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重要寄生性天敌管氏肿腿蜂的研究:胚胎发育、寄生行为及蜂种复壮

作 者: 代平礼
导 师: 徐志强
学 校: 中国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关键词: 寄生蜂 管氏肿腿蜂 胚胎发育 寄生行为 蜂种复壮
分类号: S476.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5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管氏肿腿蜂是防治许多钻蛀性害虫的理想天敌,因此开展该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共分三部分,即管氏肿腿蜂对重要的人工扩繁中间寄主黄粉甲蛹寄生行为的研究;管氏肿腿蜂寄生能力下降原因的分析及蜂种复壮;以及管氏肿腿蜂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在人工扩繁条件下观察管氏肿腿蜂对黄粉甲蛹的寄生行为,其过程可分为:搜寻-识别-蛰刺-清理-取食-产卵-护幼。雌蜂寄生黄粉甲蛹时上蜂时间和蛰刺能力个体间差别较大,上蜂时间1.4d~7.0d,雌蜂对黄粉甲蛹的蛰刺率8.3%~91.7%。影响上述两者的因素包括:雌蜂的交配情况、黄粉甲蛹的营养状况、饲养温度和饲养容器的大小。雌蜂蛰刺寄主后,蜂毒可使寄主组织不腐烂,使其适于被肿腿蜂寄生。经雌蜂蛰刺的黄粉甲蛹保鲜平均时间12.6d。雌蜂在黄粉甲蛹上的平均产卵数为30粒,最高可达91粒。蜂卵在蛹体上呈均匀分布,这有利于肿腿蜂幼虫有效地利用寄主营养。 利用中间寄主黄粉甲蛹大量扩繁管氏肿腿蜂多代后,寄生效果下降,系由蜂种退化所致。分析认为蜂种退化的原因:大量扩繁管氏肿腿蜂时,采用同一种群和较低蜂虫比接蜂造成近亲繁殖;长期利用一种中间寄主因蜂种营养来源单一,导致蜂种生命力下降。针对以上原因设计试验得出以下几项复壮措施: ①利用自然寄主回接促进蜂种复壮。采用青杨天牛幼虫和蛹饲养一代,其子代蜂种对黄粉甲蛹的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比对照分别提高26%和28~33%。 ②杂交促进蜂种复壮。引进血缘关系较远的蜂群与本实验室饲养的蜂群杂交,杂交一代对黄粉甲蛹的寄生效果明显改善,寄生率提高11~22%,寄生成功率提高6~18%。 ③改善扩繁方式促进蜂种复壮。不同母蜂的子代蜂交尾比同母蜂的子代蜂交尾后对黄粉甲蛹的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分别高出18%和22%。在饲养过程中选用健壮、活动力强的个体为蜂种,在接蜂时适当增加蜂虫比。当子代蜂羽化后,立即将其集中让其自由交尾,以减少同母蜂的子代蜂之间交尾的几率。 管氏肿腿蜂的卵在24℃和RH60~70%条件下约140h孵化,其发育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早期发育阶段,胚胎伸长期,原躯原头分化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和胚胎成熟期。胚层形成趋于简单化,找不到解剖学上比较完整的呼吸、排泄、循环等系统。口道形成以后,胚胎体积逐渐增加,这表明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吸收了寄主的营养。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第一章 引言  7-12
  1.1 管氏肿腿蜂的研究概况  7-1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2
第二章 管氏肿腿蜂对黄粉甲蛹的寄生行为的研究  12-20
  2.1 材料与方法  12-13
  2.2 结果与分析  13-17
  2.3 讨论  17-20
第三章 管氏肿腿蜂蜂种复壮  20-28
  3.1 材料和方法  20-21
  3.2 结果与分析  21-26
  3.3 讨论  26-28
第四章 管氏肿腿蜂胚胎发育的研究  28-31
  4.1材料和方法  28-29
  4.2 结果与分析  29-30
  4.3 讨论  30-31
第五章 结论  31-33
  5.1 管氏肿腿蜂对黄粉甲蛹的寄生行为的研究  31
  5.2 管氏肿腿蜂蜂种复壮  31-32
  5.3 管氏肿腿蜂胚胎发育的研究  32-33
参考文献  33-36
图版  36-62
  图版Ⅰ 管氏肿腿蜂  36-38
  图版Ⅱ 双条杉天牛和青杨天牛及其危害状况  38-42
  图版Ⅲ 管氏肿腿蜂的扩繁和释放  42-47
  图版Ⅳ 管氏肿腿蜂对黄粉甲蛹的寄生行为  47-57
  图版Ⅴ 管氏肿腿蜂胚胎发育  57-62
附录 管氏肿腿蜂主要寄主名录  62-64
致谢  64

相似论文

  1. 江蓠为基质的双齿围沙蚕亲体培育及个体早期发育研究,S968.9
  2. 两种赤眼蜂寄生行为的比较及种间竞争的研究,S476.3
  3. 池沼公鱼雌雄差异及其早期生物学性状研究,S917.4
  4. 不同处理阶段焦化废水对玉米胚胎发育及其毒性研究,X173;S513
  5.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孕妇血清中BBP、DBP的含量及其可能的毒理学意义,R114
  6. Cry1Ab和Cry1Ac杀虫蛋白对粘虫及其寄生天敌的生态安全性评价,S482.3
  7. 热研2号柱花草花芽分化及传粉受精作用的研究,S54
  8.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松材线虫监测技术与防范研究,S763.18
  9. 马尾松树针叶挥发性化学物质对松毛虫赤眼蜂嗅觉及寄生行为的影响,S476.3
  10. 温度对美洲大蠊生活能力的影响及哈氏啮小蜂寄生行为的研究,S476.3
  11. 白条锦蛇胚胎分期特征及胚胎后期大脑皮层的发育研究,Q954.4
  12. 色素形成相关蛋白在胚胎大鼠视网膜发育中的表达,R774.1
  13. 保幼激素类似物苯氧威和蚊蝇醚对异色瓢虫和中华通草蛉的影响,S476
  14. 长梗郁李(Cerasus japonica var. nakaii.)生殖生物学的研究,S662.3
  15.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雌性化和三倍体的人工诱导研究,S917.4
  16.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雌核发育诱导及性别分化过程的初步研究,S917.4
  17. 拟南芥tam-t突变体小孢子发生和胚胎发育的研究,Q944
  18.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的实验研究,R329
  19. 黄鲷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S961.2
  20. Hira基因在鱼类卵子发生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Q3
  21. 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诊断百草枯的生物毒性研究,R11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各种防治方法 > 生物防治 > 寄生性昆虫的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