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育特性及遗传多态性研究

作 者: 赵利伟
导 师: 孙守慧;王洪魁
学 校: 沈阳农业大学
专 业: 森林保护学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繁育特性 滞育 低温贮藏 地理种群 RAPD
分类号: S76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寄生性天敌。自1997年以来,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为替代寄主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育技术在美国白蛾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随着美国白蛾危害程度的日益猖獗,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育特性和种群间遗传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以柞蚕蛹为替代寄主,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滞育特性、低温贮藏技术、补充营养试验、不同地理种群间的个体发育情况及RAPD遗传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如下:通过观察山东烟台、河北张家口、辽宁沈阳、大连和抚顺5个不同地理种群白蛾周氏啮小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历期,计算出不同地理种群该小蜂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差异均不显著。抚顺、大连、沈阳、烟台和张家口地区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26±0.53℃、10.80±0.34℃、10.89±0.60℃、11.48±0.195℃和12.58±0.89℃;有效积温分别为350.30±14.29 d·℃、310.93±7.68 d·℃、305.46±16.57 d·℃、273。51±3.74 d·℃和246.56±24.23 d·℃。在室内探讨温度和补充营养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成虫寿命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虫寿命缩短;补充营养和水分都可明显延长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寿命,且蜂蜜浓度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成虫寿命有显著影响,其中取食10%浓度蜂蜜的白蛾周氏啮小蜂雌雄成虫寿命最长;相同条件下雌虫寿命明显长于雄虫。且在18℃并饲喂10%浓度蜂蜜水条件下,成虫寿命最长,雌虫约为27.6 d,雄虫约为9.06 d;在24℃不饲喂蜂蜜水条件下,成虫寿命最短,雌虫约为4.86 d,雄虫约为1.62 d。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及敏感光照虫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地区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属长日照型昆虫,以老熟幼虫进入滞育状态,但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不同,在18℃时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处于13L:11D和14L:10D之间;在21℃和24℃时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变短,处于12L:12D和13L:11D之间。白蛾周氏啮小蜂滞育诱导的敏感光照虫态为幼虫期,且以幼虫的后期最为敏感,但整个幼虫期接受短光照对滞育的形成更为有利。通过观察白蛾周氏啮小蜂滞育后在18℃、21℃、24℃和30℃的恒温条件下的发育历期,由最小二乘法计算出白蛾周氏啮小蜂老熟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4.60±0.31℃和209.38±8.72 d·℃。以柞蚕蛹为替代寄主,对处于老熟幼虫期、蛹期及滞育老熟幼虫期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分别进行0-60d的冷藏,观察冷藏后的出蜂效果。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以滞育的老熟幼虫期冷藏效果最好,冷藏60 d出蜂率仍高达95%以上。本研究利用已经建立的RAPD分析技术,对分别属于辽宁(抚顺,大连)、山东烟台、河北张家口的4个白蛾周氏啮小蜂种群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变异较高,6个引物共扩增得到52条DNA条带,其中34条呈多态性,占总带数的65.4%;4个白蛾周氏啮小蜂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指数D值在0.5683~0.8333之间,平均遗传距离指数为0.622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辽宁大连种群和山东烟台种群遗传关系较近,而张家口种群同其它种群间的遗传关系较远。

