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交往伦理探究

作 者: 吕红香
导 师: 徐锦中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交往 和谐社会 交往伦理
分类号: C91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6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克服了个体存在的有限性,但是当交往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过程时,此过程中的运行秩序和价值框架就不可避免的制约和约束着人们的交往活动。也就是说,人们的交往需要伦理规范的软约束,才能实现和谐,走向理性。交往是实践性的,交往伦理旨在调节交往实践,使其受到理性的指导。本文探讨了中西方伦理思想家的交往伦理思想,由于中西文明的不同特点,中国古代伦理学家探讨交往伦理的角度是体现农业文明的血缘关系、宗族关系中的伦理规范,比如孔子的“仁爱”伦理思想,墨子的“兼爱”伦理思想。而近代西方思想家是在商业文明中探讨交往伦理的,他们的交往伦理思想就多与财产、人性等有关,比如休谟、费尔巴哈。而真正提出交往伦理学的是德国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哈贝马斯,他从话语的角度构造了他的交往伦理学,因此他的交往伦理学又称为商谈伦理学。他为人类设计出了交往的理想语言环境,试图寻找一种普遍化的以相互理解与承认为中心的道德原则。本文针对各个思想家对交往伦理的研究和人们的交往实践,提出了交往伦理具有主体间性和语言性两大特征。根据这两大特征以及社会交往生活,以和谐社会为背景,文章提出了和谐社会中的交往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遵循这些原则,交往主体不仅可以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交往素质,而且可以为营造和谐的道德环境,形成和谐社会良好的交往风气以及不断完善社会交往制度奠定基础。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7
导言  7-9
第一章 交往伦理的界定及提出的背景  9-14
  1.1 对交往伦理的界定  9-10
  1.2 交往伦理提出及存在的背景  10-14
    1.2.1 交往伦理提出及存在的理论基础  10-12
    1.2.2 交往伦理提出及存在的现实基础  12-14
第二章 中西方思想家对交往伦理的探索  14-30
  2.1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交往伦理的探索  14-20
    2.1.1 老子“不争”的交往伦理  14-15
    2.1.2 庄子“不遣是非”的交往伦理  15-16
    2.1.3 管子重“礼”的交往伦理  16-17
    2.1.4 孔子“仁爱”的交往伦理  17-18
    2.1.5 孟子的“仁义”交往伦理  18-19
    2.1.6 墨子“兼爱”的交往伦理  19-20
  2.2 西方思想家对交往伦理的探索  20-30
    2.2.1 洛克“相互理解”的交往伦理  21
    2.2.2 休谟的“共感”交往伦理  21-22
    2.2.3 康德的“绝对命令”  22-23
    2.2.4 费希特和黑格尔的“相互承认”  23-25
    2.2.5 费尔巴哈抽象的“爱”  25
    2.2.6 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  25-26
    2.2.7 马克思的交往伦理思想  26-30
第三章 交往伦理的特点  30-37
  3.1 主体间性  30-33
    3.1.1 胡塞尔先验的主体间性  30-31
    3.1.2 雅斯贝尔斯对主体间性的构想  31-32
    3.1.3 哈贝马斯和谐交往的主体间性  32
    3.1.4 唯物史观意义上的主体间性  32-33
  3.2 语言性  33-37
    3.2.1 迦达默尔对语言的解释  33-34
    3.2.2 哈贝马斯对话语的阐释  34-35
    3.2.3 现代交往中的话语伦理  35-37
第四章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交往伦理原则  37-50
  4.1 话语平等  37-39
  4.2 公平正义  39-42
  4.3 “间爱”  42-44
  4.4 诚信  44-47
  4.5 以交互主体的人为本  47-50
第五章 加强交往伦理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50-58
  5.1 有利于提高交往主体的素质,促进和谐交往  50-51
    5.1.1 能够增强主体利他意识,维护交往的可持续发展  50
    5.1.2 能够使主体把握交往原则,注意防止交往原则的错位  50-51
    5.1.3 能够增强主体法律意识,强化其运用契约交往的意识  51
  5.2 有利于营造和谐的道德气氛,树立良好的社会交往风气  51-53
    5.2.1 有助于提高主体思想道德素质,营造和谐的社会道德环境  51-52
    5.2.2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交往风气  52-53
  5.3 有利于提供和谐的道德环境,促使交往制度的不断完善  53-58
    5.3.1 加强经济交往伦理建设,能建立有序的经济制度  55-56
    5.3.2 加强平等民主的政治交往伦理建设,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56
    5.3.3 发展平等合理的文化交往伦理,促进文化制度建设  56-58
结束语  58-59
参考文献  59-62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62-63
致谢  63

相似论文

  1.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2.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3.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渔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4.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蚁族”现象研究,D669.5
  5. 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B844.2
  6.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7.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平正义研究,D61
  8.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人民信访制度的研究,D632.8
  9. 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630
  10. 交往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G641
  11. 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3.1
  12. 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D61
  13. 垘原资明四种交往分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G633.3
  14.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交往的缺失与张扬,G641
  15. 农村生源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G645.5
  16.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G641
  17. 和谐社会视域下节庆体育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G812.42
  18.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19.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稳定思想的研究,D61
  20. 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下的政治文化研究,D621
  21. 政府和谐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博弈分析,D630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社会关系、社会约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