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双孢蘑菇单孢子杂交及杂交菌株酯酶同工酶研究

作 者: 龚拯
导 师: 周德明
学 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专 业: 森林保护
关键词: 双孢蘑菇 单孢分离 单孢杂交 营养缺陷 酯酶同工酶
分类号: S64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为了发展双孢蘑菇(Ayaricus bisporus)生产,选育优良的蘑菇菌种是个关键的问题之一。在改良蘑菇菌种和选育优良新菌种的方法中,以单孢菌株选育和单孢杂交选育为比较重要和值得应用的方法,可以使双孢蘑菇的单产较大幅度的提高。本文采用了引自加拿大的双孢蘑菇品种Ta、Tb,以及国内主栽品种As2796,通过对双孢蘑菇菌农艺学性状的测定,对国外引进品种、国内主栽品种的生产性能作了评价。同时选用引自加拿大的Tb和国内普遍栽培的As2796双孢蘑菇为亲本菌株进行单孢分离研究,找到一种较为简单易行、高效、选择性强的单孢分离法。对这些单孢菌株的培养性状和自发营养缺陷型等进行研究,利用营养缺陷型单孢菌株进行杂交,以营养缺陷因子互补作为杂合体选择标记。并进行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结果如下:(1)通过引进品种与国内主要栽培种的农艺学性状比较,从加拿大引进的Tb表现出高产性状、出菇早、且出菇整齐,子实体肉质细嫩,口味较好。但在抗逆性和适应性方面,国内品种As2796优于Tb。(2)对传统的单孢分离方法进行了改进,加入吐温使分散的孢子在无菌水中分布均匀,简单易行,提高了单孢分离的效率。抗生素的加入有效的降低了杂菌的污染。注射器的使用使得整个稀释过程完全在一个密闭无菌的环境中进行,进一步降低了染菌率,试验中污染率为5.30%。双孢蘑菇的单孢子不容易萌发。双孢蘑菇单孢子的萌发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内在因素外,还与其外界的培养条件密切相关。高密度的孢子和同种刺激菌丝体的存在能显著的提高单孢子的萌发率,双孢蘑菇孢子的质量对单孢子萌发产生很大影响,而添加刺激物对孢子萌发影响并不大。(3)在双孢蘑菇的单孢培养物中存在着自发营养缺陷突变,试验中从429株Tb单孢菌株中筛选到48株营养缺陷型菌株,发生率为11.3%;从127株As2796单孢菌株中筛选到13株营养缺陷型菌株,发生率为10.2%。共有61株被鉴定为营养缺陷型,平均发生率10.8%。其中蛋氨酸、腺嘌呤营养缺陷型占有很大比重,蛋氨酸占营养缺陷菌株的34.4%,腺嘌呤占营养缺陷菌株的21.3%,组氨酸占有8.2%,其他的缺陷因子型占有的比例很小。营养缺陷菌株杂交试验中,不同品系的菌株之间的杂交率很低,为18.1%。最后鉴定为营养缺陷互补的杂交菌株为13株。并观察其生长情况,淘汰生长不好的杂交菌株,保留下长势较好的杂交菌株有编号:AT035011、AT045121、AT061243、AT110355、AT035341、AT078121、AT022352、AT116345、AT056129共9株。(4)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杂交菌株出现了双亲没有的新谱带(Rf=0.40),这条谱带出现的原因可能与杂交种的杂交优势有关。酯酶同工酶电泳结果说明杂交菌株既遗传了亲本的大部分遗传物质,同时也因为杂交发生了一些变异。结合前面的分析,杂交菌株AT061243、AT035011、AT116345、AT035341可能综合了双亲各自的优良性状,Tb菌株高产优质和As2796菌株适应力强的优点。但也要看到AT061243、AT035341、AT116345三菌株的差异很小。其中AT116345与AT035341具有完全相同的酶带,说明二者可能是相同的种。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1
1 绪言  11-28
  1.1 双孢蘑菇的历史与现状  11-13
  1.2 双孢蘑菇的遗传研究进展  13-19
  1.3 食用菌育种技术现状  19-23
  1.4 双孢蘑菇育种研究进展  23-25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25-28
2 引进品种与国内主栽培品种农艺性状的研究  28-33
  2.1 材料与方法  28-29
    2.1.1 供试品种  28
    2.1.2 培养基  28
    2.1.3 不同品种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28
    2.1.4 不同品种设施栽培试验  28-29
    2.1.5 不同品种经济性状分析  29
  2.2 结果与分析  29-32
    2.2.1 不同品种菌丝生长速度分析  29-30
    2.2.3 不同品种经济性状分析  30-32
  2.3 小结与讨论  32-33
3 引进品种与国内主栽培品种单孢分离的研究  33-41
  3.1 材料与方法  33-35
    3.1.1 供试品种  33
    3.1.2 培养基  33
    3.1.3 担孢子收集  33
    3.1.4 单孢子分离  33-34
    3.1.5 单孢菌株的性状观察  34
    3.1.6 影响单孢萌发因子的研究  34-35
  3.2 结果与分析  35-39
    3.2.1 改进单孢分离方法的效果  35
    3.2.2 单孢菌株的培养性状  35-36
    3.2.3 影响单孢萌发因子  36-39
  3.3 小结与讨论  39-41
4 引进品种与国内主栽培品种单孢菌株杂交的研究  41-47
  4.1 材料与方法  41-42
    4.1.1 供试单孢菌株  41
    4.1.2 培养基  41
    4.1.3 自发营养缺陷型单孢菌株的筛选  41
    4.1.4 自发营养缺陷型单孢菌株缺陷因子的鉴定  41-42
    4.1.5 营养缺陷型单孢菌株的杂交  42
    4.1.6 杂交菌株的判定  42
  4.2 结果与分析  42-46
    4.2.1 自发营养缺陷型单孢菌株的筛选  42-43
    4.2.2 自发营养缺陷型单孢菌株缺陷因子的鉴定  43-45
    4.2.3 营养缺陷型单孢菌株的杂交  45
    4.2.4 杂交菌株的判定  45-46
  4.3 小结与讨论  46-47
5 双孢蘑菇杂交菌株酯酶同工酶研究  47-51
  5.1 材料与方法  47
    5.1.1 供试菌株  47
    5.1.2 酯酶同工酶的提取  47
    5.1.3 酯酶同工酶电泳  47
  5.2 结果与分析  47-50
  5.3 小结与讨论  50-51
结论与讨论  51-54
建议  54-55
参考文献  55-62
致谢  62-63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63

