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晏子春秋》的文学史意义

作 者: 周云钊
导 师: 单承彬
学 校: 曲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晏子 《晏子春秋》 文学史意义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晏子春秋》塑造了性格鲜明的晏子形象,本文试图对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作一分析。全文共分四部分: 一、“传记之祖”。通过与先秦诸子散文的比较,可以看出《晏子春秋》内容的特点是叙述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归入“史部传记类”。又通过对后世优秀的传记文学的考察,归纳其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晏子春秋》同样具有,所以,《晏子春秋》是传记文学的开端。 二、事以写人。《晏子春秋》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表现了晏子性格的某一侧面,综合起来就是一个丰富饱满的晏子形象。与先秦散文比较,可以看出这一形象塑造方式为《晏子春秋》所独有,为后世叙事性文学作品所继承。 三、许国不复为身谋。晏子忧国忧民、忠谏清廉的政治品格体现了一种道义精神,它和《左传》、《论语》、《孟子》等作品共同表明,在中国文学的早期就已存在一种自觉担负道义的传统,为后代文论家们继承发扬,使道义精神成为贯穿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一条红线。《晏子春秋》就处于这条红线的开端。 四、欲济无舟楫。晏子是优秀的政治家,但其内心深处却潜藏着巨大的痛苦,根源在于他把自己看作“士”,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但君权至上的宗法等级社会却使他只能处于维护君权的从属地位,没有给他提供实现愿望的条件。这种痛苦是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的体现,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渗透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悲壮昂扬、愤激苍凉的艺术风格。 附录:简述《晏子春秋》的研究状况。

全文目录


一、“传记之祖”——《晏子春秋》以人组事的文学史意义  6-20
二、事以写人——《晏子春秋》形象塑造方式的文学史意义  20-34
三、许国不复为身谋——《晏子春秋》人物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34-42
四、欲济无舟楫——《晏子春秋》文化人格的文学史意义  42-56
附录:《晏子春秋》研究述略  56-68

相似论文

  1. 《晏子春秋》行政伦理思想初探,D092
  2. 《晏子春秋》单音节动词配价研究,H141
  3. 论徐訏创作及文学史意义,I207.42
  4. 《晏子春秋》与齐文化,I206.2
  5. 《晏子春秋》译注商补,I206.2
  6. 《晏子春秋》的文学性研究,I207.5
  7. 还原个体写作的“七十年代”作家,I206.7
  8. 刘恪先锋小说研究,I207.42
  9. 中国新时期股市小说研究,I207.42
  10. 论林徽因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创作,I206.6
  11. 边缘化的江淹——论“江郎才尽”及其文学史意义,I209
  12. 晏子形象及其源流研究,I206.2
  13. 汉魏六朝书信体散文论,I207.6
  14. 《晏子春秋》複句研究,H141
  15. 晏子故事研究,I206.2
  16. 《晏子春秋》的史学价值,K092
  17. 缱绻与决绝,I206.6
  18. 建构和谐:迟子建的审美追求及其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I207.42
  19. 《晏子春秋》的文化价值,I206.2
  20. 《晏子春秋》形容词研究,H141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