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黄前水库集水区典型人工林植被土壤结构及水文物理特征

作 者: 董晓峰
导 师: 刘霞;马生平
学 校: 山东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推广
关键词: 黄前流域 土壤粒径 土壤孔隙
分类号: S7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2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城市水源集水区—泰安市黄前流域内水源涵养林植被为研究背景,以6种典型森林植被类型—阴坡与阳坡赤松×五角枫混交林、阳坡麻栎单纯林、阳坡板栗单纯林、阳坡侧柏单纯林(以荒草地为对照)为对象,应用分形理论与方法,对土壤粒径级配特征、水文物理性状进行了时空动态规律研究,揭示了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物理结构与水文物理性质的变异性。为城市水源地高效水源涵养林建设的树种选择和林分结构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颗粒结构特征对土壤粒径分布曲率系数和不均匀系数、土壤团聚体重量平均直径和分形维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种有林地的土壤粒径级配状况明显好于荒草地,而在有林地中,以赤松×五角枫混交林地土壤粒径级配状况最好,其次为麻栎林、板栗经济林和侧柏林。说明针阔混交林能明显提高土壤粒径的分布均匀程度与范围,有利于改善土壤孔隙结构。②赤松×五角枫混交林的土壤粒径结构分形维数均低于麻栎林、侧柏林、板栗单纯林与荒草地;土壤团聚体的重量平均直径均高于麻栎林、侧柏林、板栗单纯林与荒草地,说明针阔混交林土壤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土壤通透性。(2)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对土壤密度、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贮水量(吸持贮水量、滞留贮水量、饱和贮水量)等水文物理性质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6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密度基本呈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在0~10cm土壤层,土壤密度以板栗林最小(为1.02g/cm~3),其次为阴坡赤松五角枫混交林(1.05g/cm~3),再次为麻栎林、阳坡赤松五角枫混交林、侧柏林(分别为1.08 g/cm~3、1.12g/cm~3、1.18 g/cm~3),荒草地土壤密度最高(1.19g/cm~3)。在10~20cm土壤层,土壤密度大小依次为阴坡赤松五角枫林(1.09g/cm~3)<板栗林(1.16g/cm~3)<麻栎林(1.18g/cm~3)<阳坡赤松五角枫林(1.23 g/cm~3)<荒草地(1.28g/cm~3)<侧柏林(1.36g/cm~3)。在20~30cm土壤层,土壤密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阴坡赤松五角枫林、麻栎林、阳坡赤松五角枫林、板栗林、侧柏林、荒草地。在30~40cm土壤层,各林分土壤密度较上层变化不显著,土壤密度大小顺序和20~30cm土壤层相同。板栗林各层土壤密度较小,林地土壤结构较好。在其他林分类型中,混交林地土壤密度比单纯林小。②6种林分类型的土壤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各种有林地的孔隙度均高于荒草坡;混交林地土壤孔隙度(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为49.75%、12.75%、37%)大于单纯林(分别为48.8%、12.4%、35%)。说明混交林改良土壤孔隙结构的能力较强。同一林分类型不同坡向林地土壤孔隙状况差异较大。阴坡赤松×五角枫混交林地土壤孔隙度(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平均为49%、13.31%、36%)要优于阳坡林地(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平均为45.75%、9.5%、36%)。相同坡向的不同林分类型中,阔叶林地土壤孔隙状况好于针叶林地,如麻栎林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为49.5%、12.75%、37%,侧柏林地的分别为45.75%、12%、34%。③6种林分的土壤贮水能力(吸持贮水量、滞留贮水量、饱和贮水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各种土壤贮水量以混交林地>单纯林>荒草坡。例如:混交林地土壤饱和贮水量(各层平均为55%)>板栗林(各层平均为47.75%)>麻栎林(各层平均为46.5%)>侧柏林(各层平均为43%)>荒草坡(各层平均数据38.25%)。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内陆河灌区冬小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S512.11
  2. 地面实验条件下土壤热红外光谱特性研究,TP79
  3. 黄前流域景观格局现状与动态研究,S181
  4. 基于SWIM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黄前流域产流的影响,TV121.7
  5. 连作对烟草生长和不同粒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S572
  6. 城市水源地典型森林植被土壤结构与贮水特征,S714
  7. 放牧对陇东黄土高原天然草地土壤理化特性及微生物的影响,S812
  8. 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试验研究,S275.2
  9. 放线菌分离方法的研究,Q93
  10. 浑善达克沙地苔藓植物区系及生态学研究,Q948
  11. 四川洪雅几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S714.6
  12.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主要林分的水分生态研究,S718.5
  13. 大青山不同林分类型持水能力的研究,S714
  14. 青海湖北侧刚察县土壤水环境,S152.7
  15. 西安城市公园不同粒径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研究,X53
  16. 气相抽提法(SVE)去除污染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技术研究,X53
  17. 土壤光谱特性的研究,TP79
  18. 不同土壤粒径条件下长春花CesA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规律研究,Q943
  19. 不同生态农业模式对流域环境生态经济效应的研究,F323.2
  20. 坡耕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恢复及其改土效应,S718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林业基础科学 > 森林土壤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