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民事诉讼标的之管见

作 者: 赵菁
导 师: 常英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诉讼法学
关键词: 诉讼标的 民事诉讼 实体法学说 事实关系 诉讼程序 大陆法系 请求权竞合 当事人 安定性 提出诉讼
分类号: D92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34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诉讼标的作为民事诉讼的对象或客体,在民事诉讼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诉讼标的又是一项具有着及其深奥的法律底蕴的理论。以德国为主的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学界对这一理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和探讨,并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我国大陆民事诉讼法学界对诉讼标的理论的研究和讨论还远远没有展开、远远没有深入,这不仅制约了民事诉讼其他理论的研究,也使诉讼标的在司法实践中遭到忽视,并给民事诉讼实践造成了许多难以走出的困境。本文在对大陆法系的各种民事诉讼标的理论进行全面介绍和评述的前提下,试图构建一个新的诉讼标的理论,以使该理论能够更有效地指导民事诉讼实践。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按照诉讼标的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对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标的理论进行了初步介绍。在二十世纪初,赫尔维格提出诉讼上的请求权概念之前,诉讼标的先是指诉权,后又指实体法上的请求权。直到赫尔维格将诉讼上的请求权概念与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概念相区别,诉讼标的才走出了纯粹的实体法范畴。学者们又相继提出旧实体法学说、二分肢说、一分肢说、新实体法学说等主流学说。 第二章:对诉讼标的各种主流学说予以评价。诉讼标的理论论争的焦点就是围绕如何解决民法上的请求权竞合所导致的诉讼标的为复数的问题,无论是实体法学说还是诉讼法学说都各有其优缺点。 第三章:以前两章对诉讼标的各种理论的介绍、评析为基础,对诉讼标的理论思路进行梳理,具体分析确立诉讼标的理论应考虑的因素,为下文确立新说打下理论基础。诉讼标的的确立应考虑扩大对当事人的权利保护,以便将更多的当事人和更多的利益之争纳入到诉讼的轨道中来;应当考虑民事诉讼的动态发展过程,结合民事诉讼的不同阶段来考察诉讼标的;在诉讼程序的动态进行中,还要注意维护诉讼程序的安定性,以实现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平衡。 第四章:诉讼标的新二分肢说理论的确立。该理论以诉的声明和事实关系两要素来定义和识别诉讼标的,其中,事实关系在整个民事程序运转过程中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即自然事实――经当事人主观法律评价的事实――经法院予以法律评价的事实这样一个动态过程。该动态过程并不意味着诉讼标的在诉讼中是变化的,实际上,诉讼标的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其中事实关系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了实体法(包括法律规则和宪法、法律的原则、精神)在诉讼中的地位及其与事实的联系。通过这种内在联系的体现,进而保障了诉讼程序的安定性。并从给付之诉、确认之诉、形成之诉三个方面对诉讼标的的内涵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对与诉讼标的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做一分析。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依据新二分肢说,法院判决的既判力客观范围应当包括判决所认定的事实理由部分以及对原告诉的声明做出答复的判决主文部分;法官释明权的行使在诉讼标的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六章:在我国实行诉讼标的新二分肢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通过完善诉讼程序的各项具体制度来保障新说的实施。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关于合同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分析,D923.6
  2.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研究,D925.2
  3. 论我国法院诉前委托调解机制的构建,D925.1
  4.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D922.291.91
  5. 论我国民事诉讼起诉条件之完善,D925.1
  6. 民事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实证研究,D925.1
  7.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关联案件审理模式研究,D925
  8. 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研究,D925.1
  9. 论修订后的民事再审程序之完善,D925.1
  10. 有机钼抗氧剂的合成以及改进氧化安定性测定方法的探索,TE624.8
  11.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构建,D925.1
  12. 社会保险争议民事解决途径探析,D925.1
  13. 论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完善,D925.1
  14.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弊端及独立性研究,D925.2
  15. 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D925.2
  16. 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D925.1
  17. 日本人事诉讼制度的分析与借鉴,D931.3
  18. 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D925.1
  19. 民事诉讼和解的效力研究,D925.1
  20. 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研究,D925.1
  21. 论民事诉讼和解制度,D925.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