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

作 者: 梁湄
导 师: 王桂林
学 校: 重庆师范大学
专 业: 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名义就业 有效就业 就业弹性
分类号: F249.21;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820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就业压力却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是否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就业增长?本文首先利用1978年至2003年的有关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的关系作了分析:根据有关计量经济学理论,对数据作了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用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测算出名义就业弹性,并对检验结果和就业弹性测算结果作了原因解析,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名义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即我国的经济增长没有促进名义就业的增长,我国的名义就业弹性自1990年以来呈下降趋势,其原因除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失衡、体制转轨和利率政策外,还有由于统计的原因使得真实的就业增长被低估。接着本文在考虑隐性就业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的关系也作了分析,认为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增长互为格兰杰原因,即经济增长促进了有效就业的增长,有效就业增长也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有效就业弹性还相当低。然后本文又对各产业以及各产业内各行业的就业弹性也作了测算。最后,依据本文所得的结论,从就业优先、产业结构、就业模式、解决统计口径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文献基础和近期研究综述。第二部分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名义就业作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并作了名义就业弹性的测算,对我国名义就业弹性的变动趋势作了原因解析。第三部分对我国经济增长和有效就业做了格兰杰检验,得出两者互为格兰杰原因,即经济增长促进了有效就业的增长,有效就业增长也促进了经济增长。测算的有效就业弹性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第四部分测算各产业以及各产业内各行业的就业弹性。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最小且为负值,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居中,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大,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对于其内部的就业增长具有较大的潜力。第五部分为对策建议,主要从就业优先、产业结构、就业模式,解决统计口径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运用生产函数法直接计算我国有效就业人数,而没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英文摘要  7-9
1 绪论  9-17
  1.1 选题背景  9
  1.2 文献基础  9-14
    1.2.1 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古典理论  10
    1.2.2 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现代理论  10-12
    1.2.3 劳动与增长的新古典模型  12
    1.2.4 就业弹性理论  12-14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15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  15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1.4.2 本文的结构  15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7
2 我国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7-27
  2.1 实证检验  17-21
    2.1.1 单位根平稳序列及检验  17-20
    2.1.2 协整检验  20
    2.1.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0-21
  2.2 用回归模型测算就业弹性  21-26
    2.2.1 名义就业弹性的测算  22-23
    2.2.2 名义就业弹性趋势变化的原因分析  23-26
  2.3 本章小结  26-27
3 我国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7-35
  3.1 隐性失业和有效就业  27
  3.2 我国隐性失业成因与现状  27-28
  3.3 有效就业的理论  28-29
  3.4 有效就业的测算  29-32
  3.5 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增长关系的检验  32-34
    3.5.1 协整关系检验  32-33
    3.5.2 格兰杰因果检验  33
    3.5.3 回归分析  33-34
  3.6 本章小结  34-35
4 我国各产业的就业弹性分析  35-41
  4.1 各产业就业弹性的测算  35-39
  4.2 产业内各行业的就业弹性分析  39-40
  4.3 本章小结  40-41
5 对策建议  41-46
6 结论  46-47
致谢  47-48
参考文献  48-51
附: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51-52
独创性声明  52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52

相似论文

  1. 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之研究,G643
  2.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研究,F127
  3. 中部地区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变化研究,F127
  4. 基于制造业集聚视角的吉林省经济增长研究,F427
  5. 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F127;F224
  6.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F124
  7. 人力资本对青岛市经济增长影响研究,F127;F224
  8. 基于低碳经济的广西产业结构优化研究,F205
  9.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F752.68;F124
  10. 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对就业结构影响分析,F249.27
  11. 云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研究,F249.27
  12. 重庆市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需求研究,F249.27;F224
  13. 辽宁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对城乡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F123;F224
  14. 政府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F124;F224
  15. 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F127;F224
  16. 陕西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F124;F224
  17.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F124;F224
  18.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F206;F124
  19. 辽宁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研究,F127;F206
  20.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演进的区域比较研究,F224;X321
  21. 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F426.61;F1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