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Cu(phen)_2~(2+)与嘌呤类药物及DNA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作 者: 刘彩红
导 师: 李红
学 校: 华南师范大学
专 业: 物理化学
关键词: 嘌呤类 药物相互作用 配合物 抗癌药物 循环伏安法 数据拟合 电化学技术 吸脱附 反应电阻 琼脂糖凝胶电泳
分类号: TQ460.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8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Cu(phen)22+配合物是一种具有类核酸酶活性的物质,将其与临床上常用的嘌呤类药物相互作用后,研究其产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对开发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在研究Cu(phen)22+配合物与6-巯基嘌呤(6-MP)、6-巯基鸟嘌呤(6-TG)、6-羟基嘌昤(6-HX)、腺嘌呤(A)和2,5-二巯基-1,3,4-噻二唑(DMcT)等嘌呤类药物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线性电位扫描法、交流阻抗技术及其数据拟合等电化学方法和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量、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多种手段研究了其作用产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在第一章中,首先介绍了DNA的基本结构,然后重点介绍了嘌呤类药物及其它种类的抗癌药物与DNA作用的机制,并总结了目前较为常用的抗癌药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最后说明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第二章中,介绍了本论文实验过程中所用的药品、仪器以及实验方法和原理。 在第三章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旋转圆盘电极实验、交流阻抗法及其数据拟合等电化学技术、电位滴定技术、电子吸收光谱等方法研究了Cu(phen)22+与6-MP及其它嘌呤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u(phen)22+与6-MP无论在扩散控制过程或电化学控制过程都发生了相互作用。Cu(phen)22+及其与6-MP的作用产物于铂电极上均呈现一对氧化还原峰,但后者呈现的氧化还原峰负移,峰电流减小;交流阻抗结果显示,无论6-MP存在与否,Cu(phen)22+在交流阻抗谱上均呈现2个清晰的电容弧,但当6-MP存在时,电化学反应电阻和电化学吸脱附电阻均增大;Cu(phen)<sup>2+在不同转速下的阻抗拟合结果显示,电化学反应电阻和电化学吸脱附电阻均随转速增大而减小,随转速的增大,双电层电容呈增大趋势,而吸脱附电容呈减小趋势。当6-MP存在时,仍然呈现类似的变化规律。另外,Cu(phen)22+配合物的紫外光谱研究表明:当6-MP存在时,Cu(phen)22+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发生了有规律的减色和最大吸收峰红移,说明6-MP与Cu(phen)22+配合物发生了明显的相互作用,其结合常数为3.41×103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1
第一章 嘌呤类药物与DNA作用的研究现状  11-28
  1.1 引言  11
  1.2 DNA的结构  11-12
  1.3 药物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模式  12-14
    1.3.1 非共价结合  13-14
    1.3.2 共价结合  14
    1.3.3 剪切作用  14
  1.4 嘌呤类药物的结构及与 DNA的作用机制  14-16
  1.5 抗癌药物与 DNA的作用机制  16-20
    1.5.1 与DNA共价结合的药物  16-17
    1.5.2 与DNA非共价结合的药物  17-20
  1.6 药物分子与 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技术  20-22
    1.6.1 光谱技术  20-21
    1.6.2 电化学技术  21
    1.6.3 流体力学技术  21-22
    1.6.4 足印迹分析技术  22
  1.7 论文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  22-23
  参考文献  23-28
第二章 实验原理和方法  28-33
  2.1 实验  28-29
    2.1.1 仪器  28
    2.1.2 药品  28
    2.1.3 实验条件  28-29
  2.2 电化学方法及原理  29-30
    2.2.1 循环伏安法  29-30
    2.2.2 微分脉冲伏安法  30
    2.2.3 线性电位扫描  30
    2.2.4 交流阻抗法  30
  2.3 其它测量方法及原理  30-32
    2.3.1 pH-电位滴定法  30
    2.3.2 电子吸收光谱法  30-31
    2.3.3 溴化乙锭荧光法  31
    2.3.4 粘度测定法  31
    2.3.5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31-32
  参考文献  32-33
第三章 Cu(phen)_2~(2+)与嘌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33-52
  3.1 Cu(phen)_2~(2+)与6-MP的相互作用  33-43
    3.1.1 电化学实验  33-40
    3.1.2 电子吸收光谱  40-41
    3.1.3 电位滴定  41-43
  3.2 Cu(phen)_2~(2+)与嘌呤类物质的相互作用  43-48
    3.2.1 电子吸收光谱实验  43-45
    3.2.2 电化学实验  45-48
  3.3 小结  48-50
  参考文献  50-52
第四章 Cu(phen)_2~(2+)-嘌呤复合物与 DNA的作用机理  52-68
  4.1 Cu(phen)_2~(2+)-6-MP复合物与 DNA的作用  52-59
    4.1.1 伏安行为  52-53
    4.1.2 电子吸收光谱  53-54
    4.1.3 澳化乙锭荧光分析  54-56
    4.1.4 DNA粘度测定  56-57
    4.1.5 琼脂糖凝胶电泳  57-59
  4.2 Cu(phen)_2~(2+)-嘌呤复合物与 DNA的作用  59-64
    4.2.1 电化学行为  59-62
    4.2.2 电子吸收光谱  62-64
  4.3 小结  64-66
  参考文献  66-68
附录Ⅰ:本文涉及的主要配体的结构式  68-69
附录Ⅱ: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69-70
致谢  70-71

相似论文

  1.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临床特征和基因诊断,R744
  2. 铜/锌—生命配体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的作用和生物毒性研究,Q504
  3. Citrin缺陷导致的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基因突变谱及临床特点,R725.7
  4. 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分离及在修饰电极上的应用初探,TB383.1
  5. 小麦春化及光周期相关基因SNP等位变异的Ecotilling分析,S512.1
  6. 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与放射诱导凋亡之间关系的研究,R730.5
  7. 应用ERIC-PCR方法对不同日龄猪肠道菌群分布规律的研究,S858.28
  8. IL-1B及IL-1RN基因多态性与结核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R52
  9. IL-1BETA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R735.2
  10. 九节龙皂甙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R730.52
  11. 冠心病患者急性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方法学研究,R541.4
  12. 茶多酚及其单体EGCG对细胞凋亡的效应及机理研究,Q255
  13. PGE_1对缺氧复氧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R96
  14. 榄香烯及消癌平诱导宫颈癌细胞Hela的凋亡作用及机制,R737.33
  15. 超高压处理对大肠杆菌DH5α遗传物质的影响,Q34
  16. BPDE-DNA加合物体内外实验研究,R117
  17. 新型N-取代吡啶酰胺和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与DNA作用模式的研究,R96
  18. 一 人α-synuclein cDNA克隆及异源表达研究 二 Chloroperoxidase基因在毕赤酵母系统的表达研究,R749.1;R346
  19. 纳米技术在RNA研究中的应用,TB383.1
  20. 蕈样肉芽肿和B细胞淋巴瘤T细胞抗原受体γ基因重排的研究,R739.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化学工业 > 制药化学工业 > 一般性问题 > 基础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