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试论英语辞格系统

作 者: 魏海燕
导 师: 从菜庭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英语辞格 辞格系统 修辞手段 普通修辞学 修辞学研究 修辞运作 叙事人称 语言学理论 潜性和显性 格理论
分类号: H31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46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辞格的研究在修辞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英语辞格到现在为止还未建立起科学的系统。这不仅不利于辞格的进一步研究,也制约了修辞学研究的发展。为了英语修辞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对辞格进行科学的分类,建立起较科学的辞格系统模式。 比利时诗学研究中心的μ学派在其1970年出版的《普通修辞学》一书中建立了一般辞格系统。我什认为,此系统应该可以借鉴到英语中来。本文旨在对英语辞格的分类作初步探讨,对μ学派的辞格系统加以总结分析,并结合传统分类,将其进一步改进、充实。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是关于辞格的界定及其与修辞手段的关系。 辞格一直是一个较模糊的概念,对于它的界定主要有两种理论:偏离理论和替代理论。我们认为辞格的本质是一种偏离,是为提高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采用的从零度偏离开去的相对固定的特殊表达形式。它与修辞手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修辞手段包括修辞格。进行辞格分类必须先区分辞格和修辞手段这两个概念,以使我们的辞格分类系统更准确、更严密、更科学。但我们区分这两个概念并不是要将二者对立起来;特别是在现代修辞学的研究中,修辞手段和辞格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通过对辞格定义及其与修辞手段的关系的研究,修辞学界关于辞格和修辞手段的一些模糊概念和认识将有所澄清。 第二章探讨辞格分类的必要性、复杂性和可行性,并考察已有的中外英语辞格分类。 要对辞格进行系统的研究,其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分类。而目前辞格分类却比较混乱,因此,首先要对辞格分类进行深入研究。虽然辞格分类具有复杂性,但分类亦有可行性。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分类是科学上的(或理论上的)分类,而不是实用上的分类。 已有的辞格分类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结构主义)两类说或三类说;二)(欧洲较流行的)五类说,三)按实用或直觉的分类;四)基本不分类;五)运用某一语言学理论所作的分类;六)四类说或六类说。这些分类都有可取之处,又各有缺点,新的英语辞格分类和辞格系统应尽量吸收各家长处,避免其不足之处。 本章关于辞格分类的研究,特别是对己有的各家分类的论述分析,将大大加深当前I关于英语辞格分类几辞格系统的认识。 第三章主要对啤派的辞格理论和辞格系统进行考察。不仅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烊派的辞格系统,而且对该系统进行了较深入的总结、分析和探讨。 比利时列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的烊 佣元语言学、符号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研究辞格,于1970年出版了《普通修辞学》一书,系统地分析解释了各种辞格的生成及其特征,对辞格进行了分类,建立起一套完整而连贯的“一般”辞格系统。《普通修辞学》一书将辞格分基础辞格和叙事辞格两部分。基础辞格讲的是一般辞格理论,主要包括一些传统辞格,而叙事辞格部分则是一崭新的领域,是将*辞格中的操作方式用于叙事领域所产生的辞格。…学派的辞格系统吸收了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继承了传统修辞学,又具有系统性和普通性,所以是一较科学的系统,可以借鉴到英语辞格系统中。当然,此系统还需作进一步探讨,特别是在对词法辞格的进一步分析,抑减—添加操作与替代操作的关系,实体、关系操作的可分性,以及偏离理论和修辞操作是否可被应用于叙事以外的其它领域等方面。 第四章以…学派的辞格系统为基础进行辞格分类,并对…学派的辞格系统进一步改进、充实。 改进后的英语辞格系统一方面运用了…学派的辞格系统中的偏离理论和解构理论,另一方面使辞格发生的层面包括整个语言和言语的各个层次,并区分了潜性和显性两类辞格。 改进后的英语辞格系统有两个参量:一)修辞运作的场,也就是辞格发生的领域,可被归入不同的范畴。哮*辞格中的场包括词法、句法、语义和逻辑领域。我认为,词法领域可进一步分析为音素。字位和词素三方面。从其它角度来分,这些场又可被分为表达一内容领域,形式(或结构)一意义领域或语法符号一逻辑领域、措辞一意念(或思维)领域。叙事辞格包括叙事人称辞格和其它叙事辞格,叙事人称辞格发生的场就是叙事人称,主要是各种人称代词之间的转换,而其它叙事辞格中辞格发生的场包括:表达—实体领域,表达一形式领域和内容-形式领域。二)修辞运作的类型,包括添加、抑减、替代和换位四种偏离操作。在修辞的各个场上进行这四种基本操作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辞格。 改进后的英语辞格系统包括了*辞格、叙事辞格和其它领域的辞格。颤*辞格部分仍是核心。除了。学派辞格系统中提及的辞格外,改进后的辞格系统中基础辞格的数目增加了70多个。经过改进和充实的辞格系统不仅验证了烊派辞格系统的普遍实用性,而且大大扩展了该系统的应用范围。 总之,本论文首先对辞格进行界定,对已有的英语辞格分类进行考察,烊派的辞格系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深入的分析。在此*上,对…学派的辞格系统

