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解构美国主要新闻报纸中的中国女性形象,1998-2005

作 者: 庞琴
导 师: 孙有中
学 校: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专 业: 美国社会文化研究
关键词: 美国主要新闻报纸 中国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角度 反共意识形态 民族中心主义
分类号: G17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82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在美国新闻媒体中的形象一直是中美两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但是大部分研究针对中国的整体形象或者美国媒体对某些具体事件的报道,对于中国某一特定群体在美国新闻媒体中的形象的研究却很少。而中国各种群体在美国媒体中的形象是美国公众形成对中国的印象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深入地研究美国媒体对中国特定群体,尤其是对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女性群体的报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深入研究美国新闻报纸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展示了中国女性在美国新闻报纸中的基本形象,揭示了美国新闻报纸报道中国女性所采用的两个主要的模式化形象,并从试图从女性主义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探索出现这些模式化形象的根源。本研究抽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达拉斯晨报》从1998年1月1日到2005年6月30日中的151篇与中国女性相关的新闻报道,从中获得162个女性形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全文包含定量分析和两个专题研究。定量分析部分不仅对新闻中的中国女性形象,还对中国政府和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形象进行统计分析。两个专题研究分别研究女性受害者的形象和女性英雄的形象; 在对这些形象进行分类描述并对这两组形象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解析的同时,还对相关的新闻报道从意识形态角度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首先,中国女性在美国媒体中的总体形象是:就年龄和地区分布而言,年轻女性和农村女性较其他类型的女性更受关注。女性的整体形象未能公正地反映中国女性的真实面貌。女性多出现在和中国社会文化相关的报道中,而且以受害者形象居多。此外,大部分形象都包含“被动”,“软弱”的特征; 作者对她们的态度最常见的是同情和赞赏,而且新闻中经常出现对她们的家庭的介绍。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化的形象是“受害者”和“女英雄”的形象。第二,对“受害者形象”和“女性英雄形象”的所做的专题研究发现:与“受害者形象”相关的报道未能反映中国女性对社会的贡献,且大部分与女性相关的话题都局限在有关婚姻,家庭和生育等领域。大部分“受害者形象”都被定型为“软弱,被动,依赖,和以家庭为中心”。而“女性英雄”的形象也常常具有强烈的女性特征,而且她们的婚姻和家庭也在新闻中被过分的强调。第三,通过对中国政府和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形象的定量分析发现中国政府和美

全文目录


1. Introduction  12-18
  1.1 Scope and Purpose of the Study  12-13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1.3 Literature Review  13-16
  1.4 Outline of the Study  16-17
  1.5 Research Questions  17-18
2.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18-49
  2.1 Methodology  18-23
  2.2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23-46
  2.3 Summary  46-49
3. Case Study I: The Victim Image  49-76
  3.1 An Overall Picture of the Victim Image  49-59
  3.2 Image Analysis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59-64
  3.3 Discourse Analysis from the Ideological Perspective  64-74
  3.4 Summary  74-76
4. Case Study II: The Heroine Image  76-90
  4.1 An Overall Picture of the Heroine Image  76-79
  4.2 Image Analysis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79-81
  4.3 Discourse Analysis from the Ideological Perspective  81-88
  4.4 Summary  88-90
5. Conclusions  90-95
  5.1 Summary of Findings  90-93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93-94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94-95
References  95-98
Appendix 1 Coding Sheet  98-104

相似论文

  1. 交际距离理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适用性研究,H0-05
  2. 商业银行原产地形象与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F832.2
  3.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I313
  4. 关于汉语环境下法语跨文化教学中的模式固见问题,H32
  5. 原产地形象对感知服务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F224
  6. 仇日情结对中国80后消费者的影响研究,F713.55
  7. 品牌来源国形象与功能属性对手机品牌态度影响的实证研究,F426.6
  8. 跨文化交际中的过分适应研究,H059
  9. 消费者对不同原产地汽车品牌的态度研究,F426.471
  10. 基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的个人电脑市场细分研究,F426.6
  11.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Relativism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s,C912.3
  12. 小布什政府新保守主义外交及其对中国和朝鲜的影响,D871.2
  13. 文化—交际无形的屏障,I565.074
  14. 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F224
  15. 美国文化外交的发展及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启示,G171.2;G122
  16. 芭比之梦,G171.2
  17. “NCLB法案”:与美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悖论,G171.2
  18. 加拿大追求文化主权的坚定性,G171.1
  19. 从文化视角对布什主义的剖析,G171.2
  20. 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悖论—平等与歧视,G171.2
  21. 美国阿米什文化的生态主义解读,G171.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