相似论文

  1. 纳米包装材料对金针菇、双孢蘑菇保鲜品质的影响,TS219
  2. 青藏高原草地野生双孢蘑菇遗传多样性及主要性状评价,S646
  3. ISSR辅助杏鲍菇常规杂交育种研究,S646
  4. 双孢蘑菇堆肥发酵新模式研究,S141.4
  5. 湖北省双孢蘑菇重金属残留量及其污染源初步研究,X173
  6. 双孢蘑菇高效栽培及其对秸秆生物降解的研究,S646.1
  7. 双孢蘑菇栽培菌株的农艺学性状与DNA指纹分析,S646.110.1
  8. 双孢蘑菇单孢杂交育种及其遗传分析,S646.1
  9. 洱海流域农村固废基质化处理利用研究,X705
  10. L-精氨酸高产菌种的选育及发酵研究,TQ922.9
  11. 双孢蘑菇褐变相关PPO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S646.11
  12. 川西高原草地野生蘑菇遗传多样性和重要性状分析,S646
  13.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鉴定研究,S532
  14. 大豆酯酶同工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敏感性的研究,TQ450.26
  15. 双孢蘑菇采后褐变的相关生理生化变化及其保鲜技术研究,TS219
  16. 杏鲍菇优良杂交子的初步选育,S646.1
  17. 双孢蘑菇褐化相关PPO基因的研究及香菇EST-SSR标记的建立,S646.1
  18. 白色双孢蘑菇自溶机制及诱因研究,S646.1
  19. 北美栽培大麦农艺、品质性状及酯酶同功酶分析,S512.3
  20. 白色双孢蘑菇褐变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S436.46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园艺 > 蔬菜园艺 > 菌类(食用菌) > 褶伞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