全文目录


英文摘要  4-10
中文摘要  10-16
Introduction  16-23
Chapter Ⅰ Definition of Rhetorical Figur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hetorical Figures and Rhetorical Devices  23-35
  1.1 Definition of rhetorical figures  23-31
    1.1.1 Some known definitions  23-29
    1.1.2 The new definition  29-31
  1.2 Relationship between rhetorical figures and rhetorical devices  31-35
    1.2.1 Differences  31-32
    1.2.2 Relationship  32-35
Chapter Ⅱ The Necessity, Complex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torical Figures,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Known Classifications  35-53
  2.1 Necessity, complex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torical figures  35-39
    2.1.1 Necessity of the classification  35-36
    2.1.2 Complexity of the classification  36-37
    2.1.3 Feasibility of the classification  37-38
    2.1.4 Differentiation of theoretical classification and practical classification  38-39
  2.2 Investigation of known classifications of English rhetorical figures  39-53
    2.2.1 Classifications into two or three classes  40-43
    2.2.2 Classifications into five classes  43-44
    2.2.3 Practical or intuitional classifications  44-47
    2.2.4 Loose groupings  47-48
    2.2.5 Classifications based on certain linguistic theories  48-49
    2.2.6 Classifications into four or six classes  49-53
Chapter Ⅲ Group μ's System of Rhetorical Figures  53-88
  3.1 Fundamental figures of rhetoric  54-60
    3.1.1 Fields  55-57
    3.1.2 Operations  57-58
    3.1.3 A general table of rhetorical figures  58-60
  3.2 Narrative figures  60-81
    3.2.1 Figures of narrative voice  60-66
    3.2.2 Figures of narration  66-79
      3.2.2.1 Figures of expression-substance  69-70
      3.2.2.2 Figures of expression-form  70-75
      3.2.2.3 Figures of content-form  75-79
    3.2.3 Reflections on narrative figures  79-81
  3.3 Significance of Group μ's system of rhetorical figures  81-88
    3.3.1 Advantages  81-84
    3.3.2 Further inquiries  84-88
Chapter Ⅳ The Improved System of English Rhetorical Figures Based on Group μ's System  88-163
  4.1 Theoretical bases of the improved system  88-101
    4.1.1 The theory of deviation and the theory of decomposition  88-97
      4.1.1.1 The theory of deviation:degree zero and deviation  88-95
      4.1.1.2 The theory of decomposition  95-97
    4.1.2 Figures on two levels:linguistic level and the level of discourse  97-99
    4.1.3 Existing figures and potential figures  99-101
  4.2 Two parameters of the system:rhetorical fields and rhetorical operations  101-109
    4.2.1 Rhetorical fields  101-108
      4.2.1.1 Fields of fundamental rhetorical figures  102-107
      4.2.1.2 Fields of narrative figures  107-108
    4.2.2 Rhetorical operations  108-109
  4.3 A general improved system of English rhetorical figures  109-111
  4.4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improved system  111-156
    4.4.1 Fundamental figures  111-156
      4.4.1.1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fundamental figures  111-150
        4.4.1.1.1 Metaplasms  111-122
          4.4.1.1.1.1 Metaphones  113-116
          4.4.1.1.1.2 Metagraphs  116-118
          4.4.1.1.1.3 Submetaplasms  118-122
        4.4.1.1.2 Metataxes  122-131
        4.4.1.1.3 Metasememes  131-136
        4.4.1.1.4 Metalogisms  136-150
      4.4.1.2 Basic principle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fundamental figures  150-154
      4.4.1.3 Additional directions  154-156
    4.4.2 Narrative figures  156
    4.4.3 A macro-table of English rhetorical figures  156
  4.5 Significance of the improved system  156-163
Conclusion  163-165
Bibliography  165-167

相似论文

  1. 严歌苓中期小说的叙事修辞研究,I207.42
  2. 代言人广告的修辞学阐释,F713.8
  3. 萧红小说修辞话语研究,I207.42
  4. 碳纤维—铝合金复合材料气瓶的应力分析与优化设计,TB333
  5. 公文的修辞审美艺术探析,H15
  6. 格——原则还是参数?,H04
  7. “于丹现象”的修辞学分析,H15
  8. 汉英被动范畴的认知对比研究,H043
  9. 易中天《品三国》的修辞分析,H15
  10. 论汉民族文化对修辞的影响与制约,H15
  11. 相声语言中包袱生成过程的模因论分析,H13
  12. 《永别了,武器》的隐喻书写,I712.074
  13. 语用学视角下的中外成功商业广告标题语对比研究,H052
  14. 沉重的叙事与意义的探寻,I207.42
  15. 电影修辞的形态和功能,J905
  16. 一种基于特征向量的Web服务发现算法研究,TP393.09
  17. 蒙古语复合形容词结构语义研究,H212
  18. 大学校园流行语研究,H136
  19. 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I210.6
  20. 一类方程的多个解的存在性,O175
  21. ことわざにおける特殊助数词研究谚语中的特殊助数词研究,H3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写作、修辞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