1 科学传播演变研究的可行性  13-14
    1.3.2 科学传播演变研究的意义  14-15
  注释  15-16
2 内部交流阶段(文艺复兴—19世纪上半叶)  16-24
  2.1 时代背景  16-17
  2.2 内部交流出现的条件  17-19
    2.2.1 科学家角色的出现  17-18
    2.2.2 科学学院(会)的创立  18-19
  2.3 内部交流活动  19-21
    2.3.1 科学社团内部交流  19-20
    2.3.2 科学教育  20
    2.3.3 文献传播  20-21
  2.4 内部交流的动因和特征  21-22
  注释  22-24
3 科学普及时代(19世纪上半叶—20世纪70年代末)  24-31
  3.1 从内部交流走向科学普及  24-25
  3.2 科学普及的新特征  25-28
    3.2.1 专业学会蓬勃而起  25
    3.2.2 科学期刊大量涌现  25-26
    3.2.3 科学走向大众  26-28
  3.3 科普理论的初步形成  28-29
  注释  29-31
4 公众理解科学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31-44
  4.1 公众理解科学兴起的背景  31-33
    4.1.1 哲学背景  31-32
    4.1.2 社会背景  32-33
  4.2 “公众理解科学”理论  33-36
    4.2.1 理论提出  33-34
    4.2.2 科学面临的“信任危机”  34-36
  4.3 公众理解科学的崭新特征  36-40
    4.3.1 传播方式的变革  36
    4.3.2 传播内容的变革  36-37
    4.3.3 科学共同体与大众媒体的合作  37
    4.3.4 政府的积极参与  37-40
  4.4 公众理解科学的实践活动  40-42
    4.4.1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兴起  40-41
    4.4.2 美国的“2061计划”  41-42
  注释  42-44
5 我国科学传播的演变及几个问题  44-59
  5.1 我国科学传播的演变  44-49
    5.1.1 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  44-45
    5.1.2 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  45-46
    5.1.3 从新文化运动到科学建制化  46-47
    5.1.4 新中国的科学普及  47-48
    5.1.5 引入“公众理解科学”概念  48-49
  5.2 当前我国科学传播的特征  49
  5.3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困境  49-50
  5.4 当前我国科学传播面临的几个问题  50-57
    5.4.1 如何看待有关“科学主义”的争论  50-52
    5.4.2 反对伪科学  52-56
    5.4.3 西方科普市场运作化对我国的启示  56-57
  注释  57-59
6 结束语  59-60
参考文献  60-6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3-64
致谢  64

相似论文

  1. 中译本《西洋科学史》初探,N091-5
  2. 网络时代科学传播在公共事件中的传播特点及影响研究,G301
  3. 从《天使与魔鬼》的科学传播影响透视科学形象重塑,B91
  4. 新媒体艺术在科普中的应用研究,G315
  5. 我国高校博物馆科普功能研究,G269.2
  6. 中高端科普图书市场受众调查,G235
  7. 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科普公共政策研究,G322
  8. 对卡尔·萨根科学传播活动的研究,G327.12
  9. 转基因稻米媒介事件的传播学分析,G206
  10. 城市社区科学传播系统模式研究,G301
  11. 科学幻想画的视觉文化及其科学传播研究,J205
  12. 论《遐迩贯珍》的科学传播,G219.29
  13. 科学松鼠会传播要素及模式研究,G301
  14. 科学传播问题研究,G206
  15. 唐代三省制度演变研究,K242
  16. 对《弗兰肯斯坦》及其作者玛丽·雪莱的科学传播与社会性别研究,I561.074
  17. 新中国科学传播视野下的《十万个为什么》探究,N49
  18. 突发性灾难事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讨,G206
  19. 科学传播理论视野下的科学博客研究,G206
  20. 晚清民初无线电报技术经由期刊在中国的传播,F621
  21. 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的受众研究,G206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科学、科学研究 > 科学研究理论 > 科学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