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应制之作与个体创作

作 者: 李城瑶
导 师: 马世年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宋玉 娱君主题 个体创作 文学自觉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战国末期楚国著名的辞赋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宋玉创作中“应制之作”与“个体创作”两种不同的方式入手,结合先秦辞赋的体制特征,对宋玉及其作品作了新的探索。全文共分为绪论、宋玉生平与著述、娱君主题与应制之作、感伤主题与个体创作、宋玉创作与文学自觉以及结语六部分。绪论着重回顾了学术界对宋玉及其作品的研究概貌和现状,并说明了本选题的研究价值和方法。第一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今所见文献典籍中的零星记载,对宋玉生平做了大致勾勒:宋玉乃楚人,出身低微,大致生活在楚顷襄王时代。继屈原之后因赋而显名,与唐勒、景差同辈。宋玉才华出众,能文善辩,曾因友人的推荐进入朝廷,娱戏为文以陪侍襄王游乐。但终未见重用,晚年遭谗失职,生活十分困顿。论文进而对《宋玉集》及宋玉作品的流传情况作了梳理,说明《宋玉集》在汉代即已结集流传,约在南宋前后亡佚,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存宋玉作品的真伪作了考察,确定《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大言赋》、《小言赋》、《钓赋》九篇皆为宋玉所作,加之原本题名为屈原的《悲回风》一篇,我们可以肯定的宋玉作品共计有十篇。从而划定了本文论述的基本范围。第二章从对《高唐》、《神女》二赋主旨的探讨入手,着力分析宋玉赋作的“娱君”倾向,并进一步论证“娱君”主题几乎存在于宋玉所有的赋体作品中,说明其具有普遍意义。结合宋玉所处的时代及其自身的身份,我们可以将这些作品视为应制之作,并能从中找到“娱君”为文这一文学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从而突出它们同骚体作品的差异,肯定其对赋体文学的创新意义。第三章主要通过对骚体作品《九辩》及《悲回风》的文本分析,论证宋玉此类作品皆为抒发一己之悲的抒情之作。宋玉在作品中建构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借季节的更迭表现出对个人价值的关注与思考,皆是论文重点探讨的内容,并由此肯定其创作对文学审美价值的提升、对感伤主题的奠定,凸显其与上述应制之作截然不同的艺术旨趣。此外,我们还对作品中呈现出的承屈作而来又多有新创的艺术风貌作了详细分析,以说明宋玉作品的文学化倾向。第四章则主要是对宋玉创作与文学自觉的整体性探讨。论文先对中国文学的自觉问题做了爬梳与分析,并将宋玉作品置于文学史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发掘其自觉价值,肯定其对整个中国文学自觉的推动意义。进而通过分析宋玉创作对文学表现领域及表现手法的开拓、对汉大赋等文学样式的开启,来印证其对文学自觉的推动,并由此指出宋玉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结语部分总结了宋玉作品的创作特点与艺术价值,进一步揭示了宋玉创作对中国文学自觉进程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宋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绪论  9-15
  一、研究现状回顾  9-13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5
第一章 宋玉生平与著述  15-25
  第一节 宋玉生平述略  15-19
  第二节 宋玉作品的真伪与流传情况  19-25
第二章 娱君主题与应制之作  25-39
  第一节 《高唐》、《神女》题旨诸说平议  25-28
  第二节 《高唐》、《神女》中的“娱君”倾向  28-32
  第三节 其他赋作中的“娱君”问题分析  32-35
  第四节 娱乐精神的萌发及对赋体文学的创新  35-39
第三章 感伤主题与个体创作  39-55
  第一节 廪秋之悲与生命之叹  39-44
  第二节 不遇之悲与自我伤嗟  44-48
  第三节 对屈作的继承与新变  48-55
第四章 宋玉创作与文学自觉  55-71
  第一节 “先秦文学自觉说”与宋玉的意义  55-62
  第二节 对文学表现领域及创作手法的积极开拓  62-67
  第三节 对汉大赋的开启之功  67-71
结语  71-73
参考文献  73-76
后记  76

相似论文

  1. 屈宋荀辞赋文体研究,I207.22
  2. “文学自觉魏晋说”再探讨,I206.2
  3. 20世纪宋玉研究的得与失,I206.2
  4. 宋玉作品真伪考辨,I207.22
  5. 汉魏晋文人拟作与文学自觉,I206.2
  6. 萧统《文选》与“文选”学的价值定位,I206.2
  7. 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地位,I206.2
  8. 《楚辞·招魂》考辨,I207.22
  9.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柳永及其词的异质性考察,I207.22
  10. 扬雄《法言》研究,I206.2
  11. “文学自觉”新辩,I206.2
  12. 张竹坡、文龙《金瓶梅》人物批评比较研究,I207.419
  13. 《汉书·艺文志》专题研究,I206.2
  14. 汉赋与中国文学自觉,I207.22
  15. 王逸《楚辞章句》研究,I206.2
  16. 论汉代文学自觉因素的积淀及其价值,I206.2
  17. 扬雄文学思想研究,I206.2
  18. 盛唐之音探源——试论魏晋南北朝儒释道思想对唐代诗歌的影响,I207.22
  19. 文学期刊的文学自觉意识,I206.6
  20. 突变与渐变的历史机缘,I206.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