全文目录


目录  4-10
摘要  10-12
Abstract  12-14
引言  14-15
第一章 绪论  15-22
  1.1 白蛾周氏啮小蜂研究进展  15-17
    1.1.1 白蛾周氏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15-16
    1.1.2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技术  16-17
  1.2 昆虫滞育研究进展  17-19
    1.2.1 昆虫滞育的类型  18
    1.2.2 昆虫滞育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8-19
  1.3 昆虫不同地理种群研究现状  19-22
    1.3.1 基于生物学特性分析不同地理种群间差异的研究  19-20
    1.3.2 基于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关系的研究  20-22
第二章 不同地理种群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研究  22-27
  2.1 材料与方法  22-23
    2.1.1 试验材料  22
    2.1.2 试验设备  22
    2.1.3 试验方法  22-23
    2.1.4 数据处理  23
  2.2 结果与分析  23-25
    2.2.1 不同地理种群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23-24
    2.2.2 发育历期与温度的关系  24-25
  2.3 结论与讨论  25-27
第三章 温度和补充营养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27-33
  3.1 材料与方法  27-28
    3.1.1 试验材料  27
    3.1.2 试验设备  27
    3.1.3 试验方法  27-28
    3.1.4 数据处理  28
  3.2 结果与分析  28-31
    3.2.1 温度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28
    3.2.2 补充营养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28-31
    3.2.3 不同温度补充不同浓度蜂蜜同对照对比效果分析  31
  3.3 结论与讨论  31-33
第四章 白蛾周氏啮小蜂滞育诱导及其滞育后发育的研究  33-39
  4.1 材料与方法  33-34
    4.1.1 材料来源  33
    4.1.2 试验设备  33
    4.1.3 试验方法  33-34
    4.1.4 数据处理  34
  4.2 结果与分析  34-37
    4.2.1 光周期反应  34-35
    4.2.2 感应光周期的敏感虫态  35-37
    4.2.3 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37
  4.3 结论与讨论  37-39
第五章 白蛾周氏啮小蜂低温贮藏的适宜虫态研究  39-44
  5.1 材料与方法  39-40
    5.1.1 材料来源  39
    5.1.2 试验设备  39
    5.1.3 试验方法  39-40
  5.2 结果与分析  40-42
    5.2.1 白蛾周氏啮小蜂老熟幼虫期经不同低温冷藏后的出蜂效果分析  40
    5.2.2 不同温度诱导滞育和非滞育(蛹期)3℃冷藏后出蜂效果分析  40-42
    5.2.3 最佳冷藏条件的选择  42
  5.3 结论与讨论  42-44
第六章 白蛾周氏啮小蜂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  44-49
  6.1 材料与方法  44-45
    6.1.1 试验材料  44
    6.1.2 主要试剂和引物  44-45
    6.1.3 试验方法  45
    6.1.4 数据分析  45
  6.2 结果与分析  45-47
    6.2.1 基因组DNA的检测  45-46
    6.2.2 RAPD扩增结果  46-47
    6.2.3 遗传变异及聚类分析  47
  6.3 结论与讨论  47-49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49-51
  7.1 结论  49
  7.2 讨论  49-51
参考文献  51-56
附录  56-59
致谢  59-6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0-61
论文图表统计  61

相似论文

  1. 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原鉴定和RAPD分析,S435.121
  2. 亚洲百合鳞茎发育和低温贮藏过程中蔗糖代谢机制研究,S682.29
  3. 大豆种子老化的生理生化特征和RAPD分析,S565.1
  4. 离子注入诱变莲花突变体的鉴定及分子机理初探,S682.32
  5. 低能N~+离子注入诱变的凤仙花突变体组织培养及其诱变机制分析,S681.1
  6. 家蚕TIME-EA4进化及昼夜节律生物钟基因的克隆、进化和反馈环路研究,Q78
  7. 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抗药性及其生理生化差异研究,S433
  8. 家蚕滞育激素受体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性及功能分析,S881.26
  9. 眼斑芫菁的滞育条件及滞育期间生理变化,S899.9
  10. 不同种源千年桐遗传结构差异分析,S794.3
  11. 106份狗牙根种质资源的SRAP、RAPD、SSR分析,S688.4
  12. 木纳格葡萄胚挽救技术及新种质创建研究,S663.1
  13. 萼花臂尾轮虫形态和生态特征在中国东部的空间分化,Q958.8
  14. 淇河鲫鱼形态学和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S917.4
  15. 白羽肉用种鸡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S831.2
  16. 黄脊竹蝗生物学及胚胎发育特征的研究,S763
  17. 双钩异翅长蠹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S763.3
  18. 新椒10号辣椒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的建立,S641.3
  19. 基于RAPD和SRAP标记的粤选系列匍匐翦股颖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S688.4
  20. 广聚萤叶甲滞育特征及食物适生性的研究,S43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保护学 > 其他